第232章 好奇的叔侄
历史上的郑森多数描写的都是他如何抵抗荷兰人,收复台湾的事迹,但其实历史上的名人与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他们一样淘气,一样冲动,这是每个人都会必须经历过的阶段。
就如同所有人一样,国姓爷郑森也是如此,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一再要求来到澳洲,这让郑芝龙很是无奈,最终没有办法之下,只能同意他的选择,去澳洲看一看也好,毕竟年轻人还是要多出去走走为好。
乘坐着澳洲海军战列舰,七天的时间就达到了澳洲,这一路走来他见到了很多,知道了大海的广阔,知道了在大明之外,还有那么大的一片土地,甚至比大明还要大。
当然最让他震撼的还是,澳洲人的军舰速度居然可以这么快,只是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来到了澳洲,澳洲这个神秘的国度,据说传承至先秦,不过具体的是否真实还不知道。
其实只要坐过澳洲人军舰的人,都会对蒸汽船比较感兴趣,毕竟像这样的蒸汽船,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而且有一个特点就是比他们的船大,而且速度快,不需要人力划桨。
来到澳洲之后他们没有见到接待他们的官员,迎接他们的是一群白大褂,这些人上来交代了一番,对他们说需要进行消毒,然后才能进入市区。
郑鸿逵到是没有什么意见,此次来澳洲原本就是有求于澳洲人,所以不可避免的要选择低调一些,所以并没有反对。
卫生检疫局的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到消毒池让他们浸泡洗澡,随后在发给他们一些衣服和鞋子放在边上,并且告诉他们,他们的衣服会被送去专人清洗,不用担心。
这澳洲人的规矩让郑鸿逵感觉到他们非常爱干净,其实他们发现也不只是他们在消毒池这边,而是其他的士兵也在这。
经过一番梳洗之后,澳洲派来的接待人员总算来了,一辆豪华的四轮马车已经等候在港口边防检疫站的外边。
作为外交人士,吴正道负责接待是最为正常不过的,而且他还兼任着外交部长一职。
“郑大人,又见面了,欢迎来到了澳洲。”吴正道上前与郑鸿逵握手,随后看着郑森同样伸出了手。“没想到郑公子也来了。”
“没想到在接我们的是熟人,吴部长就不用客气了,到了澳洲就是到了您的地盘,您可要好好招待我们。”
相比较起郑鸿逵,郑森还是要害羞的多,毕竟他这个时候也不大,别看半大的小伙子,但是还是会脸红。
“到了澳洲自然就得由我这个地主招待你们,你们的住处,外事部门已经安排好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了你们的出行方便,还将会预留一辆马车供你们使用,对了,澳洲是不能骑马进城的,只能坐马车。”
对于澳洲的一切都非常好奇的郑森,看着四轮马车正发着呆,这会儿被叔父拉着上了车,还在想着,这马车会不会大明的要好坐的多。
“郑公子一定是想,此马车与大明的不同之处吧,澳洲的马车采用全部钢铁结构建造,少部分采用木质材料,并且在座位的下面设计了一个减少震荡的装置,待会跑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听完吴正道的解释,郑森摸着鼻子,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随后上了马车。
等到坐了几分钟之后,吴正道眯着眼笑着问,“怎么样,是否感觉坐着很舒适。”
“的确是如此,这马车坐着的确舒服多了,叔父,不如我们买一辆回去,这样母亲大人坐着就不会那么颠簸了。”
郑森是一个孝顺的人,总是能想起自己的母亲,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被选中当郑家接班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加上的确有些天赋,而且好学,是一个最为合适做家主的人。
郑鸿逵没有回话,到是吴正道看着他笑了,“郑公子如此孝心,不如就让我做主,代表澳洲国赠送给您一辆如何。”
“如此怎么好意思,吴部长,真的是太感谢了。”郑鸿逵知道,这马车坐着那么舒服,绝对不会便宜,他不开口就是希望听到这句话,没有想到吴正道还真的说了,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
当然吴正道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毕竟不过是一辆马车而已,送一辆给他们也要不了多少钱,在说大家还是合作伙伴,所以就直接做主给了他们。
郑大人此次来澳洲可一定要好好参观一番,长安镇别看他的规模虽然小了一点,但在澳洲沿海城镇中算起来,他算是一座比较大的沿海城镇。
长安镇是澳洲最为重要的一座城市,这个不是什么秘密。西班牙人与荷兰人都知道,自然的郑家也知道。
不够从车窗外观看着街道,虽然这座城市街道上的人流没有那么多,但是房子确实一点也不少,而且还有很多工地正在施工,按照郑鸿逵的推算,至少是一座可以居住十万人以上的城镇,这样的城镇的确不算小了,澳洲人说他在澳洲算是一座大的城镇的确不假,这里的确挺大的。
出了城就能见到很多高大的烟囱,这些巨大的烟囱让郑家叔侄俩很是奇怪,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而且有那么多。
“那是我们的钢铁冶炼厂,以及水泥制造厂,出口到大明的刀剑原材料就是这里生产的,水泥你们也见过,不过可能看到的没有这里大。”
有了吴正道的解释,郑家叔侄俩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原来这里就是到澳洲制造刀剑的地方,一定要去看看。
两人的心里都是这样的想法,其实到了澳洲的人,都会有想要去那里看一看究竟的想法,只是除了少部分人能进去之外,其他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去,毕竟钢铁冶炼也是一项保密技术,所以在门口都设有士兵站岗。
将郑家叔侄送到了钓鱼台宾馆之后,陪同二人进餐之后,吴正道便像二人告辞,让他们好好休息有事明天在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