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思虑
寒冬腊月的天气,北风越发的放肆,原本黄昏昏一片的大地在北风吹拂之下,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海。
最近几天以来,来到城隍庙逃难的难民越来越少了,偶尔有几个零星过来的都是外出巡逻的护卫在半道之上从半掩埋的状态下挖出来的。
这些人得到救治活下来之后,无不痛苦流涕,大嚎不已,庆幸自己存活也痛思那些没能活下来的亲人。
张一仙就在一旁看着,几个月下来,这样的场面他自己看了不下百变,天灾演变人了人祸,人祸更是助长了天灾,越演越烈局势更加混乱。
中原大地之上,自从刘福通,韩山童高举汉室大旗,带领红巾军起义以来,各地不断有豪强倾家荡产,招兵买马,各自拉起一支队伍,大到万人,小到数百,整个起义之举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
元廷听闻地方有变,叛逆四起,特排当今宰相,脱脱帖木儿率领讨伐大军,号称十万,荡平地方起义。
一时之间,原本还不可一世的起义军,听说元廷宰相驾驭十万铁兵出征,一些人马不多的起义军首领纷纷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本投靠实力比自己更强的人,如此以来,一月不到,原本还成遍地开花之势的局势骤然间变得明朗起来。
中原大地之上存留的起义军也就变得屈指可数,但是他们手中的实力却壮大数倍不止。
豪州城中,自从五只队伍驻扎在这以来,城中稍微有些家财的地主也都卷着自己的存货,带着家奴投奔到相对安稳一些的南方去了。
而面对元廷十万大军的征伐,各地的起义军纷纷请求遵从小明王韩林儿的号令,在此情形之下,韩林儿顺势,上应天命,下顺臣民,进位为王,自称“明王降世”号称小明王,成为所有义军共同的领袖。
此消息一出,各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起义军首领纷纷请命,上书称臣,得了一个空头封号,借此不断发展壮大。
天灾人祸之下,各地的百姓民不聊生,别说过上安稳日子,就算是吃上一顿饱饭也成为了希冀。
张一仙稳坐城隍庙之中,不断听取老秦头打听来的消息,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可有凤阳朱元璋的消息?”
“城隍老爷,方圆百里之内,还没有听说过叫这名字的义军首领。”老秦头抬头看了张一仙一眼,自从起义爆发以来,这已经是城隍爷第三次询问有没有朱元璋的消息了,难道这个朱元璋是城隍爷家亲戚不成?
老秦头这样想着,张一仙也并不理会,这几天他渐渐感觉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似乎自己被监视了,但是又看不见人,而且这由头可能来自于天庭。
回头想想,张一仙也觉得自己的动作太大了一下,如果救下这些近千人的流民还不算什么,那么城隍庙前那条已经挖好的水渠就有些问题了。
因为不断有流民前来投奔,再加上张一仙吩咐老秦头只要这些难民参加劳作,参与开挖水渠,就给他们发放食物,为了更贴合实际人心,他甚至让那些才到达的难民先吃饱,休养两天之后再下地挖水渠。
如此一来,这样的善举更让百姓感恩,对于他们来说,能吃饱,让他们做什么都愿意,而且这里面有一些是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儿子儿媳妇为了省下粮食给父亲和儿子吃,全都饿死了。
这其中最令张一仙痛心疾首的乃是他从一个年迈的老农哪里听来的,为了让自己的孙子活下去,他用自己已经饿死的孙子与另一家饿死的孙女互换,易子而食。
就连食人这样的人间悲剧都发生了,百姓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点期盼,他们的心是何等绝望?
张一仙体会不到那种痛苦,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不缺衣食,甚至他也听说过历史上发生的天灾导致百姓食人的事情,他只当是老师说出来让他们珍惜粮食,艰苦奋斗之类的大道理,如今这样的事实摆在自己面前,那种实实在在的冲击感让他难受了好几天。
即使如今他成了城隍,他也没有觉得权力这种东西有多诱惑,但是他所在的这个世界上,现在正有无数人为之奔走,亡命。
他相信,野心家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只为了填饱肚子,不至于自己死后身体成了别人锅里煮沸的肉食。
这一刻,张一仙甚至生出一种感觉,天下之大,竟没有这些百姓容身的安稳之所。
他心头有些苦,如果他是一个人,他会毫不犹豫的尽他所能去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但是随着他对这些百姓的帮助越多,他越发感觉自己头顶之上有人注视,他只是一个神,作为一个神,他这时候就应该高高在上,当这些凡人争夺出一个结果之后,他在偶尔显露一些神迹,在天平盛世之下继续维护自己的香火。
但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神,在成为神之前,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爱国的愤青,但是如今这些颠覆他认知的存在却不允许这样做。
有一次他问老秦头,神是不是高高在上的?
老秦头的回答更是让他哭笑不得,老秦头说,“神嘛,只要能吃饱,管他什么是神,就像现在,城隍老爷让我全家都过上的日子就是神仙一般的日子。所以我就觉得自己也成了神仙。还是在城隍老爷的帮助下,所以我老秦这辈子只跟着城隍老爷,做牛做马。”
这几天张一仙不止一次感叹中国的农民淳朴善良,只要是对他们好的人,他们会一辈子记住他,让后不余遗力的帮助他。
没来由的,他突然想起前世的一句话,民以食为天,只要是能让百姓吃上太平饭,那么就是他们的天。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有了粮食,让他们吃饱,谁又会吃饱了没事干跟着一群野心家到处起义呢,这也是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