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零秒绝杀

报错
关灯
护眼
前言:一些想和你们说的话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年十月,突然地结束了《篮球之上帝之鞭》的连载,工作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岗位的调动,到了新的职位上,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作息时间,工作节奏也出现了大变化,需要调整和适应,一时间没有办法再继续小说的写作。

  次要原因在于,当我写到100万字的时候,深深地感到NBA对我而言,已经失去了通过写作去发掘它的魅力。

  看NBA已经有将近20年时间了,1998年第一次看了NBA的总决赛,那时候我才小学,知道了乔丹,知道了马龙。在新华书店看到了邮差马龙的大幅海报,看到了迈克尔-乔丹在NBA的传奇历程。那时候的NBA对我而言充满了神秘,它所彰显出的篮球之美,令人炫目和心醉。

  2001年王治郅登陆NBA,电视上的NBA比赛直播越来越多,到了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加盟火箭,我和无数的中国小球迷一样,成为了火箭和姚明的球迷,直到今天我依旧会偶尔看看火箭的比赛,看看那一抹曾令人牵肠挂肚的红。

  从那时候起,我不仅开始看NBA的直播,也想尽各种办法去汲取和NBA有关的知识见闻。我还记得应该是初中的一个暑假,我在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找到了一本泛黄、破旧的NBA知识汇编集,我整整翻看了一下午。从那本书里,我知道了维尔特-张伯伦的单场100分,知道了凯尔特人的八连冠,知道了拉里-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知道了洛杉矶湖人和凯尔特人的争霸。

  当然,我知道的只是一小部分,那时候网络很不发达,所以我不知道张伯伦到底是个白人还是黑人,不知道伯德和拉塞尔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不知道魔术师约翰逊究竟有多高。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厚着脸皮和同学吹牛皮,说伯德和张伯伦一起为凯尔特人拿到八个总冠军,然后看着同学惊讶夸张的表情洋洋自得。

  到了2006年,上了高中,开始会使用网络,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NBA信息,最早在新浪的NBA频道关注篮球新闻,看论坛的球迷们为了姚明、科比、奥尼尔吵得天翻地覆,那时候的球迷应该都记得一个著名的姚明黑ID——洛阳花开。总之,那里的氛围令人厌烦,即便是潜水也令人感到无趣和窒息,正好那时候通过下载NBA视频发现了虎扑,也是现在很多篮球爱好者的大本营。

  那时候的Hoopchina的确如同一缕清风,专业,没有站队互喷,只有理性的讨论,热情的分享,和针锋相对的辩驳。印象最深的除了著名的张佳玮张公子,还有一个不太著名的吕布,战斗力无愧自己ID大神。其他的一些ID我已然记不清楚,不过他们都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犀利的言辞,为普及篮球知识,为篮球爱好者搭建分享的平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也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通过B计划,通过辩论赛,通过精彩的赛后和历史科普贴,了解到越来越多NBA曾经的故事,和关于篮球比赛的知识。

  正如每一个人有一天会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虎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在被建立时所想避免成为的样子,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篮球文化篇章中重要的一页。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站运营的成功,更是篮球文化,体育文化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的一个展现。

  伴随着这个网站的成长,我对篮球的认识,对NBA历史的了解度一起在成长。譬如NBA从1950年开始历届总冠军、总决赛对手、比分、FMVP,甚至比赛的大致过程,逸闻,我几乎都信手拈来,不需要查阅任何资料。1996年评选的五十大巨星,著名的NBA教头,每一只强队的角色球员,他们的经历,特点,甚至部分人的数据我都烂熟于胸。了解这些并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也从未去刻意记忆,实在是看了太多,接触的太多,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正因为如此,我2013年开始写《篮球之黄金时代》,开始的名字叫《阿甘篮球小传》,从名字能看得出来,篮球小传,我并未想写的很长,只想写一个类似阿甘正传的篮球故事。所以小说的开篇阶段显得戏剧性太强,为了遇到名人太过于牵强附会。不过在这里我有信心说一句,小说前半段出现的每一个和篮球无关的人物,他们在历史同时期的经历都有据可查,地点大差不差,包括很多人认为出现的莫名其妙的吴彦祖、王祖贤、迈克尔-杰克逊。所以,明明只是一本穿越小说,我却硬生生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考据党,以至于为了完善细节和故事,小说越写越长,细节越写越多,最后竟写到了180万字,并且故事远没有结束。

  当我开始写这本小说时,对NBA我已经知道的够多了,当我写完它时,我感觉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因为小说并不全由比赛构成,它更是在描摹一个球员的人生和一个体育联盟的发展历程,于是我开始关注球员的生活,教练的性格,流传的奇闻异事,以及整个80年代NBA的生态,甚至整个80年代美国的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在这里我依旧可以有信心的说一句,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乃至每一部电影、每一首歌,在年代、背景上几乎都没有问题。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夸耀我的小说,或炫耀我的认真,相反,我认为作为一个小说作者,这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保证小说背景的真实可信,更多是为了烘托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为小说的情节服务,而不该为了真实而真实,将一副连环画描成了清明上河图。当然,这也和小说的题材限制有密切的关系,写篮球小说,尤其是NBA类的篮球小说,深入了解NBA的历史和球星人物是必备的条件,这是写好一本NBA小说的基本功,可这也限制了作者更大的发挥。或许有人可以做到天马行空凭借自己的想象随意涂抹,也会有读者喜爱这些依托NBA背景来释放热情满足幻想的作品,可是对我这样资深的NBA球迷,以及一些资深篮球爱好者来说,的确很难做到。

  所以,当我开始写《篮球之上帝之鞭》的时候,我买了将近8本资料书作为写作的支撑,加上写黄金时代和白银帝国时买的,算上电子版(付费的),盗版,该是有接近20本书。不仅有NBA的,同样有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传记和描绘中国篮球发展史的书籍。而关于NBA的书籍中,又有一半是全英文,包括德雷克斯勒自传,凯尔特人100位名人,2008年凯尔特人夺冠记叙,拉里-伯德自传等等。至于那些没法买到书的内容,则会上网搜索大量的英文资料,包括论文,百科,视频,篮球组织的官网等等。可以说写了三本NBA小说,钱没有拿多少,翻墙能力却得到很大提高。

  很多时候我不仅仅在写小说,我更是在看故事,看NBA的发展史,看奥尔巴赫与斯特恩的斗争史,看每一只NBA球队出现、成长、崛起又衰落的历程,看每一个NBA城市因为篮球而产生的文化变迁,看那些NBA球员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必须承认,NBA是一部精彩的史诗,从泛黄的老照片到高科技的宣传片,从短裤衩高筒袜到连体散热球衣,从8到30,从万到亿,从1946到2017,这是一段因为八块牛皮缝制成一个球而引出的精彩历史。他的确只是一场游戏,但又远不止是一场游戏。篮球在NBA这里被赋予了太多太多,人生,奋斗,成功,失败,生存,毁灭,仇恨、宽容、卑劣、伟大,乃至战争、政治,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NBA漫长的历史相册中找到影子,它甚至比我们的共和国经历了更悠长的岁月。

  慢慢地,我开始关注NBA更加宏观的方面,不只是再关心一个球队一个赛季的得失,而是很多球队,很多年的经营策略,球队的文化,球队的传承,以及整个NBA风格的演变,NBA的历史已经长到足够做任何分析。比如很多人在2013开始关注喜爱马刺,的确,这只球队的历程打碎了很多NBA的金科玉律,过去很多关于篮球的固有观念在改变,一些可笑的经验性论断开始被证伪,我对于篮球,对NBA的认识开始更加深刻。在写上帝之鞭的过程中我更是深入了解了CBA交易规则,了解了战术发展的历程,了解了那些发明于各个大学的战术体系,并试图去触及篮球运动战术的本质。

  就这样,终于有一天,当我继续书写着我编织的NBA幻想时,我感觉到我在NBA浩繁的故纸堆中丢失了一样东西,丢失了一样最初吸引我爱上篮球的东西。渐渐地,我很少再看NBA的比赛,即便偶尔看一场,往往只看第四节,或者只看重要的季后赛、总决赛,更多时候干脆看看文字直播。许多新球迷为自己的偶像欢呼,为那些当红的篮球明星们打出的精彩表现而震撼。我同样会被震撼,只是震撼之余我脑子里会想,其实过去有人也打出过这样的表现,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或者大家已经忘记了,毕竟NBA是一个健忘的联盟。

  我丢失了什么?

  我想起来放在我汽车后备箱里的那个篮球,买了它以后我曾想着每周可以开着车到学校里打一打球,却想不起来,这个球已经孤零零地放在后备箱里到底多久。

  我想,我丢失了篮球带给我的快乐,这篮球最初吸引我的东西。

  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的一个暑假,下午躺在床上看电视,某一个电视台开始放一部和篮球有关的动画片,我想看完一集去写作业。结果电视台一放就放了一下午,一集接着一集,于是我就看了一个下午。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这部动画片,也喜欢上了篮球,我开始打篮球,开始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部动画片开始打篮球,继而因为篮球带来的快乐而爱上篮球?

  《灌篮高手》,井上雄彦的名作,一部日本的体育动漫。虽然许多年后我们会吐槽其中的篮球水平和现实差距太大,吐槽一个高中朱芳雨就能横扫全国大赛,但不可否认,这部动画带给了我们热血和感动。因为,给予我们最多快乐的不是篮球水平的高低,而是篮球这项运动本身。

  所以,当我开始思考新书时,我不想再写NBA。我依旧会去关注这项伟大的体育赛事联盟,去关心每一个球队和球员的命运,为他们的喝彩,为他们的传奇生涯感到心潮澎湃,但我已经无法从中体会到纯粹的快乐。我想这是许多篮球爱好者类似的心路历程,包括那些曾经出现在虎扑的大拿们,他们还是会看球,他们还是会登录虎扑,但他们不会再去湿乎乎抢赛后,不会再去球星讨论帖里撕逼求亮,不会再到球队讨论区里大放厥词,毕竟看着很多似曾相识的论调与逻辑,大家都觉得累了,觉得不值一驳。至于那些依旧乐此不疲的,只能说,这是一种必经之路,没有人生来就是坦然自若的,没有人生来就是面面俱到的,经历过,体验过,兴奋过,愤怒过,失落过,平淡过,才是完整的球迷生涯。

  不过,我依旧要写篮球,因为关于篮球,我想说的故事和想说的话还没有写完。

  这里要说到我结束上一部书的最后的原因,是因为写作的收入并不足以吸引我继续写下去,虽然我知道,阻碍我的主要还是因为我的更新,不过如果有一份不错的额外收入,我想或许我会努努力,把上帝之鞭的故事多写一点。

  因此,当我告诉书友,告诉编辑,我准备写校园篮球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我十有八九要扑街了。其实,我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校园篮球,在追求短平快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信息接触量越来越多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吸引力?我自己就是一个追求短平快阅读的读者,一眼不和被我PASS掉的书不计其数,现在我想,报应或许要来临到我的头上了。

  但是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因为我想,我写的的校园篮球,或许和别人的有一些些不一样。足球界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足球高于生死”,足球爱好者常将之挂在嘴边。我不算一个足球爱好者,不过很多时候我能体会到,足球相比于篮球更加的宏大雄伟,更加的惊心动魄。我依然记得2002年国足进入世界杯那种全国沸腾,举国关注的盛大景象,在沈阳五里河晋级之夜,从不看足球的父母都成为了足球迷站在电视机前手舞足蹈。而在篮球界则有一句话与之相反,“生活大于篮球”。平淡而温暖的一句话,仿佛一场激烈游戏结束后,队友与对手的安慰,仿佛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后,父母与朋友递上的水杯。我是一个篮球爱好者,所以我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尤其在工作以后。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么希望找四五个朋友,在一片小场地打打篮球,出出汗,吹吹牛。或者就是一个人,一个球,一个筐,足够度过一个无事的下午。

  写到这里读者应该会明白,我写的不仅仅是篮球,更是生活。

  当然,有人要说,这就更加扑街了。

  我一时间对自己的脑补竟是无言以对,也许真相就是如此吧,但是我还是会把它写出来,毕竟都写了十多万了,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如果真的很糟糕,我想说,我不会坚持,不会说一些“不管有多少人看一定会写完”的蠢话、假话。生活大于篮球,生活也大于小说,无意义的坚持是对生活的浪费。

  既然说了一些丧气话,当然要说一些勉励的话。在此必须感谢那些支持我的书友,那些一直催促我,关心我的朋友,那些三年来陪伴着我走过一天一更日子的篮球痴男们,你们的热情,你们的幽默,你们的可爱,你们的帅气,你们的好色,构成了我生活里美妙的一面。你们不会想到,你们的支持对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你们的存在,往往比稿费更加珍贵。真的,如果你们不催,我压根不想写书的。同时,还要感谢一下我的编辑灰灰,虽然告诉她我写校园篮球的时候她说不看好,可还是给了我足够的鼓励与支持,非常的感谢,灰灰编辑,你知道么,我很可能是你指导过的最帅的作者,不信你可以问我的读者。

  好了,最后说一下小说本身,这将是一部半架空的校园篮球小说,之所以称之为半架空,是因为它在时间背景上延续了篮球之黄金时代的时间背景,通过甘国阳的出现改变中国青少年篮球发展历史来塑造一个新的校园篮球环境,除此之外,一切都和现实一样。小说的节奏会比较慢,比黄金时代的开头慢一些,但比上帝之鞭要快一些。目前的构思来看,不会写到NBA,主要因为时间线和历史改变的问题,不过也很难说,毕竟有时候我也会丧心病狂的。请大家在读本书的时候放松心情,把时光拨回你的高中,或者想象你上了高中,也许可以找到一点共鸣。近年来有很多描绘高中的青春作品,我想说,很多人的高中很多人的青春,并不总是逃课、打架、抽烟、恋爱、人流构成的,更多的是学习、友情、亲情、懵懂的好感和无知的热血。总之,希望为大家带来好的作品,谢谢。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