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最后晚餐
调查的结果很快就到了李信那里,日出之后清军强势反击,三卫军沉着回击,一部突击队从侧翼冲入清军中军,引发清军的混乱,而奴酋多尔衮似是在混战中被流弹击中,当场堕马生死不知。
在短短的小半个时辰里,清军强大的攻势随着多尔衮的生死不知而迅速瓦解,及至一个时辰之后,竟连营盘都不管不顾的呼啸北逃而去。
清军撤的极是蹊跷,就算多尔衮重伤不治当场毙命,也不至于撤的如此狼狈,几至于溃逃。李信思来想去,觉得清军内部一定发生了不为他们所知的变故。
事实果如李信所料,到了日落时分,辽东传来消息,盛京城竟然在前一日发生了政变,而政变的幕后策划者,竟是主导江南贸易公司的黄胜。
黄胜的汇报说的很是详尽,多尔衮离京之后,一直蛰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找到了他寻求支持。于是,江南贸易公司出钱出武器,在精心的策划之下,联结了诸多反多尔衮的宗亲势力,竟一举而功成,轻而易举的就将圣母皇太后和小皇帝拿下。
不过,关于新帝的废立,黄胜却只希望从皇太极的子嗣中来优选一位。至于人选是谁,在黄胜发来密报时,尚未确定。但总有一点已然确定,那就是满清内部的矛盾已然爆发,那些多尔衮的反对者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干掉这位皇父摄政王。
李信当然知道,这与去岁在朝鲜的一系列战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尔衮的权威也正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中一点一滴的被磨损殆尽。
调查的结果很快报到周皇后那里,只是李信隐瞒了满清内讧一节,江南贸易公司的存在还是不让朝臣们知道为好。
文华殿暖阁内传出了阵阵惊呼之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惊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奋与安心。
满清内讧,对明朝而言,将会带来北方边境至少三两年的喘息之机,这对于风雨飘摇的帝国来说,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
“镇虏侯,吾有句话不知说的合适与否,书上说穷寇莫追,既然满清溃败北逃, 莫如送他们一程,就此罢兵,如何?朝廷禁不住恶战了!”
周皇后在欣喜兴奋之后,马上就想到了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这也正和李信之意,就让多尔衮带兵回去和济尔哈朗拼个两败俱伤吧。
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围困北京之战,竟以多尔衮的狼狈北逃而收场。
其实,盛京即便不内讧,李信也有信心彻底在北京城下打败多尔衮的清军。由南京北调的三个师早就乘船北上,七日之后便可抵达天津卫。
现在看来,竟省下了不少功夫。
暖阁内,重臣们都喜笑颜开,想不到一场劫难竟如此轻易的就过去了。
大学士魏藻徳现在唯李信马首是瞻,只要李信有所提议,他必然第一个抢着附议,刘宇亮也不如先前一般事不关己,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然则,宦官轻手蹑脚呈递上来的一封秘奏,彻底坏了周皇后的好心情。
只见她在翻看秘奏的瞬间便花容失色。
“这,这可如何是好?”
魏藻徳心中一动,忙上前问道:
“敢问殿下,可是南面局势又有了变化?”
“魏卿说的正是,杨嗣昌与左良玉勾结,意欲,意欲谋立沈王!”
“内阁尚未接到地方军报,莫不是伪报?”
刘宇亮的声音颇为沉着。
周皇后显然是方寸大乱,竟不管不顾的说起了隐秘之事。
“天子曾在各省布下密探,凡地方有异动,便会第一时间知晓。这,这密报断不会错的!”
话音刚落,便又有宦官呈递了秘奏上来,周皇后再次打开,果见又是杨嗣昌与左良玉立沈王为帝的事。杨嗣昌所领大军的实力,不下于辽东边军,如果此人与左良玉及沈王联合,朝廷还能有一战之力吗?
周皇后思绪乱极,已然无法自主思考,只不断的重复着,“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满清虽然屡屡犯境,但在周皇后看来不过是肘腋之患,藩王举兵造反则是腹心之患,一旦与之斗争失败,便是社稷断绝,江山易主的下场。
丈夫朱由检现在已经是废人一个,就算手脚完好,周皇后也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希冀着让他来主持朝局。朱由检现在恨她入骨,如果重新手握权柄,首先就会废了她这个皇后,没准连太子也会一并迁怒。
而她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了太子朱慈烺,而为了保住朱慈烺的合法继承权,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只有镇虏侯和他的三卫军了。
到了第二日清晨,确切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师。杨嗣昌与左良玉裹挟八十万大军,已然突入山西境内。
打的旗号是用烂了的“清君侧”,对外则宣扬,周皇后勾结李信谋害天子与清流忠臣,大军北上只为吊民伐罪。
暖阁内,重臣们与周皇后都是一夜未睡。
李信认为当务之急是正视听。
“殿下,臣建议,天子当禅位,太子即刻登基,以正天下视听!与此同时,令位于湖广河南交界的田复珍部北上击贼!”
“臣附议!”
“臣附议!”
魏藻徳和刘宇亮同声附议,表示支持朱慈烺提前登基。
年幼的太子本来因为熬夜而昏昏欲睡,在听闻重臣们要拥立他为帝时,顿时双眼放光,终于要继承父皇的江山了吗?前所未有的使命感鼓荡着这位少年太子的胸膛。
登基仓促,一切都要从速从简,为得就是先下手为强,打击沈王叛军争夺皇位的士气。
紧锣密鼓的布置其间,山东,山西,乃至直隶南部先后传来了败报。杨左联军士气高涨,势如破竹,让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周皇后更是无所适从。
大学士魏藻徳随后向周皇后上书,提出重开大都督府,以镇虏侯李信为大都督直接向天子负责,节制天下兵马,统一平叛。
周皇后头一次犹豫了,朝廷向来以文驭武,兵事均有内阁通过兵部所掌控。
而重开大都督府就意味着,大都督府和内阁成为了互不统属的平行机构,自此以后,内阁文臣就再无制约武将的权力。
当李信得知魏藻徳的提议之后,便立即上书陈情,反对重开大都督府一事。
然则,周皇后仅仅稍有犹豫,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魏藻徳的建议。尽管李信三次拒绝,她仍旧坚持,最后连百官都联名提请重开大都督府,李信这才不再反对。
数日之后,米琰与陆九联袂抵达京师,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数万三卫军精锐。这两个人是三卫军的元勋老人,他们的到来,让所有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事情的发展如走马灯一样让人目不暇接。
三月初六,周延儒等一干策动宫变的大臣在午门外千刀万剐,其时大雨滂沱,滚雷阵阵,朝野上下一片肃杀之气。今次大加杀戒,开了太祖立国以来的先河,试问哪一朝曾一日剐杀三位内阁大学士,十余名三品以上的官员?尽管末世之兆时时笼罩京师上空,但所有人都出奇的沉默,战战兢兢的等待着也许为期不远的惊天之变。
三月初十,太子朱慈烺登基,定年号为“永和”。又因为太子尚未加冠成年,皇太后周氏垂帘听政。大典完毕之后,天子的第一道圣旨颁下,立时引得朝野震惊!
“镇虏侯李信破虏定乱,功盖百年,晋为“武威郡王”,兼领大都督府。旨到,即刻领兵南下平乱……”
宦官的嗓音尖利而又刺耳,在奉天殿内反复回荡,余音久久难以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