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七百四十七章 决心变法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夜幕降临,沿江大道上一颗颗煤气灯宛如夜明珠一般熠熠生辉,成为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这一西洋景,一开始还是周边府县的士绅商贾前来观赏上海滩的夜景,渐渐的消息传开,苏州、江宁、杭州等地是士绅商贾也纷纷乘坐火车前来一睹为快。

  相比于沿江大道上的璀璨的煤气灯,黄浦江沿岸停泊和江面上往来船只上的灯光则显得黯淡远了,不过却胜在灯光众多,犹如夜空中的繁星。

  一艘上下三层灯火通明的机器画舫缓缓的在江面上游弋,宽阔的甲板上只孤零零的摆放了一张不大不小的桌子,桌上饮酒的也就四人,显的十分空旷冷清,不过,稍有点眼里劲的都知道,这是包船,如此大的机器画舫不是有钱就能包下来的,必须的有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号称‘东南王’的易知足的要包一艘画舫自然是小事一桩,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他今日选择在画舫上宴请冯云山、石达开两人,也是想散散心。

  “想不到从江面上看这沿江大道上的路灯,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冯云山感慨了一句,接着道:“这一晚上,花费应该不少罢,就图个方便或者是好看?”

  易知足还真没想到冯云山会如此问,呷了一口即墨老酒,他才道:“惠甫可知道原委?”

  赵烈文不由的一楞,煤气路灯在上海推广是时间不长,但普及的很快,如今老城新城的主要街道上都相继安装了煤气路灯,一月的花费他虽然不知道要多少,但想来应该是不低的,至于个中原委,他还真不知道。

  略微沉吟,他才斟酌着道:“便民夜行应该只是一个方面罢,应该还有推广西洋新物事的意思在内吧?”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缓声道:“广州、上海既是通商口岸,也是大清对外开放最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对于西洋各国来说,这两个城市代表了大清,对于大清来说,这两个城市是了解西洋的窗口,是工业文明的标志。

  一个城市的路灯,代表着什么意思?在西洋有个词,叫城市亮化,一座城市的亮化程度直接关乎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意味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是城市文明开放的标志。

  路灯,只是初步,以后城市的繁华区域——诸如码头、车站、戏院、公园等地方都会安装煤气灯,过几年待的电灯普及推广,沿江大道上的所有建筑都会安装各种霓虹灯,届时,上海会成为真正的不夜城!”

  电灯,霓虹灯是什么灯?冯云山不好意思问,怕显得太无知,石达开却轻声道:“元奇不是宣扬平等吗?这上海的百姓与其他地方的差距也太大了。”

  听的这话,易知足不由的一笑,“元奇宣扬的平等,是政治上的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是制度上的平等,不是诸位提倡的均贫富的平等。

  人,可以等贵贱,但不能均贫富,追逐财富是人的天性,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而均贫富则是抹杀这种天性和本能,均贫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贫,丧失进取心,丧失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一种倒退。

  上海与其他地方差距大,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上海发展工业,在我看来,这是好事,能鼓励其他地方也效仿上海,积极发展工业,这本来就是我们的目的。”

  说到这里,他一笑,“你们的圣库制度,在战时还可以,一旦太平下来,必须坚决取缔。”

  对于圣库制度,实则太平军上下都颇有意见,石达开可不想谈这个话题,当即话头拉回来,“上海也有不少人生计艰难,元奇将银子浪费在这煤气灯上,为什么不用这银子来赈济他们?”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易知足淡淡的道:“上海这些年筑路修堤,兴建工厂,推行新学,商贸鼎盛,不论士绅商贾,小民百姓,都有大把就业机会,依然还生计艰难者,不值怜悯。”

  赵烈文附和道:“上海可以说遍地是机会,那些个生计艰难这多是游手好闲之辈,就好比是京师里的那些个旗人大爷。”

  “比旗人还不如。”易知足道:“旗人游手好闲,那是没有办法,是朝廷逼迫他们游手好闲。”

  听的这话,石达开颇有些意外,“大掌柜似乎很同情旗人?”

  “底层的旗人确实值得同情。”易知足说着一笑,瞥了他一眼道:“我从没将旗人当做敌人,废除八旗制度后,旗人也不复存在,更没有必要敌视他们。”

  “朝廷会废除八旗制度?”冯云山讶然道。

  “会!”易知足笃定的道:“朝廷不愿意废除,元奇也会逼迫朝廷废除!”

  听的这话,冯云山、石达开不由的面面相觑,半晌做声不得,元奇居然有能力逼迫朝廷废除八旗制度?废除了八旗制度的清廷又会是何光景?

  易知足漫不经心的瞥了赵烈文一眼,慢条斯理的摸出翡翠烟嘴点了支香烟,后者心领神会,为三人殷勤的将酒斟满,这才道:“如今东南亚,唯剩暹罗一国,东王兵马整修也有数月,近日正准备全面对暹罗发起攻击,翼王殿下可有兴趣参战?”

  打暹罗?石达开犹豫了下,才道:“我军目前驻扎在孟加拉,距离暹罗遥远,况且如今又正是向西扩张的大好时机,此时抽调兵力......。”

  “无须抽调兵力。”易知足道:“我军欲配合东王两路夹击暹罗,但对于暹罗情况并不熟悉,翼王曾驻军清迈,对暹罗南北情况了如指掌,希望翼王能随军参赞......。”

  元奇早有征伐暹罗之心,岂能不了解暹罗的情况?石达开随即就反应过来,这个一个借口,但对方是什么目的?削弱天王的实力?还是有心要笼络他?

  不等他考虑,冯云山已是开口道:“征伐暹罗是大事,太平军愿尽绵薄之力,甭说是借翼王,抽调二三千兵马亦无妨。”

  听的冯云山如此说,易知足不由的笑道:“南王如此爽快,我也不兜圈子,元奇精锐,统兵大将,尽皆在高丽,征伐暹罗之兵,皆是南洋两省新募之兵,未经战阵,翼王若愿参战,名为参赞,实为统帅。”

  “大掌柜如此诚心,咱们就更不应该推诿了。”冯云山满口答应下来。

  见的冯云山应承下来,石达开索性懒的多想,反正冯云山不会害他,当即拱手道:“承蒙大掌柜青睐,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易知足没想到这事会如此顺利,当即举杯道:“有翼王统兵,征伐暹罗,我就无须担忧了。”

  一席酒宴直到将近二更之后才尽欢而散,回到下榻的园子,进了房间,将一行随从屛退之后,石达开盯着冯云山道:“天王会同意?”

  冯云山自顾倒了杯凉茶喝了,这才道:“你若不去,元奇应承的军火必然作废,天王岂有不同意之理?”顿了顿,他接着道:“看的出来,易知足对你很是欣赏,这是变着法子招揽你,你意下如何?”

  石达开不假思索的道:“我舍不得老兄弟。”

  “舍不得老兄弟,就更应该去。”冯云山轻声道:“太平军已经成不了气候,迟早会走这条路,你先去,也好给咱们铺好路。”

  石达开疑惑的道:“易国城不是已经同意咱们立国?”

  “即便立国,也不过是蕞尔小国。”冯云山轻叹道:“更何况还是夹在英吉利与元奇之间,一口气就能吹灭,归附元奇是迟早的事。”

  京师,咸丰似乎是真病了,足足一旬没露面,不过,却下了道谕旨,正式成立督办政务处,着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为督办政务大臣,着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杜翰,吏部侍郎曾国藩等为参预,负责制订新政各项措施,接受各地官吏章疏,办理新学、官制、科举、吏治、财政、军政、商务、邦交、刑律等事务。

  这道谕旨一出,京师内外一片沸腾,电报频传,南北各省大小报纸纷纷刊发号外及时转载,朝野上下登时一片热议。

  这道谕旨毫无疑问是表明了咸丰的态度,变法革新!原本处于观望的众多宗室王公纷纷转向,转而支持废除八旗制度。

  形势一片大好,奕訢却没被冲昏头脑,立即召来众人会议,待的一众督办政务大臣和参预大臣集齐,他满面笑容的道:“皇上已决意变法自强,欲变法,则必先废除八旗,这一点咱们都已达成共识。

  不过,废除八旗不是件容易事,若是无法妥善安排数百万旗人,皇上绝对不会同意,要妥善安排数量如此庞大的旗人,需要巨额的银钱,让朝廷独自出这笔银子,废除八旗必然会无限搁置。”

  听的这话,肃顺含笑道:“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废除八旗是易国城最先提出的,下官先试探下他的口风。”

  上海,镇海公府,长乐书屋。

  曹根生快步走进房间,禀报道:“大掌柜,肃顺从京师来电。”

  正与魏源、赵烈文轻声交谈的易知足转首看了他一眼,道:“念——。”

  “废除八旗,牵扯甚广,所费不糜,未免夜长梦多,还望元奇给予大力支持,捐输白银三千万两。”

  三千万两白银!易知足眉头一跳,丫的,还真敢狮子大开口,这是朝廷变法还是元奇变法?

  “这应该是试探大掌柜的意思。”赵烈文笑道:“不过,这口张的也太大了。”

  经过一段时间静养,魏源精神明显好的多,他是看到号外才赶过来的,略微沉吟,他才问道:“元奇打算捐输银子帮朝廷推行新政?”

  易知足点了点头,“废除八旗制度,牵涉到上百万旗人生计,元奇若是不支持,朝廷怕是难下决心。”

  “这银子不能轻易给他们。”赵烈文担忧的道:“如今哪个衙门不是雁过拔毛,银子过他们手,铁定被层层克扣。”

  “说的是。”易知足看向曹根生,道:“回电,望督办政务处尽快拿出废除八旗善后事宜的具体方案,相关经费,既要元奇赞助,元奇须的派人参与经费核算。”

  待的曹根生离开,赵烈文有些担心的道:“这事对元奇没有丝毫益处,况且这笔开支也不是小数目,元奇会不会有意见?”

  “惠甫多虑了。”易知足含笑道:“废除八旗,等于是为朝廷解决一个困扰多年的顽疾,元奇表态支持,不过是增加他们的底气而已,顶破大天,也就支持几百万元用于京师旗人迁移东北。”

  顿了顿,他话头一转,“朝廷既已决意变法,着各省报纸积极配合,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和宣传,同时多刊载一些西洋各国相关方面的制度,以英吉利和美利坚两国为主。”

  收到易知足的回电,奕訢等人尽皆放下心来,虽然易知足没有承诺给多少银子,但既然表了态,就不会袖手旁观,“拟折子——。”奕訢兴奋的道:“奏请废除八旗制度!”

  《请废八旗之制》的折子一呈上去,登时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以肃亲王爱新觉罗·华丰为首的反对废除八旗制度的一派宗室王公、满蒙大员纷纷上折子,力陈八旗制度乃是大清立国之根本,不可轻废,并有不少人赶往圆明园觐见。

  众多支持者也纷纷上折子,陈述八旗之弊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众多汉人大员则是做壁上观,不敢表态,作为汉员,他们只能是反对八旗制度,但谁也不知道汉员齐齐支持,会不会适得其反,不过,也有不少出使西洋的汉员不管不顾上折子支持。

  京师所有大小官员都预料到必然会有一场恶争,京师士绅商贾百姓亦是大为振奋,坐等好戏上场,心情最为忐忑的莫过于旗人了,京师内外各大小茶楼酒肆里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而且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旗人,一边议论一边等候着消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