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这才是未来城
树屋不像混沌生物的其他产品,可以全国或者全球制定统一售价。因为树屋涉及到土地价格,口岸等等这个就是不确定因素,所以沈淮在刚刚的介绍中并没有说定树屋的售价。这让观众们心痒痒,都说了便宜,到底便宜多少钱啊?
沈淮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他说道:“按照树屋的基因设定,它还可以长得更高,只要不认为破坏树屋的寿命也在百年以上。但是为了结构的稳定,和住户的安全,我们对其进行了生长阻拦,当它在两个月时间长到413米左右时就会自动停止生长,这个时候树屋就是完全成熟可以居住的状态。”
“目前,全球第一组三株树屋已经在咏月岛的西海岸完成生长,其中一套住房刚刚我已经送给了那位幸运的帅哥,其余的住房公司将会无偿的提供给混沌员工,这就是公司取消住房公积金的原因。
在这里,我接着发布会平台宣布一项公司的内部通知。凡是入职混沌生物的正式员工,将会获得树屋的居住权,凡是在混沌生物工作五年及以上的员工或者不满五年但是拥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他将拥有一套树屋的所有权!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减轻员工们的住房压力,希望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和实验中,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投机取巧的赚钱当中!”
沈淮色厉内荏不点名批评道:“有些员工认为在混沌生物上班就天下大吉了,拿着丰厚的薪水不好好工作,在混沌生物工作一两年有个几百万,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投资房地产上,投资股票上!对于这种员工,公司查到一个严肃处理一个!”
优秀的公司一定有丰厚的福利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混沌公司的福利让现场观众和观看直播的观众们十分嫉妒!
秀优越啊!纯粹的秀优越啊!这就是别人家的公司!
网友吐槽道:“自己家的公司过年发大米发粮油,别人家的公司发住房、发鲲和特斯拉!”
“肯定是这样啊,你看混沌生物每年恐怖的盈利就知道了,给员工发点这些小福利很正常嘛!”
“我特么要是在混沌生物上班,年薪百万,肯定认真努力工作,谁特么还炒股炒房啊!找死”
“我孩子今年考大学,我鼓励他去考伊诺学院,要是毕业后能进入混沌生物就好了,再不济进入混沌生物的某个分公司也好!”
由于现在是发布会,沈淮借此对员工的告诫也是点到为止,发布会进行了两个小时,沈淮继续对树屋和未来的城市理念进行说明。
“我们将会以树屋为基础,在都市中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居住区。树屋将会是三颗一组,每个小型社区至少有两组树屋,中型社区在五组以上,大型社区在十组以上。
未来社区将会按照咏月岛的模式配备智慧生物,打扫卫生的清道夫,在各个商店和饭馆为大家服务的智慧生物,以及以鲲为基础的便捷空中交通枢纽。
社区将会配套相应的生活和娱乐设施,混沌生物将在每个社区开办幼儿园和医疗诊所,大型社区将会配备小学、初高中学以及混沌生物医疗中心。我们将会让每个社区都得到最好的生活体验!”
人们如果要购买一处住房,除了参考住房本身的结构和小区环境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参考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如学校、体育设施、医疗机构等等。这才会有所谓高价学区房、医疗房等。
依照混沌生物在医疗和教育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些资源本来就是属于它自己的,不用引进社会资源。
这样诱人的条件,超过了现今市面上销售的任何一个社区。特别是沈淮表态混沌生物将会开办小学和初高中,想都不用想,这一定是未来最好的学校!
沈淮往旁边退了几步,大屏幕上出现未来社区的模拟,这也是用智网世界做的,就是未来的真实画面!
在树屋社区,清晨暖暖的太阳照射到每一户人家的花园里和窗台上,这里空气清晰,环境自然,四处都是绿意盎然。
上班的人吃完早餐后从花园里走出来乘坐鲲前往公司,家中留下管家在认真打扫卫生。
小孩子也乘坐学校的统一飞行生物(由鹏改装)到树屋下的小学念书。树屋之间相连的枝条上,超市、电影院、餐馆纷纷开业,智慧生物侍者在其中忙碌着招待着每一位客人。
在树屋的脚下,是混沌生物开办的医疗中心,身体有恙的人们享受着全国最顶尖的医疗服务。
大型社区里还设置了智慧生物飞行场,想要远行的人们通过手机APP叫到一只共享鲲,鲲将乘客送到飞行场,乘客再在飞行场乘坐鹏前往一千公里外的城市……
“太美了!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小区,这辈子也无憾了!”
“我感觉这才是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和那些钢筋混泥土的商品房比较起来,树屋简直是人间天堂!”
“生活在树屋社区,应该就是生活在最真的大自然吧,人类也是动物,我们渴望自然,我们渴望更加便捷的生活!”
“没有汽车尾气,没有空气和水污染,有的只是惬意和便捷的生活,智慧生物在为我们服务,家中还有美丽的花园!高处的空间被充分利用,这才是立体化的城市构造!”
某城市规划专家看着视频直播,也是无比感叹道:“合理的空间利用,完美的功能分区,这才是未来城市的样本,和树屋社区比起来,什么碧桂园未来城,什么恒大山水城,真的不是一个档次的。”
刚刚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的王地产看着未来城市的样本,心中凉了半截。国家或许为经济和就业暂时搁置树屋的发展,但是未来呢?人们渴望这样的生活,他们一定会是树屋发展的推动者。未来会是几年?十年二十年还是三五年?传统地产经济能支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