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娘子是潘金莲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十七章 两把火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午夜十二点,武植从潘金莲房间离开后,精疲力尽,头发散乱且浑身汗津的潘金莲终于明白武植为什么说对雪儿不公平了。

  “官人到那边是要睡觉的,可在我这里,却未曾睡觉……”

  …………

  武植也没有太亏待雪儿,早上起床的时候,依偎在武植怀里的她睁眼就是满眼的满足和回味。

  潘金莲和苏瑞雪都是清纯如水的女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很羞涩。

  可也正因为她们什么都不懂,像一张白纸,所以昨晚武植教她们什么,她们就尽心尽力的学什么,乖巧的配合着。

  “这样吗?”

  “啊,这样啊?”

  “嗯,我试试。”

  ………

  对一些羞煞人的姿势,竟也以为是夫妻常事。

  武植不知不觉成了她们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很坏很坏的老师。

  ————

  武植大婚过后第二天,西门庆被从阳谷县大牢放了出来,有武植特别“关照”,他在大牢里吃了不少苦头。

  被家人用马车接回家后,西门庆顾不得处理身上皮外伤,抱着一只烧鸡狂啃了起来。

  “老爷,您是怎么得罪的新任知县?”

  西门庆心腹管家一脸不解的看着西门庆。

  “我怎么知道?”

  西门庆撕了口鸡腿肉,道:“我以前从未见过他,和他往日无仇近日无怨,谁知道他为何为难我?你们帮我打听了吗?”

  管家皱眉道:“这几日我们家也通过很多途径试图探探新任知县口风,可他一概不见,但对我们送去的银子礼物,却是……照收。”

  “哼!”

  西门庆恨恨的咬了口烧鸡。

  “老爷,我看等你休养几天后,还是亲自备礼去拜访下武知县,问清误会缘由,早点化解为好。”

  “不必!”

  西门庆把吃剩的烧鸡扔在盘子里,擦了擦手,冷笑道:“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而已,算什么东西!他若是在别处当官,我或许还会敬他几分,可既然他在阳谷县当官,那就没什么好怕的!”

  “老爷何出此言?阳谷县可是咱们得根基所在啊!得罪了本地知县,还有我们好果子吃?”管家一时不解。

  “哼,你细想一下,咱们阳谷县前几任知县都是什么结局!”说完,西门庆喝口茶,漱了口。

  “前几任?”

  管家这才恍然大悟:“据说都被了贬官,上上任更是因为民乱范围太大,而被贬到了儋州做文书。”

  “呵呵,咱们阳谷县可不是个太平地,时不时就有灾民暴乱,到这里上任的知县都是在官场得罪了人,当不了多久就会被贬走。”

  西门庆擦了擦嘴,继续道:“所以这个武植也在这里做不了多久知县,如果今年龙河再发大水淹了本县,那他今年就得滚蛋!”

  “老爷说的是,但就算他被贬,那也是官,自古民不与官斗,既然他不待见咱们,咱们以后行事还是低调些为好。”

  “我知道。”

  西门庆眼里看了看胳膊上被抽的鞭痕,眼里闪烁寒光,心中暗忖:“等那武植被贬之日,定要联络道上的兄弟在路上劫他一票!”

  ————

  第二天,岳父潘礼等亲戚们陆续回家,武植新婚,亲戚们没有叨扰的道理,反正按照礼节,武植过段时间还是要带着娘子回娘家一趟的。

  送走亲戚后,武植并没有请假在家和两位娘子们“度蜜月”,而是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县衙。

  娘子们就在府中,夏日灼灼,白天谁也不想闷在房间里流汗,金莲和雪儿白天无事就在花园凉亭里闲坐,扇着团扇,吃些瓜果,聊些闺话,互相熟识。

  她们不需要武植陪,何况武植“上班”也并不繁忙,他去县衙处理完公务,就会回家陪娘子们。

  “武大人这么快就来县衙坐班了?不在家多陪陪新娘子吗?”

  见武植来了县衙,主簿谢轩也是有些惊讶。

  “上任也好些天了,一直瞎跑,没有处理过公务,所以过来瞧瞧。”武植整了整官服,知县的官服是青绿色的,头顶上戴的官帽叫“幞头”,两边有很长的“翅”,大体和宋代一样。

  “大人来的刚好,最近县衙挤压了一桩案子,城西王老二家的驮马失踪了,被寻到后,却又被城西李老四说是他家的驮马,双方都有人证,这个案子到现在还没有定出结果。”

  谢轩对武植行了一礼,道:“下官无能,还请大人亲自去判归属。”

  “什么马不马的……”

  武植捏了捏眉心,心中无奈,自己堂堂“县高官”,为什么要管这种小案?

  “呃,这个案子就交给都头李达去办吧,你去告知他。”

  武植话音刚落,谢轩立刻皱眉道:“大人,这恐怕不妥吧?都头没有权力……”

  武植打断他的话,道:“我说交给他就交给他,以后只要不关乎人命,不涉及重大财产的案子,你和李都头办完后把卷宗交给我看一下就行。”

  阳谷县这么小,对于这些小案子武植不管不顾,他们也糊弄不到武植。

  不待谢轩说话,武植继续道:“召集下本县书吏们来我签押房开会,速速!”

  谢轩不再说什么,点点头,离开去办事了。

  很快,武植签押房内就聚集了一群人,知县虽然古代最小的地方长官,可毕竟管辖着一县之地,县衙内麻雀虽小可也五脏俱全。

  这个时代没有“县丞”,所以主簿谢轩就是副知县,除了他和武植两位官员外,其他的都是书吏。

  有管本县狱囚的典史。

  有管驿站的驿丞。

  有闸官,专管一县水利。

  还有管收税的、管粮仓的、管户口的……这些分管的衙门人,统称为“吏”,若放在武植前世,就是县各个“局”的“局长”(都头李达相当于公安局局长)。

  不过这个时代“吏”们没有那么风光,朝廷连工资都不发给他们,只能在县财政里面拨。

  “吏”员们也没什么地位,任免与否都是武植一句话的事,但在乡民眼里还是很风光的。

  武植叫他们来,主要是了解本县户籍状况,以及关键的财政和赋税情况。

  出乎武植意料的是,阳谷县虽然如此穷困,但县钱库里居然还有不少余钱,大概有个几千贯钱。

  几千贯钱,对于一县的财政来说,算不上多,但武植本以为阳谷县财政一分钱都没有呢。

  仔细询问一番,武植得知,之所以财政还有余钱,一来是因为阳谷县河堤是泄洪口,所以倒省了别的县每年加固河堤的一笔开销;

  二来,阳谷县民乱频繁,民乱后,朝廷自然不会赈济他们,又省了一笔赈济的钱;

  第三点让财政富余原因让武植不禁皱眉了起来——是赋税。

  这会百姓头顶上的赋税多的令人发指,农民要缴纳的税除了夏秋的“正税”外,还有人头税、财产税、畜生税、预支税、田租……吏员递上来的各种税收种类让武植眼花缭乱。

  收这么多税,难怪阳谷县这么穷的县,财政居然还没空了。

  也难怪灾年农民暴乱了。

  而且,除了赋税,还有徭役,每个成年农民每年都要免费帮官府干活,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该烧第一把火了!”

  看完税单,武植下定了决心,环视谢轩和众书吏,朗声道:“好的,本官已经了解差不多了。旧制弊端太多,该改一改了。”

  武植说完,众人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任新知县,初上任都会改一些前任遗留的制度,这太正常了。

  他们只希望武知县别动人事,别把他们裁掉就好。

  “别的不改,咱们商量下改改赋税如何?”武植喝了口凉茶,继续道:“这样吧,关于农民的税制,我提议,除了夏秋正税,其它的全免了吧。”

  武植本以为自己这样说,一定会引得吏员们大惊失色,却没想到自己说完,只是谢轩眼神有些异样,其他的吏员个个面色笃定。

  “武大人。”

  一位老吏不紧不慢道:“按照制度,只要收了夏秋两税,其它杂税大人是有权豁免。但每年州府给我们阳谷县定的税额可不低,光靠夏秋两税,连定额的一半都收不上来。”

  “是啊武大人。”另一名吏员也道:“本朝历代官家皆宽厚,经常体恤百姓降低两税额度,可国库问州府要的钱粮却一点都不少,州府问我们下面要的钱粮也不会少,下面也是没办法,才有这么名目的杂税。”

  “若是州府那里交不上税额,受牵连的是武大人您啊!”

  几个吏员很快就说清楚了缘由利害,他们以前也经历过不少一腔热血的书生知县一上任就要免除苛捐杂税的,但听了原因后,都作罢了。

  毕竟不从农民那里收税,谁也没办法凑齐钱粮对上面交差。

  在吏员们看来,这位新科探花武大人,也和那些热血书生一样,在听了解释后,只怕也会扼腕叹息,然后作罢。

  没成想武植也是面色平静,他淡淡道:“既然如此,那么这事就这么定了。谢轩,会后你拟定文书,布告全县百姓——免除所有苛捐杂税!”

  如果免除所有苛捐杂税,那么即便今年发洪灾,百姓们暴乱的几率也会小很多了。

  武植这句话说完,谢轩和吏员们,终于目瞪口呆了起来。

  “大人!我没听错吧?”

  “如果免除所有苛捐杂税,那今年年末就交不齐州府的定额了!”

  “大人!到时候上头怪罪下来,只怕您……”

  武植不耐烦的摆摆手:“好了好了,本官的事不需要你们操心!你们只管照办即可!”

  说完,武植眼神不善的瞥了众吏员一眼,吓得他们不敢直视。

  他们看出了武大人脾气不太好,语气很不友善,只怕再多说半个字,就会被赶回家种地。

  众人遂不再多说,点头应允。

  “接下来,商议第二件事。”

  这是武植的第二把火。

  “不知大人有什么吩咐?”

  刚才官威摆出来,现在包括谢轩在内,众吏员们都老实的很。

  当然,有些人心底也是等着到时候看武植笑话的。

  “第二件事就是,我打算在阳谷县开辟一条……美食街!”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不禁面面相觑,他们不是惊讶,不是奇怪,不是怀疑……而是懵逼。

  美食街?

  什么东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