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到达永生
红绿二人都没做声,等着南海说下去。
“云门屯石壁上有人工凿出的一条小路,你们就沿其而上,走到顶便是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一些竹子是机关,你们最好别碰到任何一棵竹子。不过别担心,竹林里是开辟了一条小路的,走完竹林后再上一天梯便是永生山庄大门了。”
玛瑙听后默默地自行想象了一下,道:“去永生山庄之路真是崎岖而艰险,而且每逢涨水时节,那不真是欲进者不得路,欲出者无法吗?”
“也不是这么说的,只是一般人只知道这条路,但是据说永生山庄内有一定地位的人都是走另一条轻松的路,不过那条路之隐蔽,常人想也想不到。”南海一挥拂尘,纠正玛瑙。
傻叉也十分激动,“玛瑙你傻呀!涨水了人家还不用爬石壁了,直接就可以在竹林入口登船了。”
玛瑙点点头,遥望江面,码头已出现在眼前。玛瑙转身向南海一拱手,道:“船上几日多谢道姑照顾,后会有期。”说罢拉上还在得意洋洋的傻叉,准备下船。
南海又说:“玛瑙公子请留步,贫道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不妨直说,我定当尽我所能。”
“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我常常专研一些修身养性长寿驻颜之道,便撰写了两本养生书,现赠与玛瑙公子一阅,日后玛瑙公子登上帝位时还望借你官方的力量帮我宣传宣传。”说完,南海迫不及待递给玛瑙两本手抄书。
玛瑙接过了书,随手翻看了一下,里面尽是些《长寿彭祖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情》、《做一个看淡世俗的道姑,冷暖自知》、《朋友,你为什么成不了道长》、《豆蔻年华,我们都还很年轻》、《十种食物让你变成绝代美人》、《这么温暖而又霸道的话他对你说过么?》、《你不可不听的十首乐曲》等等诸如此类的标题。
玛瑙蛋疼了一下,还是说道:“这书不错,对百姓的素质提高、健康长寿、扩展眼界颇有裨益,我定当义不容辞为你宣传,还望你以后多多写些此类的文章。”
红绿二人告别了南海,依言换乘了湄江的小舟,这时候乌云已散,阳光普照四方,江面平波如镜,两岸或青山绿树,或峭壁悬崖,百鸟争鸣,空气清新。偶有一两只白鹭飞上飞下,船行间还惊起一摊鸳鸯。
在这样的美景下,红绿二人早已忘却自己的正事了,他们惬意地沉醉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中。他们二人依偎在一起,时而对两岸山壁的陡峭发表感慨,时而为展示一苇过江绝技的老者拍手叫绝,时而又被渔民高超的连叉数鱼的绝活惊羡。
仿佛被这些质朴的劳动人民纯粹的快乐感染般,红绿二人一路上也是笑声不绝,直到到达云门屯。
在云门屯下观察一周后,玛瑙直想将南海抓来问罪,他看遍石壁,根本没有什么人工凿出的小路,而只有一个勉勉强强有半脚掌宽的断断续续的落脚地,怕是这里的山猴才能自如地在上面攀爬!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不得不上去,玛瑙与翡翠对视一眼,便找来两根结实的山藤给他们各自拴上。就在他们二人像壁虎一样贴在石壁上不上不下时,他们头顶上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那声音说:“喂,你们走错路了!”
红绿二人抬头张望,在云门屯拱形石壁上有一个黑黑的洞,洞口探出一个小孩的头。
那小孩见红绿二人迷茫又惊奇地看着他,便道:“你们走错了,这里才是去永生山庄的路。”
玛瑙倒是明白了,敢情那南海根本没来过永生山庄,给他们指了一条错路!
玛瑙便带着傻叉下到平地,走到洞口正下方问那小孩:“你说这个黑洞才是去永生山庄的唯一一条路?”
那小孩道:“你们攀援也是上得去的,不过我这条路轻松多了。”
傻叉一听就高兴了,既然有好走的,为什么还有去受那个罪!他当即就拉着玛瑙朝那黑洞去,并对那小孩说:“你这孩子还聪明嘛,在这周边住久了还摸清了永生山庄的去路。”
那小孩立马就用鄙弃的目光看着傻叉,不屑道:“什么周边住的小孩?我可是永生山庄的引路童子!”
傻叉没有感觉到童子的鄙视,又说:“那你还真辛苦,只要来个人都要出来接。”
“切,只有庄主下令的我才会来,哪里是人不是人都要接,那些不受待见的就让他们自己摸索!”
傻叉听了还十分高兴,他在永生山庄还是受待见的,这就当于承认了他在江湖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跟着那引路童子穿过了漆黑漫长且湿滑的石洞,他们直接就站在了永生山庄的牌坊之前。那引路童子和牌坊边一个长着汤粑脸的门僮说了些话,便跑到一边的树丛中,不见了。
那汤粑脸门僮向红绿二人一伸手,做了个请进的姿势,便又如个木桩般马着一张汤粑脸不动了。
傻叉还想笑话别个的憨呆木,却被玛瑙牵着进去了。
走过练功场,红绿二人在会客厅里见到了嘿拜您今,嘿您一见他们就笑,“翡翠玛瑙,别来无恙啊?”
玛瑙回道:“你怎么知道我们会来?还派了引路童子去接我们?”
嘿您道:“南海将你们在船上的事早已知会我们了。”
拜今这时发现这二人的衣服一改往日的红红绿绿而变成了黑色灰色,便装作惊奇地问傻叉:“你现在怎么不穿你那碧绿、翠绿的衣服,深绿、墨绿的裤子,黄绿、亮绿的布鞋,果绿、浅绿的帽子,以及那荧光绿的腰带了?”
傻叉听到这么多的绿,非常高兴,并抬头微笑,坚定的说:“等玛瑙又穿回红色的时候我肯定是要穿回绿色的。”
玛瑙转过头看着傻叉,温柔道:“现在你呆在永生山庄就安全了,想穿什么绿就穿什么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