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工科生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三章 放大的误会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兄,即为应城令,不去安陆拜见吴王,怎地要去沔州,见那张德?”

  “你久在沂源,不大知晓为兄在京中的友朋。张操之乃为兄所敬之人,前来安州为吴王驱策,亦有其举荐之功。大人虽为吏部尚书,这光景,还是要避嫌。”

  坦然自若的侯文定笑了笑,“原本还想前往居庸关,再现曾伯祖勇武智计,如今么,也要代天子牧民,做个地方官。”

  侯氏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就是当年居庸起家的侯龙恩,较之侯文定的曾祖侯植,当年西魏时,还是侯龙恩这一脉更加厉害。

  “若非伯父召唤,文远如今也只想呆在老家务农。”

  抿了抿嘴的侯文远低着头,显得有些惭愧。

  “也不知怎地,大人今年招来好些侯氏子,有些前去山东谋生的,如今都招了过来,再续血缘。”

  说到这里,兄弟二人都是有些静默。这样的动作,哪怕是老实人侯文定,也觉得大有深意,而且大为不妥。

  和张公谨不同,侯氏跟脚不浅,在哪里都能顶着祖宗名号“招摇撞骗”,混碗饭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然而江水张氏有些粗鄙,更是寒门,若非张公谨发迹,只怕也就是个江阴地主,三代不上台面。

  “大兄,伯父此举,我总觉不妥……”

  侯文远依然低着头,小声地说着。

  然而侯文定也是这样认为的,叹了口气:“可是,你我终不能说大人甚么。且去张操之那里问询一番,兴许,能有个说道。”

  从安陆搭船,顺涢水治下,到云梦县就能换乘车马,再走半天,就能到应城。在应城请了同僚吃饭,见面会一过,便又顺着富水,搭乘小川直下,又再次借道涢水,然后进入汉水。

  侯文定还没到汉阳,张德就收到了不少长安的消息。让他不解的是,这一回东宫居然有人可以从长安城西华润号兑出两万贯。用的还是华润飞票,不管是印鉴、暗号、夹层、油墨还是柜面留底编码,居然都不曾出差错。

  东宫有多少家底,别人或许不太清楚,但张德还是能知道的。眼下的东宫,小的进项不是没有,但都是鸡零狗碎,正经的大营生,不是转到内府名下就是交由长孙皇后操持。

  原本的东宫福利“太子糖”,眼下就是长孙皇后一手掌控,马周几次交涉,都被推了回来。

  若非无法叩阕骂娘,马周真的很想跑去太极宫拿绳子上吊。不过他也清楚,逼长孙皇后是无脑行径,他要是敢上吊,皇帝就干拉他的脚,让他死的快一点。

  那两万贯华润飞票查验之后,已经知道了当初存柜之人乃是侯氏沂源分支子弟。这一查,让老张觉得大有问题,东宫的人来拿钱,而且是两万贯,居然是当初侯氏存的。

  这特么是要出鬼!

  马不停蹄,这一回老张也没去叫老李过来,而是径直跑去竟陵县,找到李德胜,跟他说了此事。

  “侯君集不会如此无知,冒险交结东宫吧?”

  老李眉头紧皱,吏部尚书要是和东宫走得近,什么狗屁事情都会冒出来。李皇帝什么没玩过?李皇帝连宰相都当过,什么官场猫腻不明白?

  吏部尚书,作为组织上不可或缺的节点,真要是和储君打的火热,皇帝必然要严惩。

  “皇帝能查到华润号的账吗?”

  “查不到。”

  “嘶……”

  老李作为一个人精,小心翼翼道:“这阵子,洛阳本就多事。皇帝拿白糖谋私利,如今又转头盐铁铜丝,可山东人只鼓着推举,却忘了要紧事情。若是反应过来,只怕闹的更大!”

  这一点老张也很清楚,现在山东人盯着举人名额,州县二级的举人算下来,位子绝对不少。六百军州要是安插一正二副,那就是小两千人。虽然不至于如此,可数目肯定逾千,到尘埃落定,这些举人,就要为本行业背书,跟流萤胡姬一般站街卖身。

  一个人一个嗓门,到那是,山东人在行业内发声,闹腾起来,比眼下和李皇帝打嘴仗更加凶残。

  说来也是奇葩,李承乾这个暖男跑去淮南道东巡,一年未归的确可怜,却也在山东人那里刷了脸。清河博陵荥阳洛阳南阳淮阳泗阳,崔氏分支都在李承乾这里走了过场,宛若考察一般。

  倘使李承乾要招商引资的话,他储君资格就是优质资产,而温润脾性就是优良投资环境。

  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打不过李世民,山东人现在就想把李承乾扶上马。

  而随着洛阳新南市成立,狄知逊成为首任新南市市监,山东士族大规模大力量的转型,一时间让河南道淮南道,跟油锅一般沸腾。

  这些囤积数百年的大世家,分分钟都能从地底挖出大量融化了的铜钱,还有埋在地窖中的银冬瓜。

  三百斤的银冬瓜,徐州房崔弘道就弄出来三四个,拿来投资海州船坞和海州码头。今年徐州最大头的收益,一是盐,二是奴隶,三是扶桑木料。

  淮南道南北要冲之地,崔弘道光接着保利营造行销家具,就能混的相当滋润,更别说还有见得光的收益。

  纷纷扰扰,也是各种唱腔,但都是为了争夺一口肉食。李承乾东巡亮了个相,固然有李皇帝的嫌弃摆烂,但何尝不是一种试探。

  山东士族的表演一丰富,流浪一年的李承乾,就被召回长安,然后在东宫做了个宅男太子。

  而同时进行的,就是西征凯旋之后,大总管侯君集交出君权,卸任兵部尚书一职,升任吏部尚书。

  如果没有君臣那场太极宫谈话,那么这次升职,将会是相当完美的履历。可惜,李皇帝就差明着和侯君集说西域诸事要交托给左骁卫这一派系。

  侯君集想要功业留名的可能性,在贞观十二年,正式掐死。

  而告密的李思摩,更是让他恨的牙痒痒。

  这是一个巧合,更是一个误会。它发端于贞观十年,但在贞观十二年结了果。太子左庶子觉得奇怪,山东士族觉得奇怪,侯君集觉得奇怪,但都因为李承乾,他们把这种奇怪,用了一种奇葩的思维,将它顺理成章。

  太子嘛,长远投资,可以理解。

  山东士族理解侯君集,侯君集理解山东士族,但此时此刻,都还不曾酝酿更深一层的合作。

  姑且说为合作罢!

  “杜公,散朝后潞国公寻你攀谈个甚么?怎地那般喜悦?”

  李承乾没心没肺地问着,还给亲自给杜正伦倒了一杯茶。

  杜秀才愣了一下,然后道:“侯尚书说同殿为臣,往后多关照。”

  “潞国公和张大郎交情也是不差啊。”

  暖男太子拍着手,“他家公子侯文定,可是曾为张大郎仗剑对敌过呢。”

  “竟有这般渊源?倒是莫逆交情。”

  “这是自然。”

  正说着,马周进来见了李承乾一面,他为这个太子当真是费心费力,见礼之后,他连忙道:“东宫文学院筹划妥当了,这几日‘王学’真传弟子将会抵达长安,届时殿下记得嘉勉几句。”

  “此事本王知晓,宾王无虑。”

  “那就好。”

  马周本来想说东宫怎么多了两万贯出来运作文学院,但一想杜正伦好歹是一门三秀才,门路肯定不差,所以也就没有多嘴。毕竟眼下马周主要工作已经不在东宫,这光景多嘴,有点探人跟脚的意思。

  而杜正伦一看马周提到文学院,连忙拱手道:“多谢马公奔走。”

  “小事尔。”

  马周笑了笑,摆摆手,然后道:“殿下,周告退。”

  “宾王慢走。”

  礼送马周离开,杜正伦心道:马宾王果然是殿下心腹,竟然为殿下奔走如斯,两万贯啊……两万贯得购买多少良田。

  也是开了眼界,又过了几日,有居庸侯氏祖庭子弟前来投献,这些人多是行走陇右,如今丝路重开,之前是跟着西征大军购换物资,然后倒买倒卖,加上蜀锦有一批在凉州交由李大亮分配,侯氏分支在高昌大赚了一笔。

  这几个侯氏子弟,乃是侯龙恩之后,离侯君集有些远了。所以倒也不是跑官,而是在东宫谋个榷场小吏的身份,倒也无伤大雅。

  此事别说惊动皇帝,连杜正伦都没有惊动。

  加上有些不知道跟脚的,只当侯氏都是豳州一脉,哪晓得还有恁多弯弯道道。

  等到洛阳推举一事如火如荼之际,作为榷场市易令史的几个侯氏子弟,自告奋勇前往洛阳赎买一批丝绸,用的是市价,只是东宫账面无钱,他们又用东宫信用,在华润号洛阳柜面借贷第一批货款。

  丝绸从京洛板轨直达长安,只一日,就交给了城西胡商,提价半成,净赚六百贯。

  而第一批货款在华润号的借贷,则是在长安柜面销帐,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根本没人知道还有这种操作。

  因为这种操作,往往都是华润系内部才允许,对外从未开过口。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居庸侯氏的的确确算是华润系的。不仅有承包凉州顺丰号的,且李思摩的驼队,居庸侯氏还占了两千五百头骆驼,可以说是华润系中,商人这个团体中,相当有话语权的一支,和当年长安城西那些被裹挟的无权商人大不相同。

  “七郎有点大材小用啊,这几日榷场市易入账,都在六百贯以上,算下来,这个月能有一万贯进账。东宫用度总算是缓一缓了。”

  “杜公说笑,下走止一买卖小吏,何来大材小用一说。唯牢记安守本分罢了。”

  侯七拱手低头,诚惶诚恐地说道。

  “你能为殿下分忧,其心可嘉啊。今年东宫的用度,至今拖欠为给,连东宫幕僚俸禄,都卡了两月。唉……”

  听到杜正伦的吐槽抱怨,侯七只是低头不语,却也不敢在此事上言语。

  “你安心做事,殿下会记得你们功劳的。”

  “下走不敢言功,能为殿下做事,荣幸之至。”

  等杜正伦走后,侯七这才抬起头来,有些奇怪:“左庶子怎么突然来寻我?莫非是有什么事情?”

  到春耕结束,东宫所属草场开始布置新年青料塔时,突然有人来查东宫的账目。那些御用计吏查了一番账目,也不曾多说什么,便回宫复命。

  “可有甚么蹊跷?”

  “回陛下,并无不妥之处,账目无甚有疑之处。”

  “嗯,那就好。下去吧。”

  “臣等告退。”

  而此时,杜正伦听说皇帝突击查东宫账目,吓的脸色发白,等到事情似乎没什么波澜,这才一颗心又放了回去。

  但这种心惊肉跳的感觉,让杜正伦觉得大为不妥。

  又隔了几日,皇帝突然派了民部度支郎率众再来查账,民部的人抱走了账本,隔了一天,又把账本还了回来。

  还是没什么大问题。

  到了“王学”真传弟子从辽东返回长安,李承乾的东宫文学院还没招待,就听说这些王孝通老爷子的弟子,又被皇帝找了过去。

  杜正伦有个感觉,皇帝会找东宫麻烦。

  果不其然,没几天,“王学”真传弟子们,带着人手又来查账。

  到这光景,终于有人出声,说皇帝你不能这样做,三番两次两次三番,这是对储君的侮辱。

  说这句话的人,是侍中魏征。

  而因为魏征的发声,皇帝查东宫账目的事情,满朝都知道了个清清楚楚,不但长安人知道,洛阳人也知道了。

  山东士族顿时觉得奇怪,清河崔氏武城人连忙派人来打探消息。

  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居庸侯氏先行一步,到荥阳找上一支崔氏分支,说是有一批河南丝绸想要采购,不过要到地方上验货。

  因为侯氏采买山东丝绸最近批次非常多,而且量也不小,荥阳分支就介绍侯氏前往崔氏老家一趟。

  到了武城,侯氏面见了崔氏的外事大管家,三言两语,敲定了一批大买卖,乃是两万多匹的绢布,要发往长安。

  而城西市场内,胡商们已经等着这批货,不仅仅有胡商等着,还有“王学”真传弟子们等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