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之雄霸海外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71节 改革时代之漕运改海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那马士英在东南国深受教诲知道东南国以经济为先“福利”为辅以什么猪的屁论英雄越高越好高的就是大英雄否则就是前明官员的嘴炮专家。

  既然如此他就懂得有的放矢。

  在东南国他被当成了重要阁臣来培养在各部转职清楚各部业务对于如何发展经济。

  而次辅杨天生则是东南国王后杨莺儿之父以海商做掩护兼职海盗待他女婿得国后杨天生摇身一变洗白了当起大官先任职建设部负责基建工程先后历任经济部主管经济发展又转到福利卫生部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深有体会业务纯熟!

  王侯将相岂有种乎他认真任职力图青史留名。

  他很勤奋懂得抓住这个机会!

  两人搭档一主内一跑外竭力把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姚明恭执政是守成和稳定那么马士英-杨天生执政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改革阶段。

  漕运改海运!

  漕运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内陆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是指由南向北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官粮、军粮以及重要的大宗物资到达封建王朝统治中心北京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开发运河、制造船只、征收官粮、军粮等。

  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漕运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

  通过漕运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往北方尤其是帝都从而稳定了北方的统治。

  新明以来虽然京师南移但是明朝在北方边境用兵、建设进入东北大地搞开发需要的物资不减反增甚至超过了北京帝都时期。

  但是漕运的麻烦多多一曰淤塞黄河水患频繁泥河滚滚涌入大运河漕运船只将被困住不能按时到达京城此时粮价就会飞涨影响很坏;二曰“浮收”。在漕运过程中损耗在所难免。官府不愿承担便将其摊派给百姓。有时征粮官在规定数外直接多收40%——50%民众不满''闹漕''事件不断;三曰“缺钱”漕粮开拔需要兵丁押船护送。官府支付的全程运费只有每船200两标准多年不变而物价上涨很快差旅费不足的兵丁们只好向沿途官府摊派并将这笔钱最终转嫁给老百姓;四曰既得利益者漕运开通从官到民都靠水吃水固然官员赚大钱小民也得靠这条漕运度日他们人数不少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利益集团……

  漕运不利南方的粮食要历尽艰险旷日持久从苏杭运到京城。各省每年解送进京的漕粮日渐减少仓储积存日渐空虚。京师地区的粮食供应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历代明朝皇帝对于漕运的麻烦心知肚明在永乐年间曾经尝试漕运改为海运利用海船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收到良好的效果。

  明朝开国至永乐年间海运一直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手段奈何阻力非常大!

  单是利益集团涉及到的就有官员、兵丁、商人、漕帮、船民等等不下百万之众想要海运得先把这百万民众搞定再说!

  他们还有官员为他们张目反对海运理由有四:风大浪急、海盗出没、粮食易霉、成本较高。

  大多数是胡说八道如说海运成本高实际上海船一条顶俩是小事大的海船一条顶上百条漕船所需要人手很少。

  关键是海运多能顺畅抵达而漕运只要河道堵塞那漕船过不来京城陷入饥馑。

  至于粮食易霉这个也好说只要做好包装就能够有效地抵御发霉还有风大浪急海上年年都有商船往来有船毁人亡的事运河里也多有险阻历年都有船只遇险沉没船夫家破人亡岂能只是海运有危险漕运就没事?

  海盗出没?!

  以前确实是大问题现在嘛也不看看东南国就是海盗建立的国度!

  漕运改海运是一项既定方针姚明恭执政数年已经为废除漕运作了大量前瞻性的研究与准备推行这项改革是水到渠成。

  改革最大阻力是利益集团为此首先对付官员马士英使用雷霆手段把那些海运并不热衷的中央有关官员与相关的地方官员全部调走。

  例如户部郎中葛世振明崇祯十三年的进士榜上的探马郎以文词巨丽又经世而出众其上奏兵饷之事称“增兵不如练兵加饷不如清饷”之语极得帝心崇祯皇帝曾将其名书列于御屏后葛世振请假省亲告归甲申变后葛入南京出仕其管理财政是有二把刷子但坚决反对漕运改海运结果去职。

  又有地方大员袁枢为浙江巡抚其父乃大明故兵部尚书袁可立素有才干还是东南国的坚定拥趸影响力很大。

  但他不同意走海运结果被调往中央任职被搬走了。

  诸多官员逐一过关次辅杨天生亲到杭州主持会议逼着各路官员表态不从者尽皆调任。

  作为政治靠山的官员们一去民众就好办了许多部分的漕运人员转为海运助力负责仓储、搬运等工作。

  杨天生大兴基建修路、修桥、修水坝、兴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吸收大量漕运人口!

  这方面他是老手驾轻就熟在漕运一线的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建设。

  如此民众去了打工有了出路就不怕民变了。

  还有移民!

  中国人虽有“故土难移”的习俗但也得看清楚在漕运地区的移民到东北给地一百亩一户四口人到东南国的给地五十亩一丁还有安家费十个银元土地可以传之子孙!

  不得不说土地的诱惑力巨大!

  适时在民众中开展“开枝散叶”的宣传民众移民踊跃。

  海运的时机成熟于公元1653年正月杨天生亲莅上海部先后申号令各州、县剥运之米鱼贯而至鳞次而兑浃旬得百六十余万以大舟二百余启运。

  他告祭风神、海神、天后集长年三老犒酒食银牌而遣之。

  可谓万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飙动鼋龙踊跃。

  二月底海运船队顺利抵达天津。

  从此海运正式成为了南粮北调的手段而漕运于次年停止!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