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1节 打城墙
被先登营长官郭才树斥骂那帮家伙不当人子也怪不得他们的。
颜小强治下的两中华军人作战意见坚强遇敌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先登营之外的二千明军与二千土兵负责佯攻他们扛着梯子爬坡有的坡度很陡超过了四十五度他们硬生生地扛着梯子爬上去。
既然敌人没有开火那么我们就不客气了。
有时连人带梯滑下来爬起来继续上!
其他的兄弟也一起出手把梯子扛上去手脚损伤也在所不惜。
如果不是军情如火训练有素的山地兵会先让健壮士卒先上到顶打桩后系好绳子丢下来方便后续扛。
扛着梯子的明军士兵争先恐后仅仅落后空手的同袍一点点就把梯子抬到了敌人城墙下。
没有平面放下梯子士兵们拿出工兵铲几个刨出了两个窝来把梯子放上去用人力扶着梯子军官第一个上士官接着上“弟兄们跟我上!”
于是明军部队迅速登城跟随在后面的土兵也不甘落后他们得到了老大的训令:“不做孬种就算死也要死在城墙上!”
两支军队奋勇攀登登上了城墙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将那些失去抵挡力的土司兵杀死占领了城墙!
而在他们的头顶上明军炮兵们正在延伸射击炸弹从他们的头顶飞过砸落在城内。
由于明军炮兵充分准备计算得当他们使用飞雷炮与投石车投放的炸弹几乎恰到好处地在步兵就要登顶时停止轰击城墙让步兵安全地登顶没有吃上自家的炸弹。
炮兵们技术过硬!
他们的技术传授来自于东南军的炮手而东南军炮手炮术的始作俑者则是红毛番确切的是英吉利人那个封了一等国公的红毛番戴维先生居功至伟他天纵才情是枪术、炮术、西洋剑和航海术的高手东南军海军炮术大全的主要编辑他把现代炮术传给了东南军然后东南军发扬光大颜常武给炮兵们拨了大量的银元供他们训练花钱下去效果妥当哪怕是普通的炮手打起炮来都是得心应手。
数位身配火炮小饰物的军官爬上了城墙这是炮兵前指成员他们使用旗语向斜坡下方指示炮兵们进一步发射炸弹打击城内目标。
明军、诺美部土兵都是士气如虹因为他们控制了主要城墙而在古代这样的情形几乎意味着城池失守守方回天乏力。
炸弹不断地投进城寨内轰隆声不断突地明军的火力骤停继而爆发出狂野的吼叫声他们兵分两路明军进攻金川城寨的南城墙土兵们进攻北侧城墙金川土司兵奋起抵抗!
明军的装甲掷弹兵投掷五公斤重的大炸弹以炸弹开路接着火枪齐射官兵们配合进行标准的战术动作即前排使用枪刺后排开枪如墙而入无往而不利土司兵纷纷在他们面前倒下。
土司兵知道是生死关头抱着杀一个够本杀二个有赚的想法奋起抵抗他们将巨弩放平对准明军发射!
弩的威力巨大一箭穿二个人穿上护甲也不顶用!
这还得了!
如此遭受到明军的猛烈打击装甲掷弹兵向巨弩处投出炸弹而明军中线膛枪手优先“照顾”那些巨弩旁边的土司兵打得他们甚至连发射巨弩的机会都没有。
相比于训练有素火力输出稳定的明军土司兵就是渣渣哪怕他们不怕牺牲地向明军发动猛攻也被明军将他们打倒明军就象一部可怕的杀人机器有条不紊地杀戮土司兵死伤的几乎都是土司兵。
明军有配合可远可近技术一流土司兵哪有这样的本事无法抵抗只能仆地。
而与金川土司兵作战的诺美部土兵则较为苦b土司兵打不过明军还打不过诺美部土兵吗?大家都是同类型的军队诺美部土兵可没有脱胎换骨他们使用以前的兵器和以前的战术不占据绝对优势。
两支敌对的土司兵狠狠地肝上了密密麻麻的诺美部土兵部队拿着刀盾飞快地冲了上来土司兵拔出短兵器便迎战顿时叮叮当当的砍杀和人的叫喊声乱作一团。
你杀我我杀你双方僵持交战的地方很快就尸体堆积在一起积蓄的鲜血淹没了脚踝!
攻南城墙的明军已经杀到了城墙的中间打北城墙的诺美部土兵还原地不动太丢脸了!
僵局的打破来自于明军怎么可能容忍小伙伴遭遇重大损失而不帮他们呢于是明军过来帮忙他们在东城墙处用火枪轰击北城墙的土司兵线膛枪射程远随着明军枪手的击发一缕缕烟雾直射而去子弹打得土司兵人堆中血雾喷发!
再向他们投掷了炸弹大炸弹怕伤到诺美部土兵那么就投小炸弹。
小炸弹一甩百米远虽然威力不甚强聊胜于无炸死土司兵的可能一个也无但将他们士气炸落是很有效的。
除此之外明军还发挥了“有多少个同志就有多少个筒子”的力量伴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明军的同志们使用了令很多敌人痛恨无比的筒子对土司兵进行压制!
直射式筒子点燃后一打就是一堆霰弹象怒气冲冲的胡蜂般杀将出来威力堪比大炮发射的霰弹却比大炮轻便得多了。
现在大炮还没上来使用一个筒子就清理掉一小块区域内的土司兵杀伤力劲爆!
被打中的土司兵倒下惨叫声大作血雾弥漫!
没死的就统统趴下借城垛来掩护自己。
躲起来也没有用只见一个明军士官跳上了城垛居高临下地举着一个筒子向着土司兵发射。
轰隆一声响筒子后方喷出大股的烟雾前面则是一堆霰弹打向北城墙那些趴下来屁股抬得太高的土司兵照单全收嚎叫不断。
嗖嗖几声士官身上中了两箭被护甲挡住没能破防他浑若无事地跳下城垛再取过另外一支筒子又来一次。
土司兵哪堪明军如此的“厚爱”僵持的北城墙松动了还在城下的金川土司大人卜尔吉细看到明军的旗帜夹杂着诺美部的旗帜迅速地沿着北城墙推进只觉得浑身发寒口中苦涩无比!
他不由地想起汉人的那句话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