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是杜伏威

报错
关灯
护眼
杜伏威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624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毒杀。

  隋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大业七年(611年)和九年(613年),山东相继爆发了王薄、窦建德、张金称、孟海公、孟让、郭方预、郝孝德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九年十二月,和好友辅公祏在众多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反入长白山(今章丘县境内)投奔左才相农民起义军。自幼机智多谋、豪爽侠义,与辅公祏有刎颈之交。他俩当时生活都很贫困,便经常用计劫富自给和散给其他贫苦人。他16岁那年,因劫富事发,被郡县缉捕,便自己组织起义队伍。每逢作战或有其他行动,都“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受起义群众拥护。投奔左才相起义军后,本想随其大干一场,不料却长时间得不到信任。于是,他便率部离开长白山,自称将军,转战淮河流域,处处与官府作对。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到达淮北。这时,苗海潮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正在下邳(今江苏邳县)一带活动。为壮大起义力量,便建议两军会合共同抗隋。他通过辅公祏向苗海潮提出:“如果你能为主帅,我们乐于听命,否则,你就要听我们指挥。再不然就较量一下,谁强就听谁的”。苗海潮自知兵力较弱,便同意合并,并听从指挥。此后,率起义军进军淮南。江都通守派校尉宋颢率兵赶来镇压,被引入芦荡,然后从上风纵火,烧死、杀死隋军无数,打胜了进入淮南的第一仗。接着,以火并的方式,杀了企图谋害他的海陵起义军首领赵破阵,合并赵部义军。从此,所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隋炀帝在几次围剿的江淮起义军都未奏效之后,派大将陈棱领精兵8000余人前来讨伐。陈棱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军,很有作战经验。与对阵,他以逸待劳,准备磨掉起义军的锐气。便设计送他一套女人衣服,称他为“陈姥”,终于将其激怒,率全军出战。和辅公祏各带数百人冲入陈军阵中,左冲右突。拼杀中,头部被陈稜部将射中,血流不止。这使他怒不可遏,于是不顾一切追了上去,将射箭的陈将杀死,并一路斩杀数十敌军。起义军将士在其勇威的感召下,奋力冲杀,大获全胜。隋后,挥师长驱,破高邮,占历阳。在历阳,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自称大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派各路将领进兵江淮各县,合并了许多小股农民起义军,从而成为江淮地区队伍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力量。

  唐武德三年(620年),派辅公祏率大军渡过长江,围攻已建国称帝的起义将领李子通。义军与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义军血战江都,最终获胜,顺利地进占丹阳(今南京),并建国称吴。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加强政权建设。他选拔、重用了一批有用的政治、文化人才;鼓励发展手工业;实行赋税改革,实行“薄赋敛”政策;废除残忍愚昧的殉葬法;严惩奸盗及贪官污吏等等。使所统治区域,出现了经济复兴、社会安定的繁盛局面。不久,秦王李世民率唐军围攻王世充,派使来劝降。唐高祖李渊派使拜其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又封他为吴王,赐姓李氏。并封他的儿子杜德俊为山阳公,赐帛5000段、马300匹。在优厚的赏赐面前,终于同意降唐了。其后,他派自己的养子、部将王雄诞俘李子通于杭州,又派部将陈正通、徐绍安俘王世充于梁郡,做为入唐的进见礼。

  降唐后,被留居唐都长安,拜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位在齐王元吉之上。武德七年(624年)二月,他终于被唐朝廷毒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