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挥泪斩知音
长安城宫门外
傍晚时分,诸葛亮正在台上举行献俘祭祀大典,台下人头攒动,长安子民都想一睹这位大汉丞相的风采。
诸葛亮望着跪在台上,同样满头白发的司马懿,心中突然生出不忍,走上前去,低声说道:“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你我交战数年,彼此相知,惺惺相惜。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你我各为其主,我愿与你同归于山林之下,抚琴瑟而长啸,临清流而赋诗。但是今天事已至此,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司马懿低着头,叹息道:“天象有异,你竟然没死,还诈死骗我中计。我一步错步步错,这不是我失策,是天意弄人啊!但我司马氏历受皇恩,辅佐大魏三代,就算天意难违,怎么敢不效死命?只是,我在州郡数年,无恩德加百姓,无功绩付将士,但是边境交战数载,百姓骚扰,数万将士捐躯于荒野,我心何忍?”众人听闻无不涕零落泪。
司马懿说着说着忽然抬头,大义凛然地说道:“今天事已至此,我无话可说,我父子三人…”说着转头去看了看跪在一旁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目光坚定微微颔首,司马昭毕竟年轻竟开始抽泣,察觉父亲在看,也收起泪水重重点头。
司马懿欣慰的笑了笑:“我父子三人,只有一死以谢国难!愿丞相宽宥众将,善待众人亲属。”司马懿说完在地上拜了一拜,笑道:“丞相神人天佑,望能早日终止兵戈,还万民太平,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诸葛亮听罢更觉伤心,但是法不容情。诸葛亮微微点头,背过身去,含泪闭上双眼。轻摇羽扇放下。
“斩!”
背后一轮残阳似血。
自此,占据了雍凉地区后,蜀汉兵马日渐强盛。蜀汉虽然接连经历荆州和夷陵大败,连年征战,损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包括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都先后逝去,先主刘备也郁郁而终。但是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讲武练兵,频频北伐,还是锻炼出了新一批的后起之秀,加上这次雍凉新俘获的骑兵战马,蜀汉的军力更是如虎添翼。
蜀汉全国兵马分为中央军和五镇都督军(关中都督、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
关中都督军
关中都督军即是长安守军,是如今北伐曹魏新的前线,大汉丞相、武乡侯、益州牧诸葛亮自领大军驻守,麾下文武众多:
武将之首是原汉中都督、假节、南郑侯、大都督猛将魏延。
其他蜀汉名将有魏延副手、国舅、高阳乡侯、车骑将军吴懿;
掌管禁军的诸葛亮爱徒、中监军、卫将军姜维;
统领虎步营的虎步监孟琰;
蜀汉后期仅次于魏延的大将、王牌无当飞军的统帅、安汉侯、征北大将军王平;
与王平齐名、蜀汉精锐突将賨兵的统帅、左将军句扶;
将军有镇东将军辅匡、后将军刘邕,军师将军兼军祭酒董厥,威南将军胡济,讨虏将军上官雝,建义将军阎晏等。偏将校尉有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参军偏将军爨习,参军裨将军杜义等。
文臣之首是蜀汉四相之一、北伐前线丞相府首席重臣、大将军费祎。另有名臣、司空杨仪,随丞相诸葛亮参赞军事,筹措粮草。
关中都督军
汉中原来是北伐曹魏的前线,也是蜀中的门户,无汉中则无蜀汉,进可攻退可守。但随着蜀汉占据雍凉,兵线前推,汉中的战略价值显得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不过作为入川的通道,并且西面还有魏国上庸郡虎视眈眈,诸葛亮仍派遣了能臣武将驻守。
镇守武将多为蜀汉有名将二代,有名将关羽之子、镇西将军关兴,关兴之弟、安西将军关索,猛将霍峻之子、安南将军霍弋,夷陵之战断后烈将傅肜之子、平东将军傅俭,名将赵云之子、平南将军赵统,赵统之弟、平西将军赵广,名臣黄权之子、平北将军黄崇等。
文臣有将作大匠梁绪,中常侍梁虔,太中大夫尹赏,谏议大夫樊建,丞相府主簿杨戏,汉中太守吕乂等人。
中央朝廷
成都皇帝刘禅坐守,文臣之首是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内定接班人、大司马蒋琬,总领朝政,负责后方日常军事行政,军械粮草、兵员补充,为蜀汉后方首席重臣。蜀汉四相之一、太尉、兼领虎贲中郎将董允掌管京师成都兵马与宫中宿卫亲兵,管理皇宫事务,匡正后主刘禅。阳武亭侯、司徒邓芝负责内抚蛮夷,外交吴国。太仆郭攸之,辅助大司马蒋琬处理朝政。
武将以中部督、都亭侯,向宠,为镇军大将军,归太尉董允麾下,掌管京师成都兵马,并与董允一文一武共同统帅宿卫军。丞相诸葛亮之弟、长水校尉诸葛均,升任为执金吾,归太尉董允麾下,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
另有陈震为尚书令,李福为尚书左仆射,姚伷为尚书右仆射,谯周为光禄大夫,费诗为廷尉,来敏为中书令,孟光为大司农,许慈为大长秋,杜琼为大鸿胪,张飞之子张绍为侍中,尹默为太子太傅,郤正为秘书监,陈祗为黄门侍郎,何祗为成都令,陈曶与郑绰为将军,马齐为尚书,刘干、杜祺、周群、来忠、向充、习隆、卫继、盛勃、樊岐为校尉。
诸葛亮北伐在外,大将军费祎随军参划军机,大司马蒋琬留守朝廷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太尉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三人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支援诸葛亮北伐,四人并称蜀汉四明相。
南中庲降都督军
刘备入蜀后,按照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方针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区设置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也叫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由博阳亭侯、征南将军马忠担任,马忠是刘备盛赞的贤才,麾下有名将、镇南将军张嶷,两人共同稳定南中,操练兵马,并为北伐前线提供战略物资和蛮族兵员。
另有南蛮王孟获、王后祝融领象兵随时准备支援北伐。
江州都督军
江州是战略要地,进可支援诸葛亮北伐,退可维护巴地的稳定。而且控制长江航线,扼守入蜀咽喉要道,确保成都及大汉政权的安全。
江州都督府是蜀汉政府在江州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就是江州都督。
江州都督由国舅、征东将军吴班担任,吴班率领众宿将坐镇巴地,休兵讲武,听候前线丞相调遣,支援北伐,并领水军防御长江航线。
镇北将军马岱,镇守江州训练原西凉羌胡骑兵;
前庲降都督、安北将军张翼,镇守江州训练步兵;
广武督、安东将军廖化,镇守江州训练水军;
另外有玄乡侯、辅军大将军高翔,都亭侯、典军大将军袁綝,阴平侯、领军大将军陈式,巴西太守、护军大将军柳隐,归征东将军吴班麾下调遣。
文臣以前光禄勋,官复原职的向朗为首,统领江州军政,另有原骠骑将军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治下巴郡太守,太中大夫刘循、别驾从事杜祯、柳伸处理江州民政事物。
永安都督军
永安,是蜀汉政府在吴蜀边境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当地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就是永安都督。
永安作为吴蜀国界,是入川的第一道屏障,既吴蜀已经联盟,后方又有江州大军镇守,则永安无须重兵驻防。但是吴人狡诈,还需大将镇守,密切关注吴国动向。待天时有变,可为伐吴前线,顺流而下,一鼓作气攻灭,以雪荆州之恨。
永安都督由忠勇与赵云齐名的猛将、征西将军陈到担任,统领永安常备军及白毦精兵,威慑东吴;
安国将军罗宪素有才名,任命为永安都督陈到副将,负责日常军事防御;
威西将军阎宇,素有才干,归永安都督陈到麾下,和罗宪同领兵马;
另有威东将军宗预,文武双全,主持永安前线与东吴外交,兼顾永安日常军政;
文臣以原长水校尉,卫尉廖立为首。廖立,是荆楚奇才,可赞兴世业。但是之前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去职流放。如今诸葛亮再起重任,召他入永安,遥领朝廷卫尉,位列九卿,参划军机。另有原荆州刘贤为长史、巩志为司马,随驻永安,伺机恢复荆州。
至此,蜀汉多路大军介绍完毕,新的北伐开始。
附录文中文武官职排序:
文官:
丞相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执金吾、将作大匠、光禄大夫、尚书令、中书令、太子太傅、大长秋、中长侍、侍中、秘书监、御史中丞、谒者仆射、太学博士、黄门侍郎、长史、司马、太史令、太中大夫、谏议大夫、太乐令、太仓令、武库令、别驾、功曹、主簿、治中
武官:
第一品(大司马、大将军、大都督)
正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四征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四镇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四安将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
四平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
四方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四威将军(威东将军、威南将军、威西将军、威北将军)
杂号将军(军师将军、安国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镇军将军、虎威将军、牙门将军、护军将军等)
偏将军、裨将军、中郎将、校尉、参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