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零年代好妈妈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二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吃过晚饭, 赵珍珍去小仓库翻箱倒柜找出来几米青灰色的涤棉布,这种布有一定的厚度, 也不易起褶子, 做中山装是最好的了, 而且这卷布颜色染得十分不均匀, 有很多跳色的地方,青灰色本来就是自来旧的颜色, 这样就更显得像是穿过的旧布了。

  王文广这些天虽然一直穿着王稼轩的两套旧衣服,但赵珍珍知道,他这个人讲究惯了, 即使不能穿呢子外套了, 但对衣着的底限是必须干净, 整洁, 不能有破损, 干净整洁这两点都做到了,但公公的衣服年代久远,袖口和领口都磨得起毛了, 她衣服洗得勤, 估计最多再洗个两三回,领口和袖口都能碎了。

  所以, 赵珍珍早就计划给王文广做上一套衣服。

  她一个人在二楼的小房间里忙活开了, 因为对丈夫的尺寸熟记在心,没一会儿就裁好了衣片子。

  王文广进来的时候,赵珍珍正愉快的哼着歌儿, 双脚踩着缝纫机锁边呢,她抬起头冲丈夫笑了笑,问道,“老四没闹人吧“

  王文广站到妻子身旁,替她撩了一下耳边的头发,说道,”没有建明特别乖,已经喝了奶睡着了,张妈在看着呢“

  赵珍珍点点头,又开始踩起缝纫机。

  王文广瞟了一眼旁边的衣片子,有点惊喜的问道,“这是给我做的“

  赵珍珍笑着说道,“对啊,这些天你穿旧衣服,是不是心里特别不得劲儿“

  王文广笑了笑,真是知他莫若妻,的确,对他来说每天穿旧衣服很不习惯,尤其还不是他本人的旧衣服。

  但现在的他初涉官场,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历练,不再那么追求个性化了,而且一个大男人这点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

  为了不让赵珍珍有心理负担,他矢口否认,“没有的事儿,何校长年轻的时候比我还讲究呢,现在不也是穿着旧衣服吗我告诉啊,你们工会办的这个校刊影响可大了,前天何校长还被市长秘书叫去了,据说陈市长亲自过问了此事,没准儿用不了多久,勤俭节约的风气就会刮遍整个平城呢“

  他言语间尽是对妻子赵珍珍的骄傲。

  赵珍珍却觉得的有点心慌,她停下来手头上的活儿说道,“文广,不管最初的计划是谁做的,但我们工会的工作最终都是李大姐拍板的,这次办刊物也是这样,所以这次我不过是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已。”

  王文广听懂了她的意思,点了点头,上前低声说道,”珍珍,咱们在家里不谈工作了,前几天你答应我的还算数吧“

  他呼出来的热气让赵珍珍的耳垂有点痒,她忍不住抬手挠了一下耳朵,娇嗔道,”算数但是你别急啊,让我把上衣先缝出来好不好“

  王文广立即说道,“我不着急穿新衣服,改天再做吧”

  赵珍珍娇嗔的看了他一眼,凶巴巴的说道,“文广你别捣乱爸爸的那两套衣服最多洗两次袖口就会坏了,难道你想穿那样的衣服上班啊”

  王文广立即不说话了,规规矩矩的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她干活儿。

  这小房间原本是个杂物间,但楼下已经有个仓库,所以就闲置了,赵珍珍喜欢缝纫,就将这里布置成了一个专门做衣服的房间,除了缝纫机等一应物件,还有一张厚实宽大的操作台,还是她去旧货站花了五块钱买的,虽然样子有点笨拙,却是厚实的榆木做的,很坚固扎实,平时在上面裁剪衣服特别稳妥。

  赵珍珍缝好衣身,低头将裁好的衣领先比对了一下。

  妻子专注的样子是那么迷人。

  王文广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等做好衣服,夜早已经深了,赵珍珍推开张妈的房门,张妈显然已经睡熟了,轻轻打着鼾,小建明紧紧靠在她身边睡着了,王建昌则躺在大床的另一侧,他睡觉不老实,歪扭着身子,被子也给蹬掉了。

  赵珍珍摸了摸建昌白嫩的小脚丫,竟然还是温热的,男孩子真是天生火力旺,她微笑着将儿子的身体摆正,给他盖上被子,然后才抱起来小建明出了房间。

  自从退休后,曹丽娟自己都能感觉到,她比以前要懒得多了,以前天天上班,一般早上五点多钟就起来了,锻炼身体后再去买菜买早点,往往到了医院还是第一个到的。

  但现在不行了,周一和周三她要去医院坐诊,但即便如此也不会早起。

  倒不是醒不过来,就是赖在床上不想起,回回都是卡着点出门,来不及弄早点,随便吃上一口饼干什么的就走了。

  若是不坐诊,那就更不一定了,兴许头天晚上给建昌和儿媳妇备课睡晚了,又或者没什么原因失了眠,第二天铁定起不来,往往都要拖到九十点钟才起床。

  王稼轩本来作息时间是很规律的,但老夫妻俩没有分房睡,时间长了,难免会受到妻子的影响,总之,老两口和一般的老人不一样,因为早上起不来,早饭通常都是跟午饭一起吃的,有次医院的同事来送自家蒸的大包子,愣是叫了半天门。

  但老两口也是会早起的,通常一周之中唯有一天,那就是周日。

  这一天儿媳妇赵珍珍会带着四个孙子过来,先不说别的,四个孩子来爷爷奶奶家,总得吃顿好的吧,特别是王稼轩听建国说赵珍珍一周只给他们吃一顿肉,特别的心疼孙子。

  老两口早上五点多钟起来后各有分工,王稼轩坐第一班车去市郊买肉,一般是买一只鸡或者鸭子和两条鱼,若是碰到时令的虾蟹,也会买些回家,曹丽娟则是买菜买副食,早早就去副食店排队了,买青菜饼干点心和奶糖。

  买完东西往往都八点了,老两口再去街口买点油条豆浆当早点,然后就开始收拾房间,然后就是等着孙子们来了。

  一般赵珍珍九点左右就会带着孩子过来了。

  此刻墙上的挂钟正好指向了九点,在有些沉闷的钟声中,曹丽娟将手里的茶杯重重放下,皱着眉头说道,“今天这茶怎么沏得这么浓只有涩味儿没有回甘”

  王稼轩将手里的书放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微笑着说道,“这是桂生前几天托人捎来的说是正宗的安溪铁观音,没想到这茶劲儿还挺足你要不要吃块点心”

  曹丽娟摇摇头,因为茶太浓她只喝了半杯,醉茶倒还不至于。

  ”你说,建民他们今天会不会来“

  年前赵珍珍几乎每个周都会过来,但年后的时间就不一定了,有时候是隔一周,有时候是连着两周都来,但也有时一连两周都不过来,当然了,最后一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一般还是隔一周来的时候比较多。

  他们上一周没来,老两口白忙活了一早上,不知道今天是否也会落空。

  王稼轩这次头都没抬,说道,“哦,应该会来吧,还好我今天买得东西不多,就买了一只鸡和一条鲈鱼,他们不来咱们自己吃,丽娟,我这好久没吃你做的菊花鱼了”

  曹丽娟心里有些失落,轻轻点了点头。

  九点半钟,老两口不抱什么希望了,一个正准备去浇花儿,一个准备回里屋躺着听录音机,没想到赵珍珍突然带着几个孩子来了,一进门就笑着说道,”爸妈上星期没来,建民建国和建昌都念叨着爷爷奶奶呢就连四宝恐怕都想爷爷奶奶了呢,你看他高兴的”

  小建明兴奋的挥舞着小手,一双大眼睛滴溜溜的乱转,主要是春天来了,屋子里摆了十几盆盛开的鲜花,十个月的小娃娃视力还不太好,更容易被色彩鲜艳的东西吸引。

  曹丽娟先拍了拍建昌的脑袋,再伸出手将老四接过去,说道,“哎呦,小家伙又胖了呀抱着沉多了”

  建民和建国还有建昌围着爷爷问东问西,叽叽喳喳的十分开心,王稼轩是个真疼孙子的,他说今天早上没买什么东西,实际上平时的存货也不少了,这些存货除了孩子们能用得上的文具,还有不少吃的,当然,一般的零食,比如副食店里的饼干点心奶糖这些,留过洋的老校长是看不上眼的,他专门留意百货大楼的食品柜台,身上随时带着充足的钱和食品票,有什么好东西随时就买了。

  而且还会托人买点涉外商店的食品。

  因此,王稼轩很快就领着三个孙子去了书房,把柜子门打开,十分得意的拿出一袋袋肉脯和巧克力,这些东西建民哥仨不是第一次吃了,但每次都是吃了也吃不够,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

  好奇宝宝王建民飞快地扫了一遍标签,找出一袋没吃过的沙嗲口味肉脯,熟练地撕开袋子,先递给爷爷,再给两个弟弟,最后才是自己的。

  一袋肉脯很快见了底儿,一袋巧克力也都分着吃了,王稼轩让孙子们一人喝一杯水,就准备上课了。

  说来也是好笑,王文广因为一连三周没来看父母了,今天也跟着来了,但没想到的是,老两口从一进门都只顾招呼孙子,对他就是笑笑就略过了。

  王稼轩带着三个孙子去书房的时候,王文广本来想跟上,但不知为什么又坐着没动。

  他一个人坐着冷板凳,慢悠悠的喝着茶,都喝到第四杯了,曹丽娟才注意到儿子,她仔细打量了几眼,皱了皱眉头,不客气的问儿媳妇,“文广身上的衣服是你给他做的”

  赵珍珍点点头,说道,“妈你怎么这么会看我堂婶说这次我做的很板正,和裁缝店里没什么区别的呀”

  曹丽娟有点不高兴的说道,“裁缝店里会用废布给人做衣裳”

  赵珍珍闻言有点尴尬,她正要解释,王文广说道,”妈您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学校全校都在开展勤俭节约的活动,何校长和吴校长穿得还不如我呢,这衣服挺好的,又舒服有合身,珍珍做的比裁缝店还好“

  儿子都这么说了,曹丽娟还能说什么

  她点了点头,扭头看向儿媳妇,“珍珍,前些天你说要几件你爸爸的旧衣服,原来不是为了送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而是让文广穿的”

  赵珍珍有点心虚的笑了笑,说道,“是啊,妈您知道,文广的衣服多,每件都没怎么穿,看起来和新的差不多,竟然找不出一件看着就显旧的,所以这才“

  没等她把话说完,曹丽娟已经叹息了一声儿,说道,“如今这世道还要怎么勤俭节约本来物资就够紧张的了,吃点肉都要排队,买个花生糖要靠抢一般的人家一年到头也置办不了几套衣裳再勤俭节约,难道人人穿打补丁的衣服,啃窝头吃咸菜就好了那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她说的这是实情,的确,对于曹丽娟来说,现在的世道有些糟糕。

  曹丽娟除了喜欢医生这个工作,还喜欢烫头发,喜欢擦唇膏,喜欢穿开司米大衣,喜欢喝喝咖啡听听西洋曲子,还喜欢去西餐馆吃饭。

  但这些人生的乐趣,几乎都享受不到了。

  现在的曹医生只看外表,就是个打扮很朴实的老专家。

  赵珍珍觉得婆婆的话说得不妥当,尤其是最后一句,若是王文广说这话,她立马就不客气的批评了,但考虑到婆婆的出身,她说出来这话倒是可以理解,就笑着说道,“妈这话您说的太对了,现在咱们国家的确还处于困难时期,所以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不过,肯定不是历史的倒退,以前是万恶的旧社会,现在是新社会而且困难也是暂时的,大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肯定能战胜所有的困难,到那时候,咱们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很好过了”

  曹丽娟并非完全不关心政治,当了那么多年的院长一定的政治觉悟还是有的,不管心里如何想的,在外头说话还是很谨慎的,但现在退休了,自认不用再绷着一根弦了,又因为是在家里,而且也没外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媳妇,一不小心就流露出了真实的想法。

  虽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但她也很反感赵珍珍这种华而不实的表达方式,不悦的说道,“大道理我不明白,难道还需要你讲我这也就是私下里说说而已”

  王文广放下茶杯,说道,“妈现在能买到新鲜的海鱼了吧,好久没吃您做的菊花鱼了,真的特别想吃了”

  刚才的话题算是揭过去了,曹丽娟冲儿子笑了笑,说道,“也真是巧了,你爸爸早上也说想吃菊花鱼了,好吧,今儿中午我就给你们做”她说完又看了一眼儿媳妇,说道,“你还没吃过菊花鱼吧,等会儿我做的时候你在旁边看着,以后文广想吃了做给他吃”

  赵珍珍答应了一声儿,说道,”妈初二的课程你准备了没有今天能给我上课吗“

  曹丽娟点点头,说道,“早都准备好了,你这学习态度还是不行,三天打鱼两天筛网的,要不咱们还是定个时间吧,你到大学里工作适应了没有若是适应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周六下午和周日上午过来,你要是肯用功,最多再有三个月就能把初中的课程学完“

  赵珍珍一听眼睛就亮了。

  其实,这次工作从国棉厂调到平城大学,她的履历表上文化水平已经改成了初中文化,这大概是陈市长授意手下这么做的,可能目的还是为了让大学这边能够顺利的接收她。

  她也亲自看过了,档案袋里的初中毕业证的的确确是真的,上面的名字也的的确确是她。也就是说,即便现在她不继续学习,那也算是初中毕业生了。

  但赵珍珍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证书。

  她正要答应婆婆的话,王文广突然插嘴道,“妈我上次听爸爸说,您最近腰不太好,珍珍学习也没那么重要,一周两次备课太累了,这样吧,就周六下午来一次吧,反正初中课程也不算难,平时就以自学为主”

  曹丽娟心里不高兴,她这个儿子结婚后就和她不太贴心了,她是愿意给儿媳妇上课吗当然也并没有不情愿,赵珍珍这个学生还不算笨,教起来还有点成就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老两口都想见到孙子不是吗

  但对上儿子关切的眼神儿,她也只能点点头,说道,“也好那就说定了每周六下午啊。”

  其实王文广固然心疼母亲辛苦备课,但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年前他工作很忙,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忙完回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虽然他给自己做饭吃那是没问题的,但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实在太别扭了

  特别是,他整个寒假几乎都窝在家里带孩子管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也很有意思,有时候一到下班时间就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呢。

  若是按照曹丽娟的提议,周六下午和周日都过来的话,妻子和孩子的周末基本就是呆在父母家里了,对于他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

  赵珍珍点点头,从挎包里掏出两幅做好的护腰,递给婆婆,说道,“妈我听文广说了,你和爸的腰都不好,年前没抽出时间来,这才做好了就赶紧拿过来了”

  曹丽娟自己虽然也会做针线活,但已经很久没做了,她展开看了看,护腰的面子用的是整块儿的灰兔皮,皮毛很柔和顺滑,底子用的是结实的弹性涤纶布,针脚细密,带子的两侧还细致的订了两排扣。

  这比百货商店里卖的做工还要好了,她看了特别满意,第一次有点后悔,后悔刚才对儿媳妇的态度有点太生硬了,就笑着说道,“文美常说你是个手巧的,这活儿一般人真做不出来我正想问你们,最近家里开支紧不紧张我和你爸爸都这把年纪了,留那么多钱干什么还不如早给了你们”

  这倒出乎赵珍珍的意料了,家里孩子多存不下钱,她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因为屯粮食借了堂叔三百块钱,至今一分还没还,心里正发愁呢,这下总算好了。不过,婆婆这人爱挑毛病,她得把话说得漂亮一点,一时踌躇着没有开口。

  年后回樱桃公社,王文广知道妻子囤了粮食,还借了钱,就说道,“妈我这里还真有一笔借债没还,三百块,要不您给我吧”

  曹丽娟婚前因为家里有钱,特别能花钱,婚后她和王稼轩工资都很高,也特别会花钱,但最近十年,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原因,有钱也没处花,倒叫她攒了一笔数目不算小的钱。

  她打开钱匣子,很大方的拿起来一本存折递给儿子。

  王文广一看数目是八百块,有点惊讶,连忙说道,“妈这也太多了”

  曹丽娟冲他摆摆手,说道,“你拿去用吧,我知道你们开销大,平时花用也不要太节省了,别的不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得吃点好的好了时间不早了,我先给珍珍上课吧等会儿你再把建昌叫过来”

  因为上课的原因,王家的午饭吃得有些晚,但饭菜异常的丰盛,除了菊花鱼,还有清蒸鸡,豆腐砂锅等菜,都是曹丽娟下厨亲自做的,孩子们爱吃鸡,但一般都是吃炖鸡,酱焖鸡或者烧鸡,很少吃清蒸鸡,尤其曹丽娟做的十分讲究,佐料的量和蒸的火候时间都是严格控制的,出来的菜品就特别好,不但卖相好,味道更好。

  小建昌很喜欢,他吃完一大块鸡肉,两个小油手拍了拍,对奶奶曹丽娟提出了表扬,“奶奶这鸡做的可真好吃下次还给建昌做好不好”

  曹丽娟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啊,奶奶炉子上还炖了一锅干笋火腿汤,那个比鸡肉还好吃呢,我去端过来好不好”

  大概是怕曹丽娟烫到,王稼轩也跟着去了厨房。

  赵珍珍放下筷子,笑着看了看自己的三个儿子,突然说道,“建民,建国,建昌,妈妈问你们一件事儿,你们是喜欢住爷爷奶奶家这样的院子呢,还是咱们家的楼房呢”

  小建昌第一个回答,“我喜欢爷爷奶奶家的院子”

  建民和建国也觉得爷爷奶奶家院子大适合玩儿各种游戏,而且还有那么多漂亮的花儿,比他们自己家是要好那么一点点,也都点了点头。

  王文广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正要问妻子,王稼轩和曹丽娟端着火腿汤过来了,也就没说话。

  其实赵珍珍早就有这个打算了,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开口,她察觉到了丈夫的疑问,吃过饭在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说了这件事儿。

  “文广啊,你觉得咱们一家六口,加上张妈七口人住专家楼是不是有点浪费了”

  的确,学校的专家楼建造的很宽敞,楼下除了客厅厨房浴室书房,还有一个大卧室,楼上则是有三个卧室和一个杂物间,现在楼下的大卧室他们夫妻俩住着,楼上一间张妈和建昌住,另一间建民建国哥俩儿住,另外一间是常年空关着的。

  这在普遍住房很紧张的情况下,的确算是比较奢侈的了。

  王文广看了一眼妻子,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说道,“学校的专家楼格局都是一样的,再说建昌马上五岁了,再过两年就要搬出来单独住了,后面还有建明呢,只怕到时候房间都不够用”

  两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似乎也不长,平凡的岁月里兴许很快就过去了,但赵珍珍知道,接下来的两年,注定不会平凡,建昌的七岁生日,还不知道会在哪里过呢。

  赵珍珍叹了一口气,说道,“文广啊,不管怎么样,咱们现在的房子多的住不了,这个是事实,为了杜绝房源浪费,咱们向学校申请搬出专家楼吧,把房子让给更需要的人”

  什么

  要搬家

  王文广对现在住的专家楼很有感情,以前跟着父母住,现在是和老婆孩子一起住,可以说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和幸福。

  因此,他一听到妻子的这个建议,惊讶的差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

  王文广干脆跳下自行车,看了看后座的大儿子,斩钉截铁的说道,”珍珍,什么事儿都可以依你,但这事儿不行“

  赵珍珍本来也没指望他一下子能同意,也就没再坚持,而是笑着说道,“好吧,等以后再说吧“

  王文广本来还想加一句以后也没得商量,但对上妻子的笑脸,那么冷硬的话根本说不出口,就笑着说道,“珍珍,我知道你从国棉厂调到大学工作可能有点压力,急于做出点成绩来,但任何事情都是适度而为,你这么做,很容易就会让咱们家成为全校的焦点,到那个时候一举一动就会被放大,说不定还会招来别人的嫉妒”

  赵珍珍承认,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但她所图谋的根本和丈夫说的就是两码事儿,她就是要把自己和王文广弄得又红又专,倘若他们成了榜样,而且是平城大学里耀眼的榜样,即便是别人想动,那也得先掂量一下份量吧

  她说道,“话不能那么说,即便咱们一举一动受人关注,但只要咱们行的正就不怕影子斜”

  王文广不想跟妻子争辩,但也没有丝毫退步,一个人在前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

  赵珍珍看着他的身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因为这件事,王文广一连好几天都黑着脸,建民几个知道这是爸爸生气了,都有意识的躲着他走,赵珍珍也没像以前那样哄着他。

  因此,家里的气氛不免有些沉闷。

  张妈不明就里,还以为是赵珍珍在公婆那里受了气不痛快,回头把气撒到丈夫头上,两口子因此闹别扭呢。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

  一天赵珍珍下班回到家,王文广还没回来,建民和建国在做作业,建昌在画画,小建明吃完奶睡着了,张妈将一盆干豆角泡上,对赵珍珍说道,“珍珍啊,你这几天是不是工作太累了看着脸色有点差”

  既然打算要从专家楼里搬出来,赵珍珍就不打算用张妈了,一则可能房子不够住,第二都住平房了,不像在小楼里自成一统,和邻居们打交道的机会必然多了起来,那样的话,即便是她有四个孩子,用着住家保姆那也是很扎眼的。

  张妈的去处她也想好了,本来张妈就是婆婆家的保姆,到时候让她过去就行了,而且王稼轩和曹丽娟年龄大了,也的确需要一个保姆。

  不过,虽然赵珍珍是这样想的,但小建明实在是太小了,还不满一岁,虽然大学有专门的托儿所,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收,但一个保育员要管好几个孩子,肯定不如张妈照顾的精心。

  因此,她有点下不了决心。

  赵珍珍正要说话,忽然听到建民和建国的吵架声。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的车完全删掉了,哎。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