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零年代好妈妈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0章 第七十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丽娟当然能看出来赵珍珍不欢迎她, 虽然不高兴,但她自己也不是冲着前儿媳妇来的, 为的是四个宝贝大孙子,再说还有外人在场, 脸上带着几分矜持的笑容,说道, ”珍珍啊, 建民他们都在吧”

  赵珍珍点了点头。

  曹丽娟扭头对季东说道, ”快把东西搬进去吧”

  这个时候赵珍珍才注意到门外的地上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包, 一看就沉甸甸的。

  季东弯腰一用力扛在肩上就往院子里走, 不过他这回学精了, 没有贸然往屋子里走, 而是将东西放到堂屋的门槛外面, 就笑着说道, “曹阿姨,东西已经帮您带过来了,应该没什么事儿了吧, 那我就先走了啊, 晚了赶不上车了”

  自从赵珍珍调到惠阳县后,曹丽娟没有一天不想孙子的,早就想来一趟看一看了, 丈夫王稼轩也同意了, 但前些天他给花儿倒盆的时候闪了腰, 到现在还没好利索呢, 她实在是等不及了。

  但因为要带的东西太多,她一个人是拎不动的,想来想去没有合适的人,只能又跑了一趟季家,麻烦季东跟着跑一趟。

  已经是中午了,曹丽娟有心留季东吃午饭,但又想到这不是在自己家里,就用征询的目光看向前儿媳妇,没想到赵珍珍压根儿没往这边看,正在跟郭大姐说话。

  “你不是说下个周再来吗”

  郭大姐笑呵呵的说道,“下周曹大姐和小李都有事儿,所以我把调休提前了,能一连休五天呢,所以就提前来了”

  这么一愣神的功夫,季东已经走出了院子。

  曹丽娟也只能算了,心想反正季家不是外人,好几十年的交情了,再说了这季家小儿子出了名儿的厚道,应该至于会计较这点小事儿的。

  “建民,建国,建昌,建明快出来了”

  郭大姐的一嗓子就将几个孩子叫出来了,四个宝看到她很高兴,建国第一个冲过来说道,“郭阿姨,我早就想你了,咱们等一会儿玩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吧”

  曹丽娟就在旁边站着,孩子们当然不可能看不见,三宝本来也要跟郭阿姨说话的,再一抬眼看到了奶奶,又惊又喜,赶紧跑过来说道,“奶奶你怎么来了”

  曹丽娟笑呵呵的看着孙子,说道,“奶奶想你们了呀,建昌想奶奶了没有”

  王建昌大声回答,“想奶奶”

  建民和建国也走过来跟她打了招呼。

  唯有一岁多的四宝在旁边站着没动,他用好奇的大眼睛仔细看着曹丽娟,过了几分钟,似乎终于从小脑袋里找出了记忆,走上前奶声奶气的叫道,“奶奶”

  曹丽娟特别高兴,弯腰一下子把小孙子抱起来了,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说道,“哎呦,四宝是不是快把奶奶给忘了啊”

  吃过午饭,四宝在奶奶的怀里动来动去,不住地用小手揉着眼睛。

  赵珍珍连忙问他,”四宝你是不是困了“

  小建明点了点头。

  赵珍珍将他抱到里屋,一个童话故事还没讲完,四宝就已经睡着了。

  王建昌今天早上醒得很早,陪着奶奶说了一会儿话后哈欠连天,不用妈妈催,自己主动去了里屋。

  郭大姐这次来没带别的东西,只带了满满一挎包最新版的连环画,建民和建国非常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两个人兴奋的拿起一本翻翻,又打开另一本看看,王建国好奇地问道,“郭阿姨,这书都是从平城书店买的吗”

  郭大姐拍了拍他的脑袋说道,“不是阿姨专门让人从上海买的呢”

  好奇宝宝王建民对上海这个地方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不止听爸爸说过一次,那是一个特别美丽的城市,忍不住抬起头问道,“郭阿姨,你去过上海吗”

  郭大姐哈哈一笑,说道,“阿姨老家就是上海的呀,每年春节都要回去的”

  王建民心里很羡慕,爸爸说过要带他们去上海玩儿,可每次都说话不算数,一次也没去成。

  两个小孙子都去睡午觉了,曹丽娟坐在沙发上有点不自在,也插不上话,索性半闭着眼睛养神。再怎么注意养生,她也是六十多的老人了,坐了一上午的车,疲倦是肯定的。

  一开始她只是醒着养神,但很快不知不觉就迷瞪过去了。

  郭大姐和哥俩儿说得高兴根本没注意到,但赵珍珍心细注意到了,她犹豫了数秒,走过去轻轻推了推,曹丽娟本来就没睡实,睁开眼就看到前儿媳说道,“去厢房歇一会儿吧”

  赵珍珍现在住的院子正房有三间,外面一间当了客厅用,里面两间是打通的,本来当卧室算是很宽敞的了,但她和四个孩子都住在里面,摆了三张床和书桌柜子之后,也满满登登的了。

  为了迎接郭大姐的到来,赵珍珍特地将闲置的厢房收拾出来了,将墙面和地面都打扫干净后,去单位的后勤登记借了一张床,铺上了干净的被褥。除此之外,屋子里还有一张同样很干净的桌子。

  就连有洁癖的曹丽娟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她略略打量了几眼,因为实在困倦的很,就拉开被子躺到床上了。

  虽然见到孙子们很高兴,但住在前儿媳妇家里实在是不方便,而且四个孙子都被赵珍珍养得很好,第二天一大早曹丽娟就坐车走了。

  赵珍珍和郭大姐将她送到车站。

  “珍珍啊,我看你最近瘦了不少,你自己可要当心身体啊”这话郭大姐昨天就想说了,一直没有机会。

  赵珍珍笑了笑,说道,“其实我自己感觉还好,虽然累一点,工作也多少有点压力,但心里很痛快”

  郭大姐笑了笑,说道,“你一向是个有数的人,我就不多说了,今天你还要去农场吗”

  赵珍珍点点头,说道,“每周都去,回去咱们赶紧收拾一下吧。”

  两个人说说笑笑,刚走到政府家属院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孔云涛。

  虽然这个人的离婚八卦赵珍珍没有去详细了解,但她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对方是一个离了婚的单身男人,这种身份本来就容易引起关注,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就扭过头假装没看见。

  然而郭大姐和孔云涛却是彼此都愣了一下。

  “郭彩虹”

  “孔云涛”

  也就过了几秒,两个人同时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然后彼此相视一笑。

  孔云涛走上前,笑着说道,”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彩虹,没想到咱们在这里见面了“

  郭大姐也很激动,说道,“孔云涛咱们得有十几年没见了吧,你这是在惠阳县工作”

  孔云涛笑了笑,说道,“是的,我在县广播站。”

  郭大姐点点头,跟赵珍珍解释道,“珍珍你说巧不巧孔云涛是我的小时候的邻居”

  赵珍珍点点头,觉得大门口不是说话的地方,就说道,“郭大姐,你和孔同志这么多年没见,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咱们回去说吧,我还存了一点武夷岩茶,是张处长的家乡特产,等会儿你们一边品茶,一边叙旧怎么样”

  郭大姐高兴的点了点头。

  事实证明,王文广还是高兴的太早了,当初他把申请书交到农场的时候,上面的内容枯燥又专业,李场长只是粗略的看了看,觉得如果成功了对农场有益处,如果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损失,而且上面提到的好几位人员都是保护名单上的人,这些人愿意折腾就随他们去吧,因此,很痛快的批了同意。

  项目被批准后,王文广先和化学系的几个教授分别谈了话,其中有一个年轻的教授胡利农,以前就参与过类似的项目,谈到的想法和方案就特别具体化。经过他和梁校长的讨论商量,最终选出了十二个人,个个至少都是副教授职称,十四个人为了确保设计方案万无一失,仅这一项就花费了一个周的时间。

  王文广觉得,最终的可行性报告简直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了。

  然而第三天这个报告就被打回来了。

  李场长是工人家庭出身,根本不懂种田,不能理解这个项目对于农场的重大意义甚至是对于全国各地盐碱地改良的重大意义,他上次批申请是因为反正没坏处,这一次不批,理由简单粗暴农场没钱

  虽然每个月上头都会拨下来一笔看似不小的款子,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农场说起来不算复杂,但用钱的地方也不少,这些钱被拆分到各处,也剩不下什么了。

  何况,虽然张处长给了他保护名单,要求善待上面的人,但其实要求并不高,平安的活着就行。

  这些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之前的社会职务也都不一般,但现在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劳改犯

  一群劳改犯还想占用农场的资源,即便是金额不多,那也绝对是不可能的

  王文广和梁校长都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申请批准了,但可行性报告却被否定了,难道是他们的方案不够好,还是说出现了别的纰漏两个人讨论了半天,谁也没先想到会是实验经费的原因。

  他们当然也知道农场的经济比较紧张,因此尽可能的缩减了实验器材,已经把费用降到最低了。

  后来还是一个年轻的苏教授说道,“王校长,梁校长,农场会不会是因为没钱才把我们的报告给打回来了呀”

  王文广刚想反驳总经费才不过区区几千元,后来忽然想到这不是在资金雄厚的大学,而是一穷二白的农场,就皱了皱眉没说话。

  梁校长点了点头,说道,“小苏说的有道理,这样吧,大家都不要急,我和王校长再商量一下,有了结果立即再通知大家”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要是搁在以前,几千块钱说少不算少,但说多也不算多,他们十几个人私下里凑一凑都可以了,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家里很多值钱的东西没能带出来,就是带出来了也被农场给没收了,当然了,大多数人手里还是有点现金的,但这点钱先不说多少,是大家最后的一点钱,也可以说是保命钱,断然不可能随便拿出来的。

  当然了,还有不少人握着家里的存折,但这里是封闭性质的农场,根本不可能让犯人出去取钱,存折就是废纸一张。

  这种情况下,只能亲自去找找李场长碰碰运气了。

  这一天傍晚,王文广和梁校长在食堂吃完饭没有立即回去,而是敲响了李场长办公室的屋门。

  李场长最近的小日子很滋润,上头提高了犯人的饭菜标准,相应拨过来的钱粮也会略多一些,连带着他的晚餐也提高了一个档次。两位校长敲门的时候,他刚吃完丁师傅给他做的三道菜糖醋鱼,银鱼炒鸡蛋,青菜豆腐汤。

  他心情很好地开了门,看到是两个灰头呛脸的劳改犯,有点意外,但还是问道,“来找我什么事情”

  王文广和梁校长先说明了身份,然后就开始详细介绍那一份可行性报告,李场长耐着性子听了一会儿,敷衍说道,“是很不错,不过两位可能不知道,虽然名义上我是场长,农场所有的生产资料都由我调配,但实际上一分钱都不能乱花,都必须给政府备案的,其实说白了,农场的钱我也就是过过手”

  梁校长一听这话就明白了李场长的态度,很是失望。

  王文广听了这话倒没有丧气,而是忽然想到一件事,就笑着说道,“李场长,我们写的申请和报告您是不是没往上报啊,要不麻烦你跟上头申请一下,要是成了上头肯定会另外拨款,不会给农场造成任何负担,”

  李场长皱着眉头想了想,答应了。

  严格来说,青禾农场现在所处的一大片地是飞地,并不隶属于平城,然而在农场初建的时候资金不到位,是陈市长慷慨解囊助了一臂之力,而且现在农场的劳改犯,平城人也占了绝大多数。

  且李场长本身就是陈市长的人,所以除了要给上头的领导汇报,隔上一阵子也要跟陈市长汇报。

  恐怕上头不会同意这些犯人瞎搞,本来就是来接受劳动改造的,却还是不忘了知识分子那一套,在农场里还要搞项目,也就是遇到他这么个老好人了,换成别的领导,估计当场就会狠狠训斥一顿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在下一次跟陈市长汇报的时候,他还是把王文广他们做的申请和报告书都交上去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陈市长竟然真的批准了,而且特地通知他,这一部分费用会单独拨出来。

  王文广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就把手下十二个教授召集起来开会。

  “咱们的申请和报告都已经被上头批准了,钱款也很快到位了,从明天起大家就要特别辛苦了,除了完成农场的日常劳动外,咱们要早起一个小时,傍晚放工后大家要尽快吃完饭,还要再加班一个小时”

  改良盐碱地的项目最开始的基础工作就是采集取样,农场占地很广,从南走到北有十几里地了,只这一项工作就很辛苦了,不过更辛苦的还在后头。

  但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干劲儿十足。

  赵珍珍领着孩子们来到探视室,王文广仍旧是一路小跑着进来,他这次形容有点狼狈,农场本来六点半吃早饭,七点就上工了,他们提前一个小时,五点左右就起来了,即便是洗漱干净出门,经过一个小时的劳作,也变得灰头呛脸了,而且这天王文广还不小心把衣服袖子给刮了个口子,此时上午十点多钟,还没放工,自然也不可能缝上。

  睡眠不足加上劳累,王文广更瘦了一些,脸色也更黑更差了一些。

  王建昌很惊讶,明明妈妈每次来都带很多好吃的,爸爸不可能吃不饱肚子了,怎么爸爸这次又变丑了

  真人比他画得丑多了

  建民却能感受到爸爸的疲倦,担心的说道,“爸爸在农场干活是不是很累啊”

  王文广最近的确很累,虽然累,但他的心情很好,就冲着大儿子笑了笑,说道,“爸爸不累”

  王文广兴致勃勃的跟妻子说起项目的进展,最后十分有信心的说道,“这个项目推动起来不难,地块处理好之后,下一步就是灌溉洗田了,不过要等打井队到位,估计要半个月最迟今年的五月,这个项目就能推动一半进程,到了九月,经过改良过的地块,会迎来第一批农作物的大丰收“

  赵珍珍听了又惊又喜。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整个平城都没有下一滴雨。

  小麦后期的灌浆成熟都离不开水,亩产量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公社根本交不齐公粮,或者交了公粮之后,每个社员只能分到十几斤小麦。

  抢粮慌很快就开始了。

  对很多人来说,几年前的那一场饥荒一生难忘,很多人都饿怕了,城里的粮店每天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然而粮店的供应却一天比一天少了,一开始只在上午开门,后来是隔日,再后来一星期只营业两天。

  很多人另辟他径,选择去富裕一些的公社买高价粮,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不管出多高的价,都买不到粮了。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