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寡妇NPC在六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5章地1震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虽然不是来说什么好消息的, 但陈宝珠的到来冲散了周学栋离家的忧愁,让董馥梅开心许多。

  她都想拉着人让她别回去了, 好歹在她家住上一晚的。

  可惜肖保荣是请假来的,他不能明天又请假来接人, 陈宝珠自己是不敢穿过城区回去的。要住久点她也住不惯,还是在天黑前回家去了。

  陈宝珠来这一趟调节了董馥梅心情的同时,也给她提了个醒。

  这些年她老待家里也太独了一些,天天守着孩子过日子, 孩子们要离开身边可不就受不住了嘛。

  算一算明年九月周学新和周小枫也可以去上小学了, 董馥梅就想着等他们去上学了给自己找点事做, 别一天到晚待家里。

  说实在的, 要不是去哪都得打证明,董馥梅还真想在全国各地走走,看看没看过的风景。

  董馥梅心里有了点盘算, 之后的日子也在默默观察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她目标还没锁定,今年又一则举国哀悼的消息便传了来。

  凌晨冀省临近津市与京都的唐市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北部大部分地区有强烈震感, 临近地房屋倒塌无数。

  关于地震的消息在半天内传遍全国, 因着距离较远,红荷县这边的人们对这事没有实际的感触, 但也心有余悸默默为灾区人民祈福。

  结果老天还是没有容情, 当天傍晚又发生了71级的余震, 进一步扩大了灾难。

  他们这的组织领导反应稍慢一些,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各单位和街道社区才站了出来组织起民众进行募捐,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力量。

  学校组织的学生募捐董馥梅都让自家孩子捐了一元钱,算是比较多的了。街道募捐这边董馥梅现钱捐了十元,此外又整理出了一些干净、破损不大的旧衣服,还有一些多出来没怎么使用的锅具被褥等进行物资捐助。

  这回募捐大家都是抱着将心比心的心态来捐助的,各家捐的基本也在自家能接受的范围的极限,五元、十元的很多,有些工资等级高的一百、两百的也捐了出来。

  有个劳动道德模范,平常就特别乐于助人攒不下什么钱,工作十来年他家底也就三百来块钱,这一回他一口气就捐了三百多,只给自家剩了个一个月的饭钱。获得了组织的点名夸赞。

  像他这样为了帮助别人掏空自己的人还不老少。大部分都是得到各种表彰的模范标兵。

  董馥梅家周显义工资级别不算低,也拿过单位的劳模,还有女儿在文工团和医院工作,只捐十元本来是有些少的,不过各单位也有进行募捐,和家庭募捐是分开算的,她整理出的那些东西折价一算也得百来块钱,加起来也差不多了。

  周显义在单位捐了三十,周小萍则将自己第一个月拿到的二十多工资捐了出去。周小溪那边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周学栋知青有安置费,这会子肯定没用完,说不定也得捐不少出去。

  一家人大致加一加至少也捐了两百多。因是分开捐的,在各自捐钱的地方都属于中不溜,不打眼也没表扬。

  捐了钱物后具体的工作由组织展开,人们也就只能嘴上时不时的念叨两句或时时盯着当日的报纸看看有没有关于灾区的新消息。此外,人们还是各自过着各自该过的生活。

  董馥梅他们家也是一样的。

  他们家本来没有买报纸的习惯,因为关注灾情每天都会特地去买报纸来看。然后,在几日后的一张报纸上一笔带过的一句话让全家人心惊肉跳起来。

  报纸上在讲完唐市余震灾情之后提到了一句川省地办在六月中发出的6级地震预告,7月份预告升级为警报,预测震源地区组织人民群众撤离并搭起了地震棚,人们都住在地震棚或者地坝内严阵以待地震的到来。

  川省那可不就是周学栋下乡的地方嘛而且好巧不巧的,周学栋下乡地就在预告震源地范围内

  红荷县因为山城的原因,和外界的交通不便捷,信息的传达也不够及时。在川省发出地震预告时,他们这边没有及时接收到相关消息,是故知青下乡地依旧包含了川省震源地地区。

  等把知青送走了,消息到了,也迟了。

  这会儿周学栋正和同一批过来的陌生知青们一起挤在一个地震棚里过日子呢。

  他们来得时间不凑巧,正好是该地进行人群疏散的时候。这时候来知青不就是添乱的嘛简单登记以后他们连行李都没能放下就被撤离队伍一起打包带走了。

  空地上临时搭起的一排地震棚,舒适度是没有了,顶多就能遮风挡雨。他们一起来的知青有二十多个,分了两个棚,一男、一女。男知青比女知青多了两个,十多个人挤在一个棚里吃饭睡觉,个个都别想睡得好。

  而且周围来来往往都是人,初来乍到的,一个乡亲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人家什么秉性,知青们只能自己抱团,也不敢分开了去。

  家里在报纸上发现川省地震预告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初了,周学栋已经在地震棚里住了小半个月的,他还写了封家书将自己目前的情况都清楚的写了,说是组织已经尽量的再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让家里人不要担心。

  没想到的是,川省预告的地震一直没来,没预告的唐市突然来了个大地震。举国悲痛的消息当然也传到了川省,人们听了后难过的同时对自身的处境也越发焦灼,生怕灾难降临时自己躲不过去。

  周学栋是个心善的,他身上又有钱,不仅是知青的250元安置费,董馥梅给他的牛皮包里可有2000块钱。他没怎么犹豫,直接从安置费里数了十张十元大钞给捐了。

  同棚的知青都被他的大手笔给吓到了。有个好心的还提醒他,这250元除了动员费和路补外,更多的是建房费以及第一年食物、农具、粮种的钱,这钱抽出去这么多,他这以后的日子可得难过了。

  周学栋不好说自己还有好多钱,就嘿嘿傻笑糊弄过去。

  有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这样的举动值得学习,反正最后两棚的知青最少也捐了二十,负责收钱的募捐负责人一直感叹今年来的知青都是心好的好娃娃。

  这年头寄信本来就慢,等周学栋第一封信到家时,已经是八月九号了,正巧是董馥梅他们家从报纸上看到川省地震预告信息的第三天。

  看到这个消息后,董馥梅哪还在家待得住,就跑去街道办想打能买出省火车票的报告。

  可是唐市地震募捐的款项那么大,这会儿收尾还没收清楚呢。募捐的物资是先行送过去了,款项则是由组织先行垫付了,后面再将收到的款额清点清楚,若还完组织垫付款还有剩还得再给灾区送去,如果少于垫付款的话,多的部分就组织出了。

  街道办的人一个个忙得脚不着地的,哪有空给个人开报告,只让她过两天再来。

  没有证明买不了火车票,董馥梅只能回家等。

  董馥梅在等,家里其他人也是,周显义、周小萍都听到消息后都打算去单位请假,然后一起去川省。不过董馥梅没让。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她赶过去是去帮忙的,家里其他人跑灾区去那就只会让她更担心而已。

  一家人就是有默契,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

  他们都想着自己去见到周学栋没事才安心,但同时也不喜欢家里其他人去涉险。

  僵持了两天,他们收到了周学栋的信。

  在看到信里提到组织对这次灾难有所应对并已经转移人群时,一家人心里都是一松。

  不过在松气过后又烦恼了起来。群众转移后他们就不知道周学栋现在的地址了,周学栋似乎也不知道地震棚位于哪里,信封上的发信地址写的有些含糊。

  为了家人他们可以涉险进灾区找人,但前提是得知道位置啊。人在哪都不知道跑进去不是找人,是找死。

  到时候可能周学栋没事,跑进去找人的出了事

  他们只能按捺住心里的急迫在家里等周学栋的下一封可能有详细地址的信来,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报纸上的消息,只要看到地震或川省字眼的都不放过。

  终于,8月17日早报上有一则川省西北部地震的消息

  董馥梅先是看得地震级数72

  这震级和唐市的震级也没差多少了啊

  有那么一瞬间,董馥梅脑袋一片空白。在空白之后她立刻去看伤亡信息,地震是昨晚十点多发生的,第二天的伤亡统计当然不会那么准确,不过也能通过伤亡信息看出大致的灾情。

  好在川省预防及时,没有唐市那么恐怖的伤亡数字,灾情多是房屋倒塌,田地受损,人员伤亡在红荷报社收到消息时死亡人数二十多人,重轻伤患者四百余人。

  这数字当然没有唐市伤亡数那么触目惊心,可也是一条条生命,而且里面还很可能有自己的儿子。真情实感的担忧快要将董馥梅淹没,恨不能立刻长出翅膀飞到川省去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 新电脑版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