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宣德十年四月初十,一如往日,随着皇城的钟敲响第三下,最后一队巡逻皇城司回到城南皇城司衙门,宵禁解除。
宵禁解除时天际还蒙着一层灰蒙色,各家各院门下的灯笼尚还亮着,却已经有不少人轻轻推开门走了上街,直奔光禄府——今天是宣德十年科举放榜的日子。
远山书院按照惯例派人出去看榜,派出去的小厮前脚才出去,女子寝庐第五间房的窗户就打开了,一个姑娘熟练地翻窗出来,蹑手蹑脚的直奔大门。在院门外等待许久的两个少年见她出来招手:“姐姐快些,等会儿人就得多起来了。”
“好。”姑娘应了,又问:“阿璟与我同去倒还合理,阿生你怎么也同我们一起?”今日书院难得休沐,他怎么也不睡晚一点。
“我哪儿能睡得着啊。”名唤阿生的小少年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的模样,眉目清朗,小小年纪一双桃花眸便已经有了勾魂摄魄的意味。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姐姐今...璟哥都在今天放榜,我紧张得都睡不着。”
江逢璟睨了他一眼,当他听不出他的名字是改口加上去的呢?
顾霁生当做看不见江逢璟的眼神,小心翼翼地勾住她的衣袖:“姐姐饿吗?”
“先看榜吧。”
然而比他们早到光禄府的人多了去,榜文前里里外外围满了人,宋珂一贯不喜欢和别人挤来挤去,当即顿了脚步:“人也太多了,不如回去等?”
“那还要好久,”顾霁生说:“反正都来了,姐姐璟哥你们不爱挤,我去看看便是!”话音刚落,小少年便挤进了人群里。
宋珂:“阿生这是怎么回事,我俩考科举他比咱们还紧张成绩。”
江逢璟:“嗯。”
两人站在街角,身边人来人往,他们这个角落却是意外的安静。
宋珂望着人头涌动的光禄府门前,轻声说:“幸好...当年能入书院。”
“嗯。”江逢璟声音淡淡:“阿姐。”
“怎么了?”
“我去应了御史台的考试。”
大隋科考分两部分,一个是科举,一个是各部应试,科举衡量为官资格,考核范围广且难。应试衡量是否具备该部所需能力,各部所考不同,所考范围较窄,重点在于“精”。二者均通过方能被指定的部门录取,成为朝廷官员中的一员。而这应试也不是人人能考的,科举分三次考试,通过了初试后各地学子齐聚郢都准备二试,而通过二试并取得前三十的成绩方才能报考应试。
比如江逢璟,他若要通过科举榜上有名,便需要博览群书,不仅是指精读经学书卷名家著作还包括一些小家读物也需要有所阅览,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在科举二试中取得文榜二十一名,得以报考御史台;而要通过御史台的考试,则需要精读吃透包括《大隋律》在内的大隋一共十三卷法典。
而像宋珂,只应了一门科举,通过科举后成为“通用试俸官”,听从调配,说白了就是哪里招不到人就把她塞哪儿去。这样其实很冒险,毕竟一般人也不知道哪个地方缺人,万一科举高中结果被派去翰林院修书修个十年八年,想想就血亏。但是万一像户部、刑部、大理寺这些地方缺人缺的厉害...也不失为一张青云梯。因此即便冒险,每一年总是有些人愿意赌一把。
当然,若是极其出色的“通用试俸官”,一般是各个部门抢着要的,但这种情况很少。
“阿姐,御史台今年应试的人不多,可能会出了空缺。”
“嗯...别想那么多,我考不考得上还两说。”
“阿姐能考的上的,毕竟阿姐那么刻苦。”
宋珂轻笑一声:“好,那就算我考上了,我和你是姐弟,光禄府不会将你我放在同一个部门的。”毕竟要避嫌。
江逢璟沉默了。
“姐姐!!璟哥!!”顾霁生从人群里挤出来,满头大汗地跑向他们,全然不见平日里的翩翩风度,脸上挂着大大的笑脸:“中了!都中了!”小少年跑到他们跟前,一脸兴奋,语速也快了不少:“璟哥中了二甲,御史台拟录用。”
宋珂拍拍江逢璟:“不错嘛。”江逢璟明显松了一口气,清冷的瞳眸里也染上些许喜色:“那阿姐呢?”
说到宋珂,顾霁生更兴奋了,他脸红扑扑的:“姐姐中了探花!大理寺、御史台、兵部、刑部、国子学拟录用!”
宋珂懵了,反应过来以后倒吸一口凉气:“你没看错?”
“没有,”顾霁生斩钉截铁:“我都看了好几次了,远山书院含光院宋珂,探花!五部拟录用!!”
顾霁生兴奋之下声音并没有收敛,来来往往的人都听到了。不少人扬起笑脸对宋珂道声恭喜,连旁边卖早点的大娘都包了两个包子给江逢璟和宋珂,说了声恭喜。
宋珂愣愣地接过包子,扶额:“不是,让我冷静一下...”
探花不稀奇,科举每两年就一次,每一次都有探花。稀奇的是五部同时拟录用,一般而言通用试俸官能被提前拟录用而不是在所有学子都得了官职之后补充空职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是五部同时拟录用。
要知道,这种几个部门抢一个人的事情,上次发生还是在二十多年前,那位曾经被誉为郢都明珠,惊才绝艳的江颜,当年以文榜第一武榜第七的成绩成为通用试俸官,举朝近十个文武部门同时拟录用,那位江颜,起初进的礼部,后来以二十三岁之龄登入云枢阁,乃封怀瑞身为储君时的左膀右臂。
这种多部门拟录用一人是需上报国子学监、云枢阁大学士和今上的,三方无异议后方才能公布,也就说,宋珂这个名字已经在大佬们面前过了一次并且得到了大佬们的认可,以后只要没有走错路,勤勤恳恳,有所建树,云枢阁就在仕途上等着她。
江逢璟也替阿姐高兴,他看了看天色:“该回去了,等会儿宣旨官就该到书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