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十二因缘定(一)
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
最是无情帝王家。
大抵生于王室,从来都是云波诡谲,争斗不休。
史书上血迹斑斑,写不尽的是千秋功业,帝王霸业,隐去的是多少女儿殇怀,多少红颜未老恩先断。
李音生于帝王家,父皇是当今的圣上,母后是当今的皇后,也是西州九公主,兄长是当朝太子。
却从不信帝王家能容得下真情。
不是不信有,而是不能容。
再热烈的感情,也会被磨灭殆尽。
天下人看到的,从来都不是真相。
就如他们看到帝后情深,不过是假象。
除去必须出席的重要场合,她父皇母后私下里的相处,不过就是依礼制逢初一和十五,皇后伴驾。
这么些年了,从来都是不咸不淡地用过膳,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其实她能看出她父皇总是欲言又止,可是最终都还是无奈的放弃。
因为她母后面对父皇从来都神色淡淡,眼中甚至一丝波澜都没有。
她母后对着所有人都宽厚温和,有着母仪天下的气度,唯独面对父皇,什么都没有。
本该最亲密的两个人,比陌生人还要疏离。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所以还是江湖悠远,自在逍遥。
当今圣上的七妹,永宁长公主在万佛寺带发修行。所以李音常在万佛寺坛下听讲,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不是每位公主都像她的永宁姑姑那样,昄依佛门,从此青灯古佛相伴一生。
洛熙姑姑不是。
她的母亲也不是。
或是下嫁,或是和亲远嫁,总归逃不掉成为制衡的棋子。
生于皇室给予了无上的尊荣,锦衣玉食,却不得不因此放弃此生,选择爱的权利。
万佛寺有位大师,常常对她说一句话。
一切皆有因果,善缘也罢,孽缘也罢,切记不可强求,一切随缘才好。
第一次听时她不解,便去问永宁。
永宁只是叹了口气。
后来有她随母后一起来礼佛,才知道那句话其实不是对她说的。
但她母后只是淡淡一笑。
佛门众人的话向来神神叨叨,不过时间长了,总归还是能有些收获。
昔日显如玉自夸,近来丝养不成家。
岂因三千立大教,谁知命薄掩黄沙。
史书上寥寥数笔,写了当年明德皇后是如何巾帼不让须眉。以一己之力,换的边境数十年安稳。
史官向来如此,还不如民间的话本子来得靠谱。
所以古人才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李音十四岁随裴照南下,裴照虽然正直严肃,从不多言陛下家事,但是裴照的旧部中有人曾是羽林郎,喝多了酒,稍微提一提,就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玉门关上,当时李承鄞还是太子,城楼上低声求着太子妃跟他回去。
可是太子妃决绝一跃。
李承鄞被送回东宫,昏迷了七天七夜。
后来边境动乱,叛臣余孽与西州合谋反叛,太子李承鄞亲征。
太子妃深入险境,取高显头颅,于两军之间,慷慨陈词。
后来西州退兵,太子妃随太子回京。
三年后长子李穆出生。
又两年,李音出生。
之后一年,先帝驾崩。
太子李承鄞登基,册封太子妃曲氏为后,赐封号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长子李穆册封太子,李音封长乐公主。
长乐未央。
李音一言不发,听完这个故事,站起身来,眼神依然清明,若有所思。
一切随缘,不可强求。
原来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