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内人
夏月的风些薰暖,媚娘静静于芳文殿内案前。殿外,花荫寂静。
“才人,新近宫里传的个宫外笑话儿。”
“又说的甚麽?”媚娘全不于心上。
“宫里人传,宫外人不知宫之内人称无关品级,宫之内人者大率皆平常宫人之意,只道宫之内人俱为陛下已纳之妾室呢。你道可笑人麽?若依此人这般样解法,这大兴宫中万千之内人,岂不俱为已经陛下宠幸之人了麽?便殿人言此事时,皆笑得掩不住口,道此人所思当真匪夷。想是村鄙之家,思那富贵之事,出的这麽个念想。”
“宫之不同寻常民家,若非皇亲国戚,宫外人自多不解宫内事者。难免言语可笑些。”媚娘听了,亦不免微些莞然。
“虽如此说,吾唐已历两朝,高祖皇帝与陛下岂不皆曾放出宫人,其出宫人诏上甚指出内人过千甚数千以计。诏言放出内人“各任其嫁。其年老及疾患,如无近亲收养,散配诸寺安置,待有去处,一任东西。仍各与一房资财,以充粮用,并委府县官勾当,勿使侵凌,以成朕无为之化也。”想至后朝,出宫之内人时,亦当言此者。其所言之放出内人“各任其嫁,”是明言内人大率皆未经承宠、乃各任其嫁之宫人也。如何仍有以内人皆陛下已纳妾室之误呢?显无知村人,不明宫之内人大率皆寻常宫人之意者也。”阿菊道。
“无知村人原亦多也。不单吾唐。汉史载“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心怀畏惧,托病不朝。太后使内人问之。时宫婢出入,多能有所毁誉,其耆宿者皆称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闻,诟之曰:“汝我家出,尔敢尔邪!”婢怒,还说康诈疾而言不逊。太后遂免康官,遣归国,绝属籍。(《后汉书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和熹邓皇后纪》)”此之内人,亦即宫人也。
所谓汉至本朝,宫之内人皆平常宫人或宫之女伎,非同民家之内人也。宫外村鄙之人,不能解此,出无知言。笑他则甚?”媚娘说时,略些不以然。
注:宫之内人见之汉以来、至唐、至两宋之史传
一、汉宫之内人
《后汉书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和熹邓皇后纪》“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心怀畏惧,托病不朝。太后使内人问之。时宫婢出入,多能有所毁誉,其耆宿者皆称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闻,诟之曰:“汝我家出,尔敢尔邪!”婢怒,还说康诈疾而言不逊。太后遂免康官,遣归国,绝属籍。”
此之内人,即宫人也。
二、唐宫之内人:
1、《全唐文唐卷四十二肃宗皇帝》放宫人诏
国有五典,幽闭为重;刑有六宫,明章内理。所以教之阴礼,诏之御服。至於衡紞紘綖之美,织絍织纩之事,任适於用,则有司存焉。顷年已来,仍遭寇盗,违其情性,则谪见天象;恣其供亿,则糜费国储,非以达冤烦振系滞之义也。宜放内人三千人,各任其嫁。其年老及疾患,如无近亲收养,散配诸寺安置,待有去处,一任东西。仍各与一房资财,以充粮用,并委府县官勾当,勿使侵凌,以成朕无为之化也。
此之内人三千人,皆未蒙恩之“各任其嫁”之平常宫人也。
2、《新唐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李迥秀》“迥秀少聪悟,多通宾客。喜饮酒,虽多不乱,当时称其风流。母少贱,妻尝詈媵婢,母闻不乐,迥秀即出其妻。或问之,答曰:“娶妇要欲事姑,苟违颜色,何可留?”武后尝遣内人候其母,或迎置宫中。”
此之内人,亦宫人也。
三、北宋、南宋宫之内人:
1、《宋史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仪卫二》北宋、南宋内人大率亦指宫人。“皇后仪卫,惟东都政和礼有卤簿,他无卤簿之名,惟曰仪卫而已。中兴后,皇太后既尚简素,后尤简焉。出入朝谒宫庙,用应奉御辇官一员,人吏三人。供应六十三人:内人员十五人,头帽、紫罗四单衫、金涂银柘枝腰带;肩擎辇官四十八人,幞头、绯罗单衫、金涂海捷腰带、紫罗表夹三襜、绯罗看带。次供应十四人:内人员一人,服同上,惟海捷带;辇官一十三人,服同肩擎官,惟行狮带。都下五十四人:内人员一人,帽服同前;辇官五十三人,服同上,辇官惟云鹤带。”
此之内人,北宋、南宋皇后仪卫宫人也。
2、《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宋纪一百四】(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三月(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是日,上移御显忠寺,宰执(百)官侍卫如仪,内人六十四人肩舆以从。傅等遣人伺察,恐匿内侍故也。甲午(申),太后与魏国公垂帘,朱胜非称疾不出,太后命执政诣其府,胜非乃出。是日,上徽号曰睿圣仁孝皇帝,以显忠寺为睿圣宫,留内侍十五人,馀诸州编置。降制大赦。”
此之内人,南宋高宗之肩舆宫人也。此内人者,宫婢也,亦非南宋高宗之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