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新帝
风薰暖得有些腻人,殿外榴红似火,黄莺鸟于枝头婉转着,间或飞起。因皆知唐帝在这几日,含风殿内宫人们进出皆严屏气息,惟恐踏错,御医群集,长孙无忌、诸遂良等皆候。
唐帝自知时日无多,李世勣受诏叠州都督,不顾而去。以此行止,知其日后必用心辅佐太子,又去一忧。密诏亦付太子。继之以的,惟托嘱无忌、遂良了。
唐帝昏昏自躺着,偶微睁眼,亦神情散乱,不能成言。又复神思不济。太子见阿爷神思昏乱,不免心思亦乱。御医等不敢多言,含风殿一干众人,皆待唐帝返照。
如此经夜,宫中人等多不得息,太子更焦灼不已。一夜灯烛,人影憧憧,自是无话。
唐帝疾甚于日。宫内消息严禁,诸般人等皆行待命。翠微宫风声肃肃。
丁卯,唐帝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唐帝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宫中上下咸知,帝惟数日而已矣。
这一日终是来了。
五月,己巳。唐帝疾愈甚。玄奘于宫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 2053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唐慧立本彦悰笺》“至五月己巳,微加头痛,留法师宿宫中”)。
唐帝寿日将尽了。想来停“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之请,于唐帝之纪,当无望了。玄奘微些失望。从来教门兴衰,各自有因,唐帝虽极力抑佛十余载,然朝堂上下,内外宫中,少有不尊佛者。现既如此,亦乃运数。玄奘微叹了口气。
唐帝将崩了,后之事将如何呢?崩于翠微宫,太子必秘锁消息,严禁内出。若无大变,过得时日,车驾归了大兴宫,便是太子即位。即位之初,自也不及言废这“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宫中还有何人可以图日后佛门之兴呢?
宫中……宫中……他眼前忽地浮现出一个娇艳可人之小女子——媚娘身影——媚娘依唐帝严命,若唐帝大行渐去,这小女子虽未蒙恩,亦且将随宫中无所出嫔御出家尼寺,其之未来——想起媚娘,玄奘突地心念一动,这小女子面相骨格,贵气充盈,容色娇艳,形容举止间竟有盈溢之意,绝非余生割绝世俗富贵之缘之相,却是何因由呢?
含风殿,唐帝回光。遂复召无忌及诸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言未竟而精气即涣散矣。太子急召御医进参汤诸等。未久神散。众皆不敢言,惟待之。含风殿一时肃肃。
宫人们均不免有惊之色,加之太子严诫,心下皆是生惧。只玄奘静诵经持咒。御医随时候命,惟待唐帝而已。
有顷,翠微宫,含风殿,唐帝崩。(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有顷,上崩。”2、《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 2053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 唐慧立本彦悰笺》“往贞观十一年中,有敕曰:“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时普光寺大德法常、总持寺大德普应等数百人于朝堂陈诤。未蒙改正。法师还国来已频内奏,许有商量,未果而文帝(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升暇。”)
唐帝真驾崩了。含风殿风意肃肃。宫中人于含风殿者皆尊太子严令,严密进出。
太子拥无忌颈,号恸欲绝。无忌揽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如是者,太子方乃强忍悲声,处殿内事。乃秘不发丧。无忌等请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辛未,太子入京城;大行御马舆,侍卫如平日,继太子而至,顿于两仪殿。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壬申,发丧太极殿,宣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六月,甲戌朔,皇太子(李治)即皇帝位。赦天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