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三郎
开元二十四年。冬,十一月一日。
“皆言陛下(即唐玄宗)前许年曾赐忠王(即唐肃宗)数人,可为实者?”
“阿爷(即唐玄宗)前数年曾往其(忠王,即唐肃宗)宅中,见庭宇不洒扫,而乐器久屏,尘埃积其间,左右使命,无有□□。为之动色,乃诏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之。臣属以曾宣旨京兆阅致女子,人间嚣嚣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乃以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其家者,按籍阅视。得细长者数人,乃以赐之(指忠王)。(《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肃宗在东宫,为李林甫所构,势几危者数矣。无何,鬓发斑白。常早朝,上(唐玄宗)见之,愀然曰:“汝第归院,吾当幸汝。”及上至,顾见宫中庭宇不洒扫,而乐器久屏,尘埃积其间,左右使命,无有□□。上为之动色,顾(高)力士曰……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力士趋出庭下,复还奏曰:“臣他日尝宣旨京兆阅致女子,人间嚣嚣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臣以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其家者,宜可备选。”上大悦,使力士诏掖庭,令按籍阅视。得三人,乃以赐太子)”
“陛下命择选掖庭宫女子之细长者赐忠王麽?”
“阿爷(唐玄宗)宫中尚窈窕。素以细长为美——”
“原来陛下(唐玄宗)之宫中尚窈窕之者也。说来何宫中之称陛下(即唐玄宗)三郎也?”
“玉娘(即杨玉环),称阿爷(唐玄宗李隆基)为三郎者,不过阿爷行三,宫中久习之称。即于睿宗皇帝朝,亦皆称阿爷(唐玄宗李隆基)为三郎也。其时睿宗皇帝常与太平公主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睿宗皇帝辄问:‘尝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即谓时为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之阿爷也。
(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上(唐睿宗)常与之(太平公主)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也。(太平)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2、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 谀佞第二十一》太平公主,沉断有谋,则天爱其类己。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焉。睿宗朝,军国大事皆令宰相就第谘决,然后以闻。睿宗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凡所奏请,必问曰:“与三郎商量未?”)
如吾(寿王李瑁),乃阿爷(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宫中何尝不皆称吾(寿王李瑁)十八郎。(1、《唐会要 卷五 诸王 杂录》壽王瑁母武惠妃。頻產夏王懷王。及上僊公主。皆繈褓不育。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晚於諸王。邸中常呼為十八郎。2、《旧唐书 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寿王瑁》“寿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之事晚於諸王。宫中常呼(寿王李瑁)为十八郎。”)
又之玉娘(即寿王妃杨玉环),与玉娘母家中人言语时,玉娘母家中之人,何尝不称玉娘为娘子也。(《册府元龟卷第三百七外戚部(八)》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而自亲征。谋於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储宫监国,当与娘子等併命矣。姊妹哭诉於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是时称娘子者,皆普通之称呼也。杨国忠亦以此称其姊妹国夫人诸人者。则杨玉环母家之戚者,称呼杨玉环时,亦当如此作称。)
当载太宗文皇帝于贞观十九年东征高丽之时,与时为太子之高宗皇帝书翰,以时为太子之高宗皇帝之太子嫔疾患,乃于书翰中谓“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即唐太宗)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即唐高宗)手书,报娘子(即时为太子之唐高宗之太子嫔)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淳化阁帖历代帝王法帖卷一 唐太宗书 两度帖》(淳化阁帖系)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宋太宗)圣旨(将御府之书,繇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勒上石,其中即有此唐太宗之两度帖)”
是唐太宗称时为太子之高宗皇帝之太子嫔“娘子”也。
此皆称呼之通例。未之为奇。
(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十 题跋(《淳化阁帖历代帝王法帖》)阁帖跋》“(宋)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诏有司,以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祐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宫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黝黑,又多木横裂文,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
详注一:三郎,即唐玄宗李隆基。睿宗朝至玄宗朝皆称唐玄宗为三郎。
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上(唐睿宗)常与之(太平公主)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也。(太平)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2、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 谀佞第二十一》太平公主,沉断有谋,则天爱其类己。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焉。睿宗朝,军国大事皆令宰相就第谘决,然后以闻。睿宗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凡所奏请,必问曰:“与三郎商量未?”
注二:十八郎,唐玄宗宫中称寿王李瑁为十八郎。
1、《唐会要 卷五 诸王 杂录》壽王瑁母武惠妃。頻產夏王懷王。及上僊公主。皆繈褓不育。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晚於諸王。邸中常呼為十八郎。
2、《旧唐书 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寿王瑁》“寿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之事晚於諸王。宫中常呼(寿王李瑁)为十八郎。”
注三:娘子:唐时称年轻女子为娘子,非惟妻室之称也。
1、《册府元龟卷第三百七外戚部(八)》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而自亲征。谋於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储宫监国,当与娘子等併命矣。姊妹哭诉於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是时称娘子者,皆普通之称呼也。杨国忠亦以此称其姊妹国夫人诸人者
2、《淳化阁帖历代帝王法帖卷一 唐太宗书 两度帖》“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淳化阁帖系)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宋太宗)圣旨(将御府之书,繇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勒上石。
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十 题跋(《淳化阁帖历代帝王法帖》)阁帖跋》“(宋)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诏有司,以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祐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宫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黝黑,又多木横裂文,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
注四:《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肃宗在东宫,为李林甫所构,势几危者数矣。无何,鬓发斑白。常早朝,上见之,愀然曰:“汝第归院,吾当幸汝。”及上至,顾见宫中庭宇不洒扫,而乐器久屏,尘埃积其间,左右使命,无有□□。上为之动色,顾力士曰:“太子居处如此,将军盍使我闻之乎?”——上在禁中,不名力士,呼为将军——力士奏曰:“臣尝欲上言,太子不许,云:无以动上念。”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力士趋出庭下,复还奏曰:“臣他日尝宣旨京兆阅致女子,人间嚣嚣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臣以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其家者,宜可备选。”上大悦,使力士诏掖庭,令按籍阅视。得三人,乃以赐太子,而章敬皇后在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