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零之穿书后爱上了男配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3章第 103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军部接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通知, 4月25日从元山港陆续撤离。

  得到消息的战士们喜极而泣,终于能回家了。入朝三年, 在这块土地上,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击退了侵略者。

  还有几天就要回国,张依一把儿子交给刘恪非,和医院的同事们一起去附近的集市上买点东西带回国。

  几年的战争, 朝鲜的经济受到重创, 根本看不到商店, 买东西都是去集市。

  距离他们营地几公里的地方就有个集市,离海边不远。大妈大嫂们将一些自家做的食品, 顶在头上拿到集上去卖, 还有附近的渔民将捕捞上来的海产品拿到集市上售卖。

  部队刚发了津贴,大家换成了朝鲜币, 每个人都买了打糕和松饼。

  “姚大姐, 买点海参吧”张依一指着一排卖海货的摊点说。

  海参可是好东西,她隐约记得,妈妈买的干海参一斤好像要人民币几千块钱。

  东海岸渔业发达,这边的海货不错, 尤其是海参,成色好, 又便宜, 鲜海参朝币只需一元钱一斤, 干海参朝币只要四五十元一斤。

  成了家的姚大姐和廖大姐各自买了两斤干虾仁, 天气暖和,鲜海参不好带。年轻的姑娘们对这个没什么兴趣,只买了打糕和松饼。

  张依一在心里算了下野战医院的人数,除去先回国的几个人,所有的医务人员加上炊事员,一共还有三十五个人。

  “你们这有多少斤干海参我都要了。”张依一操着流利的朝鲜语朝着几个卖海参的渔民问。

  “我只有三四斤,但我家里还有将近二十斤”一个五十几岁的大叔回答。

  旁边的几个渔民带的干海参都不多,加上刚才的那个大叔,一共才十几斤。

  张依一将现场的干海参都买了,又买了几斤干虾仁。跟大叔和另一个汉子说好,让他们将家里的干海参送到营地,让他们一斤一斤包好,又问了干海参的泡发办法。

  “依一,你买这么多海参干什么”廖大姐不解的问。

  廖大姐知道张依一娘家很有钱,不在乎这些钱,却不知道她买这么多海参有什么用。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张依一卖了个关子。

  大家不了解海参的营养价值,更不知道三四十斤鲜海参才能晒一斤干海参。所以,大家都嫌干海参贵,舍不得买。

  她买这么多海参,除了自己留几斤,剩下的,她准备送给医院的同事,三十几个人一人一斤。感谢同事们在她怀孕期间,对她的照顾。

  十几个女同事满载而归,两个渔民当天下午就送了二十多斤干海参过来。

  张依一给医院的三十几个人,一人发了一斤海参,又将从渔民那听来的泡发办法告诉了大家。大家怕忘了,还记在了纸上。

  回国的日子终于到了,军部通知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各自回原部队。张依一和高炮团驻地医院的十几个人回到高炮团,随着大部队一起回国。

  出发这天,附近的村民都赶过来送他们。眼下正是金达莱花盛开的季节,这些朝鲜大妈大爷和大嫂们,送给每个志愿军战士一朵金达莱花。

  “小树,我会想你的”英子抱住小树,哭得泣不成声。

  “努纳,呜呜呜”小树苗用朝鲜语喊了声姐姐,也跟着哭起来。

  张依一和洪大娘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阿妈妮,我会给你和英子写信的”

  一年多的相处,她和洪大娘祖孙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洪大娘就像她的妈妈一样,照顾她坐月子,照顾她和小树苗。如果刘恪非赶不过来,还给小树苗洗尿布。

  她上班时将小树苗交给洪大娘,洪大娘对小树苗照顾的无微不至,亲孙子也不过如此了。

  这时候,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要出发了。

  “洪大娘,谢谢您”刘恪非走到洪大娘身旁,朝洪大娘郑重的鞠了个躬,感谢这个善良可亲的朝鲜阿妈妮,无私的照顾了自己的妻儿。

  洪大娘胡乱的抹了一把眼泪更咽道“要说谢,也是我们谢你们志愿军才对,你们帮我们打跑了美国人。”

  见英子抱着小树苗过来,洪大娘将一个小包袱递给了张依一,努力挤出了一抹笑,“我给小树做了一身衣裳和一双鞋,给你们做了点打糕,你们路上吃。”

  又有人在催促他们,张依一连忙从脖子上取下自己的小金佛,戴到英子的脖子上,“英子,姐姐没什么好送你的,这个留作纪念吧”

  “太贵重了,姐姐,我不能要”英子涨红了小脸,硬是要从脖子上取下小金佛。

  张依一按住了英子的手,认真道“在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小金佛代表了我的祝福,祝福你一生平安顺遂,就当是我送给你的嫁妆了。”

  最后,英子没有再推辞。

  队伍出发了,朝鲜群众一直将志愿军战士送到山下。在山下时,又遇到了一群从附近渔村赶过来朝鲜老乡,来为志愿军战士送行。

  其中一个快五十岁的阿妈妮,握住金医生的手,不停的说着感谢的话,将刚刚做好的打糕给了金医生,感谢他救了自己的丈夫。

  热情的朝鲜群众,一直将志愿军战士们送了好几里路,才停下来,目送着长长的队伍,一直到看不见为止。

  张依一眼睛里闪着泪花,最后凝望了一眼这个叫前仁里的小村庄。

  这是她生活了一年多的地方,在这里,她的儿子出生,她认了一个朝鲜妈妈。也是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刘恪非一人面对三个南朝鲜特工。

  “依一,走吧”刘恪非轻声说道。他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牵着张依一的手,大步朝前走去。

  这里离元山火车站三十几里路,上级派车将重武器运走,干部战士徒步前进。几次战役下来,团里两千个人只剩下了一千四百多个人。一千多人排成了长队,有秩序的向元山火车站行进。

  和战时的急行军不同,这次行军大家不用急着赶路,一路上有说有笑,不到三个小时就到了元山火车站。

  一路上,大家轮流抱着小树苗,张依一手里只拎了一点东西,省了不少力。

  到了火车站,军部领导和机关的人都在,他们要等下面的师团全部撤离了,最后再上车。

  前面已经有一辆志愿军专列开过去了,下一辆列车过来要在一小时以后。

  车站的工作人员,还有附近的居民,为志愿军战士烧了热水。大家趁着等车的时间,往军用水壶里灌满水。因为工作人员提醒大家,车上没有热水。

  高炮团一千多人上了专列,果然像车站工作人员说的那样,车上连水都没有。

  还和刚入朝时一样,团部的领导和机关人员与驻地医院的医务人员坐在一个车厢里。高大伟和耿副团长乐此不疲的逗小树苗,“敬礼”“立正”“稍息”

  小树苗一张精致的小脸,写满了认真,身体站得笔直,动作一丝不苟。才一岁一个多月的孩子,举手投足间有板有眼,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恪非,你这儿子长大了是当兵的料,这动作还挺像模像样的。”耿副团长被逗得合不拢嘴。

  “恪非,你要是舍得,小树就交给我训,我保证把他训成一个出色的战士。”高大伟双目炯炯的看着小树苗。

  秦参谋长反驳“老高,你拉倒吧,就恪非和依一的脑子,小树苗长大了就算是从军,那也是上军校,哪里用你训。”

  看着儿子像个小兵一样被几个大人训来训去,张依一暗自腹诽,从几个月就整天被这样训练,木头也开窍了。

  小树苗毕竟只是个一岁多的孩子,一会就觉得乏味了,晃晃悠悠的就跑到妈妈身旁,朝妈妈伸出了手臂“妈妈,抱”

  刘恪非见张依一精神有些不足,神情恹恹的,一把将儿子抱过来,“妈妈累了,爸爸抱”

  “小树,去跟爸爸玩,妈妈睡会。”张依一这几天很容易体力不支,还容易犯困,这才刚吃了点东西,瞌睡就上来了。

  崔玉婉见状,忙道“依一,咱俩换一下位置,你坐里面睡”

  “好”张依一应了一声,站起身和崔玉婉换了座位,靠在窗户上,不一会就睡着了。

  坐了七八个小时的车,火车终于在傍晚的时候到了安东。

  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所有的人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和幸福。相比长眠在朝鲜土地上的战友,他们是幸运的。

  和三年前入朝时不一样,现在的安东,所到之处到处是鲜花、红旗,醒目的“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巨幅标语。

  那时候的安东,弥漫着一股战争的悲壮气氛,随处可见的标语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还有敌机在头顶嗡嗡地飞过。

  “爹,娘,我回来了”人群中有战士喊了一声。

  “我回来了”站台上响起了战士们整齐雄壮的声音,还有部分低泣声。

  正在刘恪非怀抱里熟睡的小树苗,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得一个激灵,撇了撇小嘴就要哭出来。

  “小树,不怕”刘恪非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背,低醇温柔的声音仿佛有治愈的作用,儿子很快就安静下来。

  张依一眉眼含笑地看着两父子,真希望他们一家永远幸福下去。可她一想到十几年后的那场大革命,一颗心仿佛被沉入了谷底。

  她苦思冥想,怎么才能避过那场浩劫呢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