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新科进士入仕
刘安被抬下去了,潘多金吩咐二厨给煮碗粥。
刘浪拿出一坛好酒“来,兄弟,咱们吃。”
“兄长,满上。”潘多金倒不见外,已经称呼刘浪为大哥了。
刘安病了,郎中也来了。
郎中看过之后,给开了一副药,温补肠胃的药。
关于婚前恐惧症,估计再有一千年会有人提出来,现在没有人关心这个。
郎中离开后王曾来了。
这位黑脸的包提前一代公,亲自给刘安端来了一碗粥。
“刘兄,这是我让厨房煮的,杂粥,养人”
刘安坐了起来笑着接过“这不叫杂粥,这叫八宝粥。”
王曾也笑了“对,是八宝粥。探花不足以展示兄之才,你应该是状元才对。”
“拉倒吧,能中进士就知足了。”
王曾搬过一个圆凳坐下,看着刘安喝完粥后说道“有件事情要谢过,前几日两位相公找我去问话。”
刘安没接这话,又问道“我给你说,李相公家的小女儿待嫁,你有没有想法。”
“这事。”
王曾想答应,这是天大的好事。
到了李沆这种地位,他选婿可不会去榜下捉婿,三位相公之中资格最老,人脉最广的一位,德高望众的老相公。
刘安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却是庶出。”
“刘兄你说笑了,我毕竟是和离过。”王曾的话在刘安听来,自己是个二婚,怕人家看不上。
“废话真多,明天李相公会来饮一杯喜酒,我和他说。”
王曾也不再矫情,赶紧起身一礼“谢过”
“客气就见外了。对了,问王兄一个事,你当年成亲的时候,紧张不”
王曾想了好久回答了一句“大婚之前,事务繁多,累的什么也没想,等有空想了,已经天亮了。”
刘安放声大笑。
王曾倒是有些尴尬。
刘安停下笑声“王兄,代我写个条子,让范威明晚过来,后天清晨代我迎客。”
“好。”
王曾不是少年郎,刘安一句话他就懂其中意思。
话说这是给范威机会呢,看范威上不上道了。
联络本科进士的事情,刘安与王曾不可能去作,王曾是状元,刘安虽然是探花可隐隐已经成为这一科领头的人物。
范威二甲第五,总排名第八,是一个合适的人物。
次日清晨,刘安凌晨三点起床,因为今天他需要上朝,那怕明天他要迎亲,今天也要上朝去,因为今天一甲三人都要去,是新科进士入职议事。
这也是皇帝暗示三位相公的。
刘安大婚前一天,把刘安五品的事情正式宣布,这也算是贺喜。
顺便再给潘秭灵一个宜人的封号。
对于刘安,皇帝最初是爱乌及乌,最近是真喜欢刘安,他认为刘安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和,这孩子应该好好教导才是。
早朝,一甲入殿,二甲、三甲在殿外候着。
见到刘安与王曾一起来,范威立即迎了上去“恭喜探花郎小登科,今下朝后不用再去吏部,下朝后我去探花郎府上。”
刘安抱拳一礼“真是烦劳范兄,今明两日必会事务繁多,有范兄在我也安心。多谢,多谢。”
范威回礼,却没再说什么。
王曾冲着范威点了点头,也算是施礼了。
范威退回到二甲、三甲那些进士处,很快就拉了五个人等会和他一起去刘府帮手。
陈知微只是冷眼看着。
五十多岁的他人生也算是有经历了,他看得出来范威想巴结刘安。
他内心只是笑笑。
却并不看好刘安。
因为刘安太年轻了,只有十七岁,这个年龄想上位,至少还要再熬五年,才能去作一个副职,熬十年,二十七岁能真正有一个正六品,才算有机会。
八品进七品,是当官的第一关,不难,大部分人都能过去。
六品进五品才是难关,九成的人在当官十五年内过不去。
三品往上,全靠命。
很快,早朝开始了。
今天的事情就一件,安排新科进士的正式职务。
皇帝到,众臣子施礼,而后吏部尚书王旦出例“臣王旦,奏请官家,就新科进士就职一事上书。”
“念吧。”皇帝轻轻的摆了摆手。
王旦上前几步,站在御阶旁侧过身来,先是一大堆官样话之后步入正题“新科状元王曾。”
王曾出例,拿着朝板站在正中。
他有点紧张,他内心有期待,他希望有所作为,所以不想头两年当一个闲官。可又不知道刘安的能量有多大,此时正式宣布,让他不由的紧张了起来。
“王曾夸奖的话省略五百字领将作少监。”
这话已经念了几百次了,历任一甲几乎全是领将作少监,可接下来的话却不同了。又是几百字称赞之后,王旦语气一变“中书省右正言。”
中书省正言,虽然是谏官,北宋前期,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
事实上,就是一个处理各地文书、上表、上述等职务的官。
这个任命传到殿外,二甲、三甲的进士们都感觉内心一惊,至少十科一甲都是虚职将作少监,然后是八品通判。
状元王曾直接就进七品了而且还是实职七品
事实上,王曾更吃惊,因为刘安告诉他,给他的官有可能是门下省录事、或是尚书省都事这样的官。
正八品到从七品实职,确实是入仕的第一关。
王曾不由的回头看了一眼刘安,刘安却是闭着眼睛,装作没看到王曾。
王曾心中了明,八品是保底,刘安为自己争取的更高。
事实上,刘安什么也不知道,他只知道王曾是直人,想让王曾为清减机构出把力气,然后积累功勋之后好升职,从七品,刘安也意外。
紧接着,陈知微。
同样一大堆称赞的话之后,王旦直接说道“领将作少监,国子博士,入礼部。”
这就是修史的官了,根本不需要解释。
陈知微也淡定,谢恩后退了回去。
接下来到刘安了。
刘安站在正殿正中,王旦却把自己的文书收了回去,抱着朝板站在那里。
有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