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共商家是
老朱回家后看到小西屋亮着灯,心里犯着嘀咕。友康自从住院回家,一直都在玩儿,今天莫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因为带来好消息,老朱还是把儿子往好处里想了,也许这孩子打心眼里知道学习吧
他没有惊动儿子友康,而是走到北屋急于跟老婆丽芝分享。丽芝听了先高兴后噘嘴。高兴的是,孩子考上考不上,肯定是好消息,噘嘴的是去蓬州中学上学那要花多少钱啊,这钱从哪里来。
老朱心里想,妇人之见,这叫放长线钓大鱼。咱自己受苦受累没啥,下一代有了出息比啥都好。俗话说得好,三十岁以前看父母,三十岁以后看孩子。
老朱告诉丽芝,这次机会千载难逢,千万不能错过。如果有可能,让闺女友钟也去试试,说不定会碰一个好运。丽芝带有嗔怒地说,你老朱是想好事想疯了吧,闺女辍学的时候,你怎么不把她拦住,现在才想起来这不是下完雨再打伞吗晚了再说友钟已经三年多没有上学了,恐怕连名也不让报呢。
“我从何树坤那里听说,今年是蓬州中学第一次面前全县招收初中,正好赶上了教育上学制改革,现在的五年级要多上半年学,这样的话,报名条件不好控制,高一年级低一年级都可以报名,只要考试成绩优秀就行。”老朱接着说“现在国家刚刚开放,许多行业缺少人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丽芝觉得在理儿,就把友康从小西屋叫过来。老朱把这次去城里听到的有关蓬州中学招生信息和找人打听到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观察友康是什么反应,友钟是怎么反应。
听完之后,友钟说“三金去试试吧,是好事”友康不吭声。
“钟儿,你是不是也考虑考虑”友钟心里是多么希望去试试啊可是,还要面对现实啊,这样的家庭,假如姊妹俩都去了蓬州中学,这父母能负担得起吗“不,不,不,我绝对不行,甭为我操这个心了”友钟态度很鲜明。
其实朱友钟是多么想去上学啊,尤其是到蓬州中学去,那里有赵大友这个好老乡,好朋友,尽管他马上就要毕业了,可是,能在一个学校里一块待一阵子,一块来,一块走,一块读书,一块写诗诵读诗歌,也是值得的
前一段时间在医院里,友钟和大友都是伤病号,老朱和丽芝两口子谁都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已经发展成为朋友关系。所以,更不知道友钟这时候是什么想法。
也就按照正常逻辑考虑问题,没有把友钟上学放在第一位。友康永远是优先的,甚至说是唯一的。
友康坐在一角,右手不断在左胳膊关节处摁压,其实,这时候他的胳膊已经伸不直了。老朱和丽芝对于友康的动作毫无察觉,他认为是友康用这样的动作在思考这问题。
“三金啊,别那么傻乎乎地杵着了,说句话吧,让你爹去争取。”丽芝鼓励友康说道。
“咱这样吧”老朱折中式地说道,“友康必须去报名参加考试,我已经打问好了,你今年完全有资格参加考试。友钟是不是能报名,等给友康报名的时候再细问,如果可以,给你们俩都报名。”友康右手摸摸脑袋,问“我觉得不行。初中没学好,高中只有文艺班和体育班,我不上”因为上了初中二年级,友康把这次考试报名放在了考高中上面。
“哎,就是跟你说这个呢我和你娘商量了,你就去考初中,你不是说初中没有学好吗咱从头再来不是更好吗”老朱事先不告诉他们俩大人是怎么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探俩孩子是怎么想的。现在把话都挑明了,下一步就有了方向。
友钟听爹这么一说,心里暗暗自喜,假若可以,我现在就去努力。想象着以后去蓬州中学上高中,甭提多高兴了。只要可以去上,文艺班、体育班不挑也不捡。
所以,等父亲跟弟弟说完,他就以默认的方式作了表态。不过,她在想好事的同时,也为自己离开家庭而忧虑和担心。三年来与父母朝夕相处,早出晚归,同舟共济,已经成为习惯,如果再次一下子离开,到四十多里远的蓬州中学去上学,倒是感觉很别扭很难过
“现在已经是八月十七号,你们俩都什么也别干了,趁着养病赶紧复习,其他问题我再细问”
丽芝拨拉开卧在她怀里的老黄猫,去准备晚饭,友健和两个妹妹在院里玩得正欢。友康走出屋门,领着迈克儿去街门外边喂兔子,他已经半天多没有喂了。友钟帮着娘开始收拾锅灶。
老朱挑起两只水桶摸着黑儿,到街里路南堂哥的辘轳井那里打水去了。老朱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工回家后第一件事是把南屋里老娘水缸里打满水,再把自己水缸倒满,第二件事就是去喂猪。尽管母猪没有别人家的甜欢发财。
说起喂猪,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南丘村每家每户补贴家用的收入主要靠养母猪,剩饭、剩菜、野菜、山药蔓、萝卜缨子都是它的食物,不像养肥猪那样提高成本,小崽子喂养一个来月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