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蓬州还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六十二章 求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天一大早,老朱就起了床。他本想让儿子在蓬州中学好好学习,谁知半路出了这么个典故,心中十分着急。本来就消瘦的脸,拧成了一个水瓢。

  昨夜里他和妻子丽芝商定去找一个好医生尽快解决儿子的问题,以便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大屁股丽芝也着急的唉声叹气,恨不得自己去掰开儿子的胳膊。

  他们俩搂在一起,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找本村的土中医不行,孩子还小,万一弄砸了可怎么办。找中丘卫生院更不行,看个头疼脑热的卫生院还行,恐怕做这种活儿他们干不了。找蓬州县人民医院那里都是西医,开刀做手术需要住院治疗,那不是耽搁儿子学习了吗。

  那到底怎么好呢老朱抓了一下丽芝的屁股,丽芝顺势往前挺了一下,老朱干脆早有准备地迎合着,只听见啪的一个响动,俩个人都笑了。

  他们想到一块了,就像刚才的动作一样,都一下子感觉爽歪歪的。到底想到谁了呢

  你还别说,有些人在一起一辈子都没有一次合拍过,没有一次想到过一处的。而老朱和丽芝他们有很多时候,想着想着就想到一块了,这正如他们二人在一起干事一样,干着干着都一起干出了来,这样的两口子才是世界上最合拍最幸福的两口子。

  好多事还真是这样,两口子夫妻生活达不到和谐,往往在其他问题上也不会碰出火花来,更不会产生共鸣,也不会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足见夫妻之间,和谐的夫妻生活是多么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晚间的夫妻生活,基本可以决定夫妻一辈子的运气和幸福,尽管没有一个科学家站出来这样明确说过,但事实就是如此。老朱两口子都有着深切的同感。也经历了验证了这样的一个既定事实。

  那到底他们两口子想到了谁呢他们想到了老冯头的弟弟冯贵和。冯贵和从小迷恋中医,在山西老中医江炳轩来南丘村行医治病的时候,才十五六岁的冯贵和,老中医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江中医看这孩子真诚有加,就收留了他,从此一走就是二十几年。如今他已经在那里开门立户,成家立业。中医门诊红红火火,煞有介事。

  这么远的路,怎么去呢去了以后,偌大的山西又去哪里找呢

  老朱心里是有数的,最近石脑水库用工在即,队里的人员基本已经到位。他得知,蓬州县石脑水库指挥部最近一直跑山西,施工大坝所需雷管炸药大都是从山西运送过来的。并且五队派去的侄子友兵就是运送物资的司机。

  这就叫,人走顺路时风刮草帽扣鹌鹑,人走被字时喝口凉水都塞牙。

  说行动就行动。老朱掀开和丽芝一起盖着的被单,坐在那里,想着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丽芝紧挨着窗户,外边的亮光照射进来,旁边裸露出丽芝白亮亮的胸膛,友梅和友莲在挨近北墙的墙根睡的正香,丽芝一点也不忌讳。

  老朱想了一阵子,告诉丽芝说“我昨天听友兵说,去山西的车中午要赶到,你看需要拿什么东西,先准备一下,我先去给友兵说一声。”

  老朱跳下床,听到在外面厨房里喝了几口凉水,就打开街门进了后院。从后院出来,又小步跑大步颠地去老冯头那里要了他弟弟的地址。

  丽芝赶紧下床,先到小西屋叫醒儿子友康,再到厨房里洗把脸,就开始做饭,做饭的时候一直想着要带的东西。

  友兵本来不用急着走,看叔叔有事,就提前去中丘公社开车。这时,丽芝已经拾掇好用品,包括衣服、干粮和雨具等,喊着友兵留下来吃早饭,友兵说。他去公社的时候,正好赶上开饭,也就顺便在公社吃了。

  婶婶听友兵这么说,认为是在推辞,就端起碗往友兵手里搁,友兵反复念叨几遍,丽芝才放下手中的碗筷。老朱已经出门去邻居堂哥那里叫来友钟,照看着家里的弟弟和妹妹。

  一切就绪,车也开来了,马上出发。友兵开车越过村南岗坡,上了通向山西的公路。这是一段由平原丘陵浅山区深山区一路不断攀升的路段,路面基本硬化了,但是崎岖盘旋,路边就是深渊,要不是友兵在部队训练,这样的路走起来是很费力的。经过一路的颠簸,大约两个多小时到了山西境内,这里没有公路,只有土面路基,没有路边栏杆,一路尘土飞扬,不见人烟,稍有不慎就会命损深谷。

  这样的风尘土路又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老冯头弟弟冯贵和所在的县城。继续沿着县城北行,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冯贵和诊所。

  这所诊所坐落在一个斜坡上,坐西朝东,背靠大山,前庭不远就是当地有名的西川河,河水由北向南奔流而去。说是诊所其实就是冯医生的家。

  自从冯贵和跟了江炳轩学习中医以来,就吃住在江家。江家人待他就像对待儿子一样,十分关爱。江炳轩学了几十年的中医,就是不能生育,到底是谁的问题也不清楚。

  所以,在冯贵和跟他学医之前他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cente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