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建直播间
赵铭家在梯田最顶上,站在赵铭家晒塔上,一眼就能将梯田的美丽风景净收眼底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也就剩下些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在家了,所以种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赵铭站在晒塔上放眼望去,有好多梯田已经荒废了,零星的有几片梯田还种着油菜,还有的梯田收完黄豆和玉米后就荒在那里,等待着来年继续种玉米和黄豆。
赵铭老妈每年都在春上种完玉米和黄豆了才出门,今年老妈一起种了二十几亩玉米,光玉米赵铭家就收了差不多三万斤,玉米地里面还套种着黄豆,黄豆也差不多收了一万斤。因为玉米很吃地,但是种黄豆很养地,所以赵铭他们村现在都这样套种。
老妈种这么多地,赵铭看着老妈这么辛苦也很心疼,每年都叫老妈别种了。但是,老妈说不种地还是什么农民,不种地你们吃什么
或许,老一辈对土地的执着,年轻人永远也不懂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些年农村里的塑料垃圾满地丢,河道里电鱼、药鱼不觉,河里的鱼虾慢慢绝迹了,田里大量农药喷洒,青蛙、黄鳝和泥鳅也快绝种了,河道里、马路边到处是塑料垃圾。
近几年,zf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每家每户都有分配任务,塑料垃圾不准随便乱丢,也严禁药鱼电鱼。河道里、马路边也干净了,基本上看不到塑料垃圾了,河里的水清澈了,鱼虾也慢慢多了起来。
农药撒的少了,山里飞出的小鸟和麻雀也多了起来村里的喜鹊也多了起来,也是农民最讨厌的一种鸟,每年赵铭家种的玉米种子都被喜鹊给翻出来吃了,赵铭老妈每年光补种就得补三次。
前些年,赵铭村里的枪收了之后,赵铭家后面山上的野猪也嚣张起来,每年都跑下山几次,到下面啃玉米、啃油菜,村民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十几个人把它赶上山。
在梯田的另一边,又一个坡叫青龙嘴,听风水先生说那里是村里风水最好的地方,也是赵铭他们家族唯一现存的祖坟埋葬地。
在青龙嘴上,也就这唯一的一座坟,墓碑上最小的辈分也只到赵铭公公这一辈。注公公,爷爷的爸爸。
根据族谱记载,赵铭祖上是明末的一位将军,清军入关退守在县城,然后就在县城扎根开枝散叶。现县zf办公楼就是赵铭家族族祠所在地,后面破四旧全推毁了。
赵铭祖上全是地主,所以这座祖坟也格外的大,坟体全由麻条石切成。前两年,族里族里另一支有人升迁到省委任职,带着家属专程来祭拜和修坟,那个人大概四十多岁,叫赵铭妈叫婶,反正赵铭不认识。
赵铭的婆婆注赵铭爷爷的妈妈96岁高龄仙逝的,婆婆仙逝的那年赵铭读六年级。赵铭和妹妹小时候基本都是待在婆婆家,婆婆是地主家的女儿,从小就裹着小脚,从来不出远门。婆婆的眼睛非常近视,听爷爷讲婆婆的父亲和哥哥一家人被批斗过世,婆婆的眼睛差点哭瞎了。
婆婆非常喜欢小孩,婆婆家的陪嫁也很多,两张雕花的床,四把雕花的太师椅,两个雕花的洗脸架子,还有厨房一整套厨房瓷器,还有花瓶什么的。
婆婆家的瓷器差不多就是被赵铭他们摔完的,所以赵铭老妈现在一直笑赵铭和妹妹们是一群败家子,现在仅剩的就是赵铭家里婆婆陪嫁的两个瓷坛了,老妈也一直小心的藏着,那两个瓷坛最少也是民国的。
“儿子外面不冷嘛赶紧进来烤火”赵铭在外面呆了一会儿,老妈就叫了。
“好,我马上进来”靠着扶手看风景的赵铭转身进屋。
“哥,你辞工回家了准备什么时候再出去”三妹坐在火坑边对着刚进屋的赵铭问。
“我不准备出去了,准备在家找事做”赵铭搬了一把椅子也坐在火边。
“儿子你不出去了在家帮妈妈种田”老妈笑问着。
“我准备搞养殖”
“搞养殖养什么你有技术吗”老妈看赵铭真的决定了,就问道。
“我准备养泥鳅我准备把养猪的那里改造一下养面包虫,以后做养泥鳅的饲料。”赵铭想了想说。
“面包虫是什么好养吗”老妈有点奇怪。
“面包虫很好养我们家不是还有玉米和黄豆没买完吗到时候用家里的磨粉机磨成粉就可以了”赵铭想了一下说。
“那好吧随便你钱够不”老妈也不在说什么。
“钱够了我先摸索着干”赵铭立马回到。
几个人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晚饭简单的吃了点。吃完晚饭,三妹和老妈一起在看电视,赵铭早早的就蜷缩到了自己卧室里。床是当时老妈特意订做的,不带床头柜就有两米四宽,长度足足有三米。床是老妈新铺的,上面给赵铭铺的是大红色毛绒床单,连上面的被套都给赵铭铺的是大红色,看的赵铭苦笑不得。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