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阙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章 四时月令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屁的要紧事”

  一刻后,任弘已站在悬泉置坞院内侧靠北的墙垣下,脸上笑嘻嘻,心里却骂开了。

  原来置啬夫火急火燎地将任弘叫回来,是要找他干活将一份朝廷诏书,抄在墙壁上

  没办法,谁让悬泉置,只有3个人识字呢

  另外两个,分别是悬泉置的行政长官,置啬夫徐奉德,以及郡里派来监督驿站运行的置丞。

  置丞还负责与敦煌郡、效谷县的沟通,一天到晚经常不见人影。至于置啬夫徐奉德,又是个懒散的老头,说什么自己只管大事不管小事,所以文书抄录的活,就统统由任弘来干。

  比如眼下任弘手里这份使者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足有数百字,抄写完毕,恐怕得半个时辰。

  任弘轻轻念着上面的字“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是以数被菑害,百姓不安。惟皇帝明王,靡不躬天之历数,钦顺阴阳,敬授民时,以丰年成。”

  “元凤三年六月甲子”

  任弘算了算,六月初三时,这道诏令从长安发出,到了七月十八,敦煌郡就收到了传信,连夜向下层各机构传达。

  到了今日,七月十九,便送到了悬泉置

  “一骑过一骑,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任弘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从长安到敦煌,将近2000公里,驿骑45天跑完,平均一天50公里,以汉代的路况,还算凑合吧。

  不过,这还不是邮驿的极限速度,遇上紧急军情,驿骑一昼夜疾驰数百里,半个月便能送达长安

  这就是汉帝国政令,从中央到基层的速度。

  多亏了像悬泉置这样的驿站,遍布全国,随时喂饱了驿骑,把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由边疆传回内地。

  至于诏书的内容,其实很浅显明白

  “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毋夭蜚fei鸟。谓夭蜚鸟不得使长大也,尽十二月常禁。”

  任弘读完后乐了“这不就是环境保护法么”

  诏书里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

  汉武帝时已尊儒术,设五经博士,朝廷颁布的诏令,很讲究对于周礼的继承。

  这五十条,便是从礼记月令里摘选出来的。再加上为政者对“天人感应”较为迷信,认为在不同季节做合适的事,才能确保风调雨顺,若是违反了规律,比如在春夏处死犯人,就会招致不好的灾异。

  不过在任弘看来,这些条令,对敦煌郡来说,确实有积极意义。

  眼下正值温暖期,敦煌的植被远胜后世,但仍是绿洲森林少,沙漠戈壁多。随着移民涌入,农田开垦,敦煌人口激增,已有3万余人,若是像南方那般,无所顾虑地烧荒伐木,导致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你可别笑,在大西北,可持续发展真的得从古代就开始做起。

  “不管有没有人看得懂,看了会不会严格遵守,我还是好好抄了,让置中吏卒,以及过往行人知晓罢”

  任弘便让人帮忙,在墙壁上画了个墨线绘成的栏框,又手持粗毫,用“墨蹟题记”的方式将正文誊写上去。

  任弘前世是学过书法的,来到这时代后又勤学苦练,他的字迹平实稳重,宽博大方,旁边手持墨砚协助他的置卒吕多黍也不免赞道

  “任君的字写得真好”

  任弘退后两步,欣赏自己的成果,闻言笑道“你怎知好不好”

  “我虽不识字,但瞧着方方正正,就是好看”

  吕多黍压低声道“比置啬夫写的都好”

  任弘朝厅堂看了一眼,笑道“可别叫他听到。”

  置啬夫徐奉德是个糟老头子,人不坏,就是心眼小了些。

  好话说完后,吕多黍又有些踌躇地说道“任君,若是得空,可否帮小人写一封信”

  任弘虽然手腕有些发酸,但还是一口答应。

  一般这种请求,任弘是不会拒绝的,汉朝人口四千多万,99的人是文盲,识字的士子受人敬重,但有时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会遭人排挤。

  任弘可不是自视甚高的酸文人,他更乐意利用这点不值一提的优势,广交朋友,作为交换,也能向他们学些东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拥有千年见识,任弘也有不擅长的事比如拉弓射箭,骑马驾车,通过足迹蹄印判断人数,辨识野外的植物,甚至是最简单的取火。

  这年头取火方式只有两种明燧和石燧,分别要用到铜鉴和火石,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cente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