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巫中仙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百章 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此时,乐房想起当初老师的拳拳爱护之心,更是心如刀割。

  “阳富侯是国家外戚,我等自然是不敢轻易冒犯。但是那巫陶,却绝不能放过”

  “乐君放心,区区一个巫陶而已。杀之不难”

  洛安还没有说话,站在他身边的另外一个年轻儒生,已经傲然说道“刚好我已经学那星经,有些心得。

  今日我就试试那移星换斗之术,保证让那巫陶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年轻儒生出言惊人,却也让乐房惊喜交加“想不到丰君居然精通星经”

  这儒生叫做丰平,也是年轻儒生之中的后起之秀,洛安这个小圈子的活跃人物。

  此时,只是矜持一笑,道“不敢说精通,也就不过只是略懂皮毛而已。不过想来对付一位区区巫师,应该不难”

  星经为儒门九经之一,和易经一般,都是九经之中,最为艰涩难懂,就算是诸多大儒,也都很少精通此经的。

  “那就多谢丰君了,只是那人是侯府祭酒,应该有着侯府气运相护。

  就算是那移星换斗之法,怕也是很难治其吧”

  话都没有说完,洛安已经轻声一笑,道“此事乐君不用担心,人之修短在天

  丰君所行法,乃是星辰之法,直接杀人于无形。就算是气运,也护持不住”

  那乐房听了又是心惊,又是肉跳。

  心道,难怪近古以来,朝廷禁断星经,只准太史家族修之,而其他人皆不许修炼。

  原来此法,居然连朝廷气运都护持不住端的恐怖”

  有着此法,就算是陶小吴有着阳富侯府的气运护体,也无关紧要了。

  这一次,有那丰平的移星换斗之法,这一次陶小吴就算是有着三条命,却也死定了

  乐房又惊又喜,急忙再拜行礼“如此一切都要托付丰君了”

  丰平慨然道“浮丘公为除魔卫道而死,他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乐君放心便是,顶多三天,待我做好准备,定要取他巫陶性命”

  洛安却是先笑了一起来,从容自若的道“巫陶是要杀,不过在杀他之前,就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什么事情”有人一呆。

  而有些人却是露出若有所思来“难道是拯救浮丘公”

  “不错,浮丘公大儒也,是我等儒门先贤,安能让其遭受春秋之诛,死后都不得安生,做个罪鬼”

  这话一出,诸人都有些犹豫来。

  春秋之诛,是所谓的圣人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罪名写在史书上,盖棺定论,千秋万载的流传下去。

  对于东方文明就算是不相信死后有着神灵最终审判,然后却也是害怕记载青史,遗臭万年的。

  虽然后来有人总结说,历史就是国人信奉的宗教,也不是不无道理

  但是对于死后有灵,道法显圣的世界来说,这种事情更严重。

  一旦被定罪,那就不是遗臭万年那么简单了。

  甚至更是要成为罪鬼,打入鬼狱,死后都不得安生,遭受无穷罪孽痛苦。

  对于相信死亡不过另一种人生的时人来说,死后还要成为罪鬼,永远受苦,那是绝不能忍受的事情。

  所以,有罪论死的公卿将相们,往往宁可在朝廷罪名结果公布出来之前自杀。

  而一般朝廷也会手下留情,不会把事情做绝。

  这就好像是原本世界,凡是有罪官员在事发之后,只要自己退下去,往往保留体面,声称退休,并不继续追究一般。

  这种事情,看起来似乎不公平,没有让正义得到声张。

  但是却是保持局面平稳,不出大乱子的极好做法。

  某苏维埃联盟就是不懂这种政治智慧,非要搞清算。这一代清算上一代,结果历史搞糟,名声也被自己搞臭,最终瓦解。

  当然了,从现实来说。

  这般时候的儒生,甚至整个社会思潮讲究大复仇主义。

  所谓子不报父仇非人也

  有人杀了你爹,你一定要杀他全家报仇,要不然就不算是人,禽兽不如。

  这甚至影响到法律

  原本世界两汉时代,血亲复仇,官府往往不追究,甚至社会舆论上也对这种复仇者称赞有加。

  而一个人如果是被朝廷,被天子下诏诛杀。

  那么你是不是要找朝廷复仇找天子复仇呢

  这就是一个难题了

  所以有罪者干脆自己自杀,免得为自己后代找麻烦了

  当然了,还有这般时代,距离上古不远,民风质朴,自尊心强烈,有着相当独立的人格。还没有被教化成顺民。

  人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就是耻辱感。

  甚至有着孟尝君招待食客,一个食客觉着孟尝君吃的东西比他们好,结果孟尝君以自己吃的东西和其比较,一模一样。

  更是有着宁可自杀,义不受辱的风气。

  在那般时代舍生取义的例子数不胜数。

  史记记载,客惭,自杀。

  别人不信任你,首先想到的是就是羞耻,肯定是我名声不够好,导致别人不信。

  伍子胥被人所救,离开之时叮嘱这人不要把他行踪告诉别人。那人当即自杀

  总之,这般时代风俗接近两汉,人格自尊之强烈到后世人几乎理解不了的地步。

  反倒是越到后来,文明演化,血气渐失,明哲保身,猥琐流的就越来越多,反倒觉着当时人太蠢了

  写这么多,是看到本章说里分成两派争论,觉着很有意思,其实都有道理。

  但是好像都没有提到当时人的耻感,和强烈的自尊人格。

  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在史书上找找,这种事情多的去了。

  还有对儒家也有着很大误解,把宋儒当成了汉儒去理解。

  其实汉儒和宋儒完全可以说是两回事。

  汉儒更原始,更接近宗教,更刚烈,而理论更不完善,更是讲究不要怂上去干

  误会最大的是董仲舒,老是把独尊儒学,导致儒学误国之类的锅让董广川来背。

  实际上,董仲舒和公其传承的羊学派是相当重视民本,相当刚烈的学派了。

  他这一派的公羊儒学,讲究的是大复仇主义,九世之仇犹可报,要大举进攻匈奴,报高祖吕后之辱,匈奴杀戮百姓之仇

  这也是汉武帝尊儒的很大原因,各学派只有儒家或者说是公羊全力支持和匈奴开战。

  而提倡天人感应,更是为了限制君权。君权独尊,无人可制,所以需要一个上天来制衡,想要把君权装入笼子里。

  日后的公羊学派更是提出释放奴隶,平均田亩之类的激进主张

  看看,这完全不像是儒生干的活吧日后儒家士子和地主阶级一个概念,但是这时候还真不是

  还没有上架,扯远一点也没关系。

  不交代清楚这些背景,思潮,很多人其实就理解不了本书之中的一些时代背景。总是会把明清时代的事情,代入到汉代去理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