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知县微不可察地扬了扬嘴角, 却在别人察觉之前,故意沉下脸来, 轻喝道“堂下不得多作喧哗”

  刚才还议论纷纷的民众,立马就有所收敛,屏息等他宣读判决了。

  秦知县却不忙宣判结果,只以听不出喜怒的平静口吻询道“方才是何人提出, 不若让人犯当场作诗一首, 以测学识的”

  众人一愣, 不知不觉地往两边让开些许, 显出后排人堆里的陆辞来。

  陆辞虽有些意外,仍依言不疾不徐地往前一迈,微微笑着行了一揖礼“回公祖, 正是在下。”

  秦知县没来料到走出来的会是个还未及冠的少年郎,暗暗地吃了一惊。

  以至于他顿了一顿后,才接着问对方名姓。

  陆辞莞尔道“在下陆辞, 密州人士,为替母侍外祖之疾来此,偶然听闻公祖执法如山, 明镜高悬, 特来县衙一观。方才只小做提议, 非是妄议,还请公祖勿怪。”

  陆辞不卑不亢的作答, 显然很是合乎秦知县的心意。

  见秦知县流露出几分对这忽然杀出的小郎君的欣赏, 刚还一副老神在在模样的豪横, 可终于开始慌了。

  他虽仗着妹婿家的风光,四处横行霸道,也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

  他虽在小时候上了那么十天半个月的私塾,也就是背得几句三字经,会写自己名字,常用的文字也识得一些,要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那真真当得起是胸无点墨了。

  要这样的他去吟诗作对,那不是强人所难么

  他不敢打断知县说话,以免被扣个咆哮公堂的罪名,只敢在秦知县问完陆辞话了,微微笑着捋了捋自己的须髯的空当,急忙插入“不过一小儿戏言,公祖怎能听取”

  秦知县慢慢悠悠地反问道“依你的言下之意,是不敢了”

  人犯额头已渗出了几滴冷汗,知晓秦知县是真的认同了这提议了。

  他情急之下,倒还真有几分急智“但凡创作诗赋,总托不得契机灵感。我现身陷囹圄,满腹忧思,又何来那份闲情逸致”

  他尤在垂死挣扎,可那两位收了孙家钱财来作这人证的士人,脸色已经不大好看了。

  他们皆非蠢人,哪儿瞧不出秦知县已有了主意,甚至偏向也有了不少。

  这人越是着急辩解,阵脚大乱,不就越是证明了他的腹无才学么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秦知县并未强迫他继续做事,甚至颇为认同此言“此话倒有几分在理。世间唯有才高八斗如曹子建,方能命悬一线下,七步成诗罢。”

  不等人犯露出喜出望外的神色,秦知县就看向陆辞,认认真真地问道“他既这么说了,陆小郎可还有别的建议”

  陆辞从善如流地接道“既然如此,公祖不若出帖经,墨义各一道,这只需勤学苦背,而不需灵感来助了。”

  不等人犯接着反对,陆辞便悠悠然地堵住了后路“但凡士人,纵诗才上或有寸短,以至于危急下连首粗通的诗词都写不出,却不可能连这最基本的都答不出的。若真是如此,显是平日便不曾勤学苦读,才落得如此不学无术。”

  “书不读,词不解,意不识,诗不作,”陆辞口吻虽是云淡风轻,字字却都铿锵有力“恕在下直言若这也能称为士人,天下怕便没有庶人了”

  此话一出,外头原只是听个热闹的民众们,具都沸腾起来了。

  “说得好”

  “连我家小儿都能做首粗通的小诗哩,连这都办不到,还好意思自称士人”

  “瞧他那心虚的模样,要能背得出来才见鬼了”

  “要他这样的都算士人,我还算哪门子的白丁啊”

  连秦知县都不再掩饰面上那认同的笑意,看向脸色灰败的人犯“陆小郎之言,亦极在理。你可还有异议”

  这人自知大势已去,不再作徒劳辩驳,仅还带有几分侥幸,希望出题不难,自己也能答上一点。

  然而秦知县一来为了彰显自己审判结果的公平,二来为了证明出的题并无多大难度,还顺手在人群里点了个一瞧年岁就颇小的人,来一同答题。

  当陆辞看到,被秦知县随手点中的不是别人,居然是一直默默看着的朱说时

  “”

  这可是老天都要亡这位人犯啊。

  这下连陆辞有些不忍看这位还在垂死挣扎的老哥了。

  单比仅靠死记硬背加少许理解就能过关的帖经和墨义的话,连陆辞都胸有成竹,对朱说而言,就更是信手拈来了。

  秦知县也厚道,出的题目的确不难,但绝对不是只懂点三字经的人犯能答得出的。

  在对方还在支支吾吾时,朱说则连眼都不带眨地,就飞速连对两题,直将对方给比进了泥地里。

  对方满脸通红,再说不出半句雄辩的话。

  既然不是士人,自然就不再受到律法的特别保护了,莫说从轻发落,连收赎也不可。

  不过人犯最初以为自己将凭士人身份无事脱身,便一早就爽快认了罪状,这下因不曾狡辩推脱,倒也得了些许从宽。

  秦知县地按照律令给此人判了勘杖一百,编管邻州;而那两位收了孙家的钱财、替其作伪证的士人也未能逃脱惩罚。

  不过由于他们是头一回犯下罪行,可判作听赎,不至于妨碍参加科举。

  陆辞带着朱说,随人群退出官衙,一边往歇脚的邸舍走,一边盘算着方才之案。

  通过观察秦知县判案,可以得见对方是个注重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却不盲目追求政绩,而或多或少地有着悯弱心的作风。

  李辛想拿回庄园,在他处,应不会受到任何阻碍才对。

  洗刷冤案费时费力,还有损害间接导致此事的先帝名誉的嫌疑,这般吃力不讨好,当然不能指望一个非亲非故的地方官去办。

  但给众所周知的蒙冤者的后人一些便利,略微教训一下愈发跋扈的富商,诸如秦知县的人,多半就会乐意为之了。

  陆辞在回去途中,还顺便走了趟驵侩,替李辛预定了一位有身牌的牙人。

  只是在出来时,一直笑眯眯地跟在陆辞身边的朱说,目光不经意间捕捉到人群中走过的一人,笑意顿时变得有些淡淡。

  他正犹豫着,对方也意外发现了他,在眼底掠过一抹诧异后,主动走近前来,稍显僵硬地招呼道“这不是五郎么多年不见,你大了许多,我差点没认出你来。你究竟是何时回来的,我怎不曾听说过”

  陆辞观此人身着锦绣,气质斯文,年在二十左右,而模样仔细瞧瞧,明显同朱说的有三分相似,心里便有些数了。

  再听着熟稔的称呼,不是亲兄,也起码是从兄。

  不过,范仲淹竟是苏州人士,且还有位关系看似很是生疏的兄长在此

  陆辞不由蹙了蹙眉。

  他要是未曾记错的话,范仲淹亲口说过,是因父亲去世,家母迫于生活困苦,才不得不改嫁的。

  这可就怪了。

  既然改嫁了,又岂会不带走别的儿子,仅带最幼的范仲淹一人

  且看这位称范仲淹作五郎的,穿着不说华贵,也当得起讲究二字,丝毫不似为生活所忧的模样。

  尤其跟可怜兮兮地独自住冷冰冰的山洞里,一锅粥得吃上两日的范仲淹一比,简直称得上是锦衣玉食了。

  这么想着,陆辞看向范仲温的目光,就多了几分冷意的审视。

  朱说微微敛目,温和道“此回仅是随友访亲,便不愿劳动二兄你们,更未告予旁人知晓过。”

  刚说完这话,朱说便往边上让开一步,给陆辞和他的这位二兄做了简单介绍。

  陆辞微微笑着与这位叫范仲温的人作了个揖礼,又稍微客套几句,范仲温就以身上还有急事为由,先行告辞了。

  他走前,还叮嘱朱说得空回家看看,朱说也点头应下。

  等回到邸舍,陆辞就坐在最舒服的那张木椅上,以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托着尖尖的下巴,笑眯眯地开始盘问了“我与朱弟相识这么久,还不知你还有兄长在苏州,且是四位。”

  朱说被陆辞那含笑的目光盯着,莫名紧张起来,有些凌乱地解释道“我两岁时就随母往淄州去了,之后不曾见过这几位兄长。他们与我非是同母所出,现我已改了姓氏,非是一家人,所以”

  陆辞恍然大悟。

  朱说的孤苦伶仃,这下就全说得通了。

  朱家那边的境遇姑且不提,包括范仲温在内的那四位范姓兄长,想必都是范墉的正室陈氏所出。

  而范仲淹的生母谢氏,则仅为其妾,随着范墉早亡,便被正室逐出家门,不得不带上属于自己的微薄奁产改嫁旁人,方能维持生计了。

  范氏的家产统统归陈氏及陈氏所出的四子所有,日子自然过得比朱说要富足滋润。

  既是这样,也不存在要讨回公道的问题。

  哪怕按照律法,在范墉的遗产分配上,朱说虽非嫡生子,可落到分文不得的地步,定是吃了一些亏的。

  要是当年能及时付诸诉讼,说不定也能讨回来一些。

  然而谢氏挨了欺负后,默默选择远走,如今时隔多年,尘埃落定,谢氏早已改嫁,朱说还念着日后归宗复姓。

  这么一来,即便陆辞有的是办法,也不好施展了。

  甚至对计划着改回旧姓的朱说而言,怕还得适当维系同范氏族人的关系。

  陆辞思忖片刻,又问“你难得回苏州来,不去那边一趟,也无妨么”

  朱说轻轻叹息。

  因说话的对象是陆辞,他踌躇片刻后,便决定不做任何隐瞒,而是将最根本的原因道出“贸然回归,族人或会认为我有所觊,难免多有思虑提防。我并无此念,如若平白无故惹起风波,反倒不美了。”

  能言善道如陆辞,这下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在他看来,要怪只能怪这万恶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以及范父生前,竟未给妾氏做任何身后的打算。

  不过他也不必多说毕竟从朱说方才所说的话中,不难看出,朱说对陈氏那边的心思,其实是一清二楚的。

  此刻朱说一穷二白,忽然上门去,轻则被当做打秋风的穷亲戚,惹来对其母谢氏的一些恶意揣测;重则被当做觊觎范氏家产,处处警惕戒备。

  陈氏当年做得出直接将抱着两岁幼子的谢氏扫地出门的事,对家产的看重,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沉默的气氛中,陆辞不动声色地翻开了早已倒背如流的论语,冷不防地忽然出题道“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也”

  朱说条件反射地挺直背脊,不假思索地答道“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谨对。”

  陆辞严肃地点了点头,不给朱说多想的机会,继续出下一题了“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

  何以解忧

  唯有做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