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8章 第五十八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免柳七恼羞成怒,从而辜负了他一番苦心安排, 这抹胸陆辞不但给得偷偷摸摸, 连引试当日众人一同出发时, 他也佯作不知的一派坦荡,丝毫不往柳七身上瞄。

  与凡事都最讲究个风度翩翩, 不打扮得潇洒迷人不肯出门的柳七相比,对陆辞的话语惯来最为信服、也是这些人里最怕冷的朱说, 则是另一个极端的不顾形象。

  要不是陆辞看不过眼,及时进行劝阻, 他几乎要将自己裹成个毛绒绒的圆球了。

  而陆辞劝过之后,他稍作收敛,就只穿着一身加厚夹绒的广袖宽袍, 头上戴顶兔毛帽,脖颈间围着围脖, 靴里是厚实的长袜, 底下还塞着软软的毛垫。

  当他跟平时一样肃着脸时, 却因生生胖出几圈的圆圆身形,而气势大减不说, 还添了几分可爱。

  陆辞好险才忍住没去捉弄一下老实厚道的对方,滕宗谅则看得眼皮一抽, 不忍直视地别开眼去。

  他受陆辞影响,穿得也不算少了, 但跟这极其夸张的朱说一比, 简直小巫见大巫。

  经过陆辞这么长时间的模拟试为严特训, 五人的心态跟解试时相比,简直有了脱胎换骨一般的蜕变。

  在无数人难以成眠的省试前夜,他们仍按着陆辞的安排,于子时准点上床,毫不费劲地就睡着了。

  等辰时一到,他们神清气爽地起身,头脑清晰地最后整理了一回要带入考场的物品后,才恍然明白,为何发解试那日的陆辞能那般从容淡定,容光焕发了。

  陆辞见他们充满精神气的模样,也很是欣慰。

  用过早膳后,便拿出早早备好的清单,挨个问过。

  确定不存在错漏后,就让身强体壮的健仆们带上他们的桌椅,自己背上试箱,领着另外五人往尚书省出发了。

  是好是歹,都得今日见真章了。

  尚书省自迁至孟昶故居后,礼部贡院也随着搬回,一直被设作省试院所。

  只是孟昶故第虽颇为宏丽,仍无法改变它曾为府邸的事实,局设计上,自然不存在分别的廊屋,而只能用木柱简易隔开,既无墙壁,也无木板,本质上还是相连的。

  相比解试,巡铺官和监试官的数量,显然增加不少。

  贡院也无力七千多名考生的文房和桌椅,士子试处堪称四壁皆空,场屋苟简,全得靠考生送纳了。

  不过在座次安排上,倒与发解试时一模一样都是提前一日放榜公布,到引试那日,就按被安排字号列队,等待监门官搜查和引入座席。

  由于混榜原则,陆辞六人自被打散,分步到试场各个天南地北去。

  朱说虽早有预料,仍忍不住感到有些失望,多看了陆辞几眼,就被陆辞发觉了。

  陆辞笑着在他穿得鼓绒绒的背上拍了拍,简单道“申时见”

  朱说仿佛受到莫大鼓舞,眼睛发亮,也跟着笑了一笑,一转身,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寻自己队列了。

  陆辞看着他气势十足、却因圆溜溜而大打折扣的背影,忍俊不禁。

  等他很快找到队列时,分别站在他前后的两人,便立马认出这是在群见那日致辞的陆解元,笑着让出了位置来。

  “多谢二位。”他们主动释放善意,陆辞也投桃报李,笑着拱手小行一礼“在下陆辞陆摅羽,密州人士,不知是否有幸得知二位名姓”

  离他们入场还有那么一会儿,在排队等候时,倒没禁止举人间交谈这么一说。

  因此巡铺官在平平静静地看了他们一眼后,很快就挪开了视线。

  那两人也十分爽快,各自报上了姓名来,站前头那位笑着揶揄一句“那日群见致辞后,何人不知陆摅羽之名”

  后头那人也故意打趣他“即便摅羽不说,似你这般打眼的青年才俊,我们虽长个十来岁,但也不至于老眼昏花,当然是认得出的。”

  前头那人又道“又与中原夺一魁首,与有荣焉。”

  后面那人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们寻陆辞释放善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太\\宗朝起,朝廷上就一直有着崇北贬南的风气,南北之争十分激烈。

  朝中官员以曾为宰相的寇准为首,多为北地出身,自矜尊贵,对渐露头角,尤其以晏殊为首的那些个声名鹊起的南方士人颇为忌惮不满。在这些尚未获得一官半职的举人间,也同样受到影响。

  在这两人看来,陆辞身为北人,天然就与他们是一派的。

  陆辞对此预先进行过了解,也不见怪,只是在听到二人名讳后,他就忍不住怔住了。

  排在他前面这人名叫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官家出身;后面的则叫

  “蔡齐”

  陆辞微微一愣,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不由重复了一遍。

  蔡齐也怔住了,以为自己玩笑开得不妥,回答时不免多了几分小心“正是。可是有何不妥之处”

  陆辞仍觉奇妙,不禁失笑道“不瞒子思,在发解试时,与我同屋而住的那位举子,也姓蔡名齐。”

  此蔡齐正值壮年,生得高大俊朗,英气逼人,自不是他在发解试时有过一屋之缘,最终还误入歧途了的那位落魄举子能比的。

  蔡齐冲陆辞眨了眨眼,绝口不问那人如何,只笑道“由此可见,摅羽与蔡姓之人,真是缘分不浅了。”

  陆辞莞尔“有缘的何止是我与子思子思与醇之可是同年生人呢。”

  蔡齐与庞籍都是虚岁二十九,早已成家立业,有妻有子了。

  倒是陆辞,虚岁仅有十六,但因谈吐得体,成熟老练,他们相处起来,也觉春风拂面一般舒适。

  三人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又寒暄了几句,不知不觉就轮到他们了。

  队列中其他原就心绪紧张,异常沉默,根本无心跟其他人交谈的人将此看在眼里,加上也都轻易认出了陆辞的身份,顿时更觉不安了。

  不因别的,只因那三人光是站在一起,那轻松自如、自信洋溢的气场,就显得额外不同。

  他们在旁默默看着,只觉莫名刺眼。

  好在随着三人陆续通过检查,被引领进入试场,他们所忍受的这份诡异折磨,也就跟着解脱了。

  单是这样,就让不少人心里暗暗地松了口气。

  陆辞还不知自己单是跟那两人聊了会儿天,就给其他举子带去了庞大的心理压力。

  他笑眯眯地跟在监门官后头,由对方引领去座席上。

  只不过,他请木匠专门打造、不显奢华,但细节上十分讲究的椅子,几称得上醒目,在监门官将他领到那间大试所时,哪怕距离还有些远,也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地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坐席了。

  就这量身定做的椅子,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付过定金的陆辞几人带着健仆去收货时,店家却坚决拒收尾款,只恳请这位得以代表举人们致辞的陆解元,如若榜上有名的话,就为他的铺子写上一首广告诗。

  对方还信誓旦旦道,哪怕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得随便几句,他也将心满意足,总比拿几贯钱好。

  直让陆辞哭笑不得,又因柳七等人起哄,他只有无奈地答应了。

  他非是不愿为人写几句广告词,也不是担忧会写不好,只觉得自己落榜的可能性,绝对比上榜的要大。

  怎么不论是友人也好,还是外人也罢,一个个的都比自己要来得对他有信心呢

  对于这点,陆辞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等到落座,他照常先摆好文房四宝,铺开试纸,解下围巾和厚重外衣,披在了椅背上。

  完成这些后,他一边安静等着其他人落座,一边打开孔明瓶,含了一口温热的蜜水在口中,却不咽下,只含着,顺道活动起了手指关节。

  这样能保证口腔不干燥,还可带来些许暖意,又不至于因饮多了水、而在考试期间要频跑茅房,白白耽误时间。

  考场里正如他所料的那般,冰冷得仿佛连空气都要冻住,每呼出一口气,都能清晰看见一团白雾。

  此起彼伏的,还不乏一些体弱患病的考生吸溜涕水、抑声闷咳的声音。

  陆辞慢条斯理地把事前准备好的棉花耳塞取出来,堵住那些接连不断、却很能干扰思路的杂音,然后闭上眼,开始冥想。

  等监试官着吏人发下雕印好的试卷后,陆辞方睁了眼,将那口蜜水徐徐咽下,专心看起命题来。

  省试与解试的考试内容和顺序皆都一样,不同的地方,则在于考试的时长,以及考题的数量了省试每天一场,共考三场,皆是巳时开始,申时结束。

  第一场试律赋和律诗,各一首。

  这次备考,自认已在上回押中题时耗光了运气的陆辞,直接采用了题海战术,不求精准,但求大致能涵盖住范围。

  这回知贡举的主司,也不是什么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之人,所命之题,也中规中矩。

  赋的题目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出自周礼司空,为郑康成所注;诗的命题则为蒲车诗,出自史记卷二十八的封禅书。

  看到这俩题后,原本还有那么点担心主司剑走偏锋、取些闻所未闻的怪句为题的陆辞,也就彻底安下心了。

  在别的举子一边忍受寒气,一边苦思冥想时,陆辞动作却不疾不徐,先把墨研好。

  等墨汁好了,他的手指也暖了起来。

  再沉吟片刻,便稳稳当当地开始下笔。

  草纸虽顺连于卷前,但卷首需预留半张,容封弥官进行封弥。

  陆辞自然不会犯这么基本的错误,等留了白,写下个奉字了,才落下赋题省试司空掌舆地之图赋。

  得亏在这些时日里,不曾有过半日松懈,一直广取命题而做,现虽未运气好到再次押中命题,但也颇感熟悉。

  他只看了一眼,就有了大致腹稿,研墨的那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就将其晚膳了。

  思定而落笔。

  陆辞将此赋限定的官韵平土之职图掌舆地在心中反复念诵,写时小心慎重,确保不落一韵,不错一字“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奉水土辨九区而底平者也尊临下土”

  对这位代表举人在群见时做过致辞的年轻解元,巡铺官也难免多些关注。

  见其他人还在瑟瑟发抖时,这位却准备充分地将自己裹成半颗粽子,就觉得颇为有趣了。

  现看他从落笔到完成,竟是一气呵成,期间不见片刻迟滞,也不见犹疑涂抹,不免心里啧啧称奇。

  这究竟是莽撞大胆,还是胸有成竹

  若换作旁人,他定然认为是前者。

  但放在这位小有名气的陆解元身上,可就不一定了。

  巡铺官好奇不已,但作为巡视之人,也不好在一学子身边多做停留,只有将这疑问默默憋在心里了。

  陆辞也暗暗为自己的表现吓了一跳。

  也许是经历过发解试的缘故,有了经验做底子,加上他心态一贯平稳,真正进了考场,面对这一贯苦手的律赋,居然半点不觉堵塞艰难。

  大概是这几年里闷头做题太多,都做出本能反应来了,身体记忆加上惯性思维,加上并不生僻陌生的题目,他只略为一项,就像做平日习题一般自如,硬是写出几分顺畅自如的感觉来

  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会不会写得太简单了

  省试交这么一份试卷上去,能成么

  陆辞头回因做题太快太顺利,而莫名地生出几分茫然。

  不过在瞟了瞟时漏后,他就不再纠结细想,专心审读过了几次,不见有犯点抹细碎之错,就先将试卷移开。

  他狠狠灌了几口还残存了点温度的蜜水,重新活动了下发僵的手指,才继续盯着诗的命题瞧。

  等省题诗写完后,若还有时间,再考虑重新看看自己这首赋吧。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