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这群赴殿试的举子中, 陆辞之名,已堪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了。

  未及弱冠,就已夺得两元不说,居然尤得官家青眼,不惜亲自下圣旨来阻挠那场玩笑般的赌局

  尽管在若有若无地偷瞄陆辞时, 众人心思各异, 但将他视作前所未有的劲敌的心情, 则是完全一致的。

  蔡齐和庞籍远远地看到陆辞时, 倒是主动走了过来, 跟他客气地打了个招呼。

  但也没聊几句,就寻了别的由头走开了。

  说实话, 陆辞再让人喜欢,在经历过上回的阴影后,他们可再不想再跟陆辞的坐席分到一块去了。

  朱说和柳七蹙了蹙眉,对视一眼,就默契地昂首挺胸, 板着脸立在陆辞身两侧,形护卫之状, 一下就隔绝了大半视线。

  滕宗谅“”

  被二人分别占去好位置的他,只有默默地挪到朱说那一侧, 权作助威了。

  他总不能形象全无地蹲在陆辞身前, 或是背后去吧。

  位处核心的陆辞, 却是对此安之若素。

  他丝毫未将别人的目光放在心上, 对自己身周弥漫的淡淡硝烟气, 也宛若无觉。

  他只专心地盯着那一尾尾鳞甲金光灿烂的锦鲤,看它们傻乎乎地冲他所在的方向游来,将张得圆溜溜的嘴奋力探出水面,争先恐后地乞食的模样

  不禁弯弯唇角。

  只是这淡淡的笑意,并未透到眼底去。

  如此殷勤渴盼的状态,与他们这些候在殿外,既惴惴不安、又暗怀期待的举子们,何其相似

  尽管陆辞从始至终,都不曾忘记过,自己投身科举的初衷,是为偏安一隅,成一方父母官,平平淡淡中保一生太平。

  可目睹此幕后,陆辞不由心念一动,内心深处,冒出了一丝异样的感触来。

  若有机会,他倒是更想成为那位端坐在龙门后头,看对名利贪恋的鲤鱼们前赴后继、疯狂去跳的实际操控之人呢。

  陆辞未有机会细想,御药院官人就已开始扬声传唤了。

  诸举子赶紧起身,陆辞自也不会落后。

  他拍拍如临大敌的几位友人的肩膀,一同行去。

  当终于到齐的举子们,被一一引领入内时,就见崇政殿廊上整整齐齐地设了幔帐,隔开一个个座席。

  座上文房四宝、桌椅一应俱全,还清晰地标注了每人的姓名。

  就这考试场地,可比解、省试两场时,要来得宽敞华丽多了。

  能省了自备桌椅的麻烦,陆辞还是挺高兴的。

  而柳七此时的心情,则比陆辞的还好。

  不知为何,惯来会将同保之人分散开的座次安排,这回竟将他的坐席放在了陆辞的身边。

  能与相熟的友人挨着,已是大幸,更何况还是他最喜爱的小饕餮了。

  单只这点,就叫他一颗悬着的心定了大半,想大笑三声。

  尤其还有朱说充满艳羡和不甘的火热目光一路追随,直让柳七愈感得意,走着走着都带出了几分潇洒飘逸来,分外引人注目。

  陆辞揉了揉眉心,不着痕迹地错开了眼神。

  真想装作不认识这人。

  众人受引领入席时,几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走的,生怕碰撞到什么,或是有半分失仪,犯了什么忌讳。

  偌大殿所,竟是鸦雀无声。

  他们会如此慎之又慎,显然不仅是因此试为最后一场、很是重要的缘故,更主要的原因,还出在官家身上。

  谁还不知道,殿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当今陛下

  不管官家是否已经亲至,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断断出不得半点差多的。

  赵恒之前虽只是匆匆露了个面,就很快经殿廊入了水阁中,但发现他的人,还是有那么一些的。

  但意外看到官家出现的那些人,都不约而同地保持了缄默。

  一想到官家此时此刻也许就坐在殿后水阁中,居高临下地打量诸位士人,就足够让知晓此事的人心潮澎湃了。

  他们恨不得立马开考,自己笔走游龙,大展才干最好引来官家另眼相看,而不单单只盯着陆辞一人。

  在众人隐约的期盼之中,由御药院事前雕印好的试卷,也被一一发放下来。

  等所有人都拿到卷纸后,考官赵茴便清清嗓子,不疾不徐地宣布了开始。

  几乎是时漏被放下的那一瞬,所有试贡举人就齐刷刷地翻开了卷子的第一页,毫不犹豫地看向了此试的命题。

  映入眼帘的,便是天德清明诗,清明象天赋和盛德大业论。

  这是有多爱清明一词啊

  陆辞嘴角微抽。

  倒不是它们难度太大,叫他有无从下笔之感。

  而单纯是这三命题的画风,看着很像是皇帝本人的手笔。

  陆辞轻轻叹了一声,借着研墨的这一小会儿,不但活动开了微微僵硬的手指,也顺利构好了腹稿了。

  他慢条斯理地提笔蘸墨,端端正正地落下标题后,就再无片刻犹疑。

  从今至古,他那些大大小小的应试经验,可不是白得的。

  在殿中所有举子之中,陆辞学识不是最好的,但心态却绝对是最稳的那个。

  他已意外得了两元的保底,有省元的升甲优待撑着,加上年龄这一优势在,只要别犯大错,就不可能阴沟翻船。

  只搏个中上名次,还是大有希望的。

  在其他人还有些患得患失时,陆辞已将心态调好,完全不受殿试意义带来的庞大压力影响,且立马就进入了应试的专注状态。

  至于命题,他倒半点不虚。

  毕竟类似的题目,他已在练习时就接触过无数道了。

  从落笔到收笔,他始终头脑清晰,文感通畅,屏气凝神下,洋洋洒洒地一挥而就。

  在四周人大多还在整理灵感时,他已干净利落地收了笔。

  竹制的笔杆捧在细瓷笔撑上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碰击声,紧接着就是“唰”地一下,是他将墨痕正湿的纸抽开,搁在专门空出的大片桌面上,等待晾干了。

  在等晾干的短暂时间里,他便专心审阅,检查不考犯等。

  这一系列举动,他已完成过曾千上万回,自如演练过般无比利落,宛若行云流水的优美。

  若纯粹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欣赏的话,甚至称得上赏心悦目。

  然而对于是他竞争对手的这些试贡举人,可就半分称不上美妙了。

  不论是那细微的“叮”的一声,还是“唰”的那一下,都如敲在了其他举子的心上一般,惹得他们头皮发麻,小声地齐抽了口凉气。

  原还踌躇满志的心态,也跟着一点点地往下沉。

  “”

  那是

  在后知后觉地察觉到刚刚那是什么动静后,柳七顿时一脸茫然。

  他只盯了命题这么一小会儿,觉得能酝酿出灵感来,已经算不错了。

  但他还没正式动笔呢,怎么小饕餮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已经写完了

  就在柳七怀疑自己正在梦游,暗自纠结的这一小会儿,陆辞已检查完了诗作,轻松愉快地开始打赋的腹稿了。

  不单是坐在陆辞身边的这几人恍恍惚惚,连皇帝赵恒都忍不住自言自语“我这回出的题目,是否太容易了一些”

  他正坐在位于崇政殿后水阁的考官幕次里,从上往下地俯瞰着举子们。

  哪怕明知要做得不偏不倚,彰显公平,赵恒的目光,也还是忍不住一直往陆辞身上飘。

  陆辞这一派轻松从容、毫不胆摄的应对,就全落入了赵恒的眼中。

  他自问的声音太轻,忙于手头事务的其他考官都未听见,只被离得最近的内臣给听清了。

  那内臣笑道“官家可还记得,十几年前的晏学士,于科场上也是这般胸有成竹”

  赵恒嘴上不置可否,却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当日情景。

  的确很是相似。

  “他此番表现,若非无的放矢,论起资质,恐还在晏殊之上了。”赵恒半是玩笑,半是欣慰道“毕竟当年的晏殊,可未曾有过两元及第的风光。”

  内臣这时只安静地赔了赔笑,而不敢接这话茬了。

  他可极清楚,官家对不隐的晏殊有多宠信倚重的,屡屡破提拔不说,常年放在身边,大事小事也常与其商议。

  官家可随意揶揄晏殊,他却不能这般逾越放肆,揣摩帝意。

  赵恒也只在上头坐了一会儿,看着乌压压的一片人埋头奋笔疾书,很快就感到枯燥乏味,丧失了兴趣。

  又因惦记着修仙的事,他果断起驾,直接就在宫人的簇拥下先行离开了。

  殿试只考诗赋论三题,考试时长也跟着大为缩短。

  省试时需考上整整三日,到殿试时,则在当日午时就得纳卷而出了。

  因清楚殿试的卷子都会经人誊录再进行批阅这点,陆辞在字迹上没再用心思,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工整,不至于让誊录官认错的程度,也就足够了。

  在诗赋方面,陆辞最为清楚,自己哪怕再重生穿越个几回,在不抄袭前人作品的情况下,是绝无可能比得过柳永和范仲淹等人的。

  但将读过的古人诗作据为己有,厚颜无耻地套用进去的小偷行径,哪怕无人知晓,他也绝对做不出来。

  况且诗赋做得多优美精彩还在其次,阅卷评分时,考官最看重的,定然还是看能否应题,符合官韵等方面。

  要只看诗才良莠的话,柳七等人恐怕早早登科,高中榜首了。

  事实却恰恰相反。

  诗作得以流传下去,在后世脍炙人口,赫赫有名的那些诗词作者,仕途上得意的并不多。

  得中状元的,更是寥寥无几。

  连他们都能出岔子,陆辞更不认为自己能顺顺利利的了。

  在不相信自己实力,外加完全不清楚考官喜好的情况下,他是绝无可能将希望押在诗和赋上的。

  对这两者,他目标十分明确只求无过,不求有功。

  倒是一早就看准了发挥最稳,自己感到最拿手的论。

  尽管篇幅上难免显得有所不匀,甚至头重脚轻,但在必须做出取舍和表现时,将短处规避,而将长处充分发挥的做法,应该还是保险的。

  万幸的是,尽管此时贡举取士,最看重的是诗赋两者,论只受兼取。但在切实做了官后,诗赋就只成了与同僚间交际,或是起到偶尔陶冶情操的作用了。

  倒是策论两者,一直都最为实用。

  真正到殿试这天,他也毫不犹豫地把剩下的大半时间,全放上去了。

  在午时到来前的一小会儿,陆辞也精准地掐着点,顺利地完成了他这篇长达九千多字的论。

  在撂笔的那一刻,他终于有了种一切都已结束的释然感,满足地舒出一口气来。

  陆辞已彻底放弃了自己如若落榜,就再考几次再考虑别的出路的安排了。

  这样无比漫长,叫人精疲力尽的备考和应考程序,走一次已足够了。

  真不知那些个硬生生地考到头发花白也未中,考特赐名的恩科来混个出身的举子,是哪儿来的这么大毅力的。

  在他看来,要是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这一回,自己都能跟登科擦肩而过的话,也不能再指望下回还有更好的发挥了。

  纳卷出殿后,陆辞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心情各异的几位友人拉到樊楼去,要了一间包厢,再痛痛快快地点了一桌全鱼宴,还一口气叫了三个女乐,奏上一首喜气洋洋的“浪淘沙”,借此排解掉近些年里积累下的压力。

  在一片欢喜乐声中,朱说几人一边艰难忍笑,一边大快朵颐,柳七却只露出一脸如释重负的果然如此。

  之前小饕餮盯着那池子活鱼不放时,肯定就已经在想着这些了吧。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