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1章 第一百零一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却说,自荣王府大火将馆阁大半藏书焚灭后, 尽管雕版尚在, 可只凭国子监一一进行重新刊印的话,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去了。

  陆辞不由想起了自己早些时候, 卖给书坊的活字印刷法。

  正是最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加上,他看到馆阁和国子监人手短缺, 对选人进行遴选也不过杯水车薪, 索性忙活起了上递奏疏,给朝廷出外包的主意的事。

  真说起来, 他这想法,并不算标新立异, 也不怕触犯忌讳不论是大宋的雇佣兵制也好,还是修造建筑也罢, 除去在劳役之列的那些外,官府都会在百姓中雇佣匠人, 按劳支付薪酬的。

  与其新增一大批注定在馆阁藏书补齐后、就成为冗官的低级馆阁职官, 倒不如一早就把这所需才识不多、而更需求技术的活计留给更有余力的民间书坊去做。

  尽管直到陆辞升职离院,也还没得到上头批准, 仿佛就此不了了之,但他在离京前往汾州任职的前天, 明明还没到分红的日子,却收到了书坊老板的一张额数颇大的交子。

  便不难猜出, 这事多半是成了。

  此时听得卖山药的父子俩欲买他所编写的策论细解时, 陆辞先是感到几分哭笑不得, 后又是蹙眉疑惑。

  集贤堂书坊虽在一些上等州府也设有分店,但户不过万的汾州,却是不在其中之列的。

  转念之间,陆辞心里就有了猜测,索性遥遥跟在有说有笑的两父子后头。

  没走多远,便见他们拐了个弯,直接进了一家店面虽小,却摆满了各种书籍,且每一道窄小缝隙里,都挤着士人打扮的顾客的棚北楚家书铺。

  还有更多的买家,譬如根本不指望能挤进人堆里的这对父子二人,就只有在外头大声喊,希望能让书铺伙计听见,帮上一把了“我要一套陆三元的策论细解策论细解”

  就有人瞧不上他的农人打扮,嘲道“除了陆三元,还有谁编撰了策论细解你何必多此一举呢。”

  对这人的嘲讽,摊主并不予理会,而他嗓门又大,没喊几声,里头伙计就也高声回应了“策论详解已经卖完了明日会加印一批,赶早些来”

  包括摊主在内、都是冲着策论详解来的一干人顿时满脸失望,唉声叹气地走了。

  跟着陆辞的一名健仆,就忍不住嘀咕道“这家书坊小归小,生意倒是兴隆得很。”

  要拿汴京赫赫有名的集贤堂跟这小破书铺比的话,显然不论是拿哪方面比,都是一个天一个地。

  即便如此,也不曾见过士人们这般不顾矜持,人挤人都要抢进去买书的架势。

  陆辞观察片刻,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后,也就失了兴趣了。

  他一边领着下仆们回客邸去,一边笑道“若是集贤堂肯以这家店的价出售书籍的话,那抢购场面,定比你们方才所见的架势,还要热烈许多。”

  比起愤怒,清楚真相后的陆辞,倒不似当初的柳七一样对此咬牙切齿,更多还是感到啼笑皆非。

  没想到在这千年前的大宋,自己竟成了盗版印书的受害者。

  好在翻版素有例禁,哪怕只是平头百姓,只要收到侵害时向国子监备牒,就可让地方官府进行追人毁版等约束了。

  况且他所编撰的策论详解不过是其中之一,就这家靠用劣纸劣墨盗印书籍、廉价出售的书坊所害的,可还有成千上百个版权人。

  只这么一来,活还是得落到他自己头上。

  一想到上任后要查办处置的事情又多了一件,陆辞就忍不住发愁地又买了几张石头饼。

  然而,在陆辞一行人快到客邸时,背后忽传来一阵马蹄声疾,以及被惊扰的街边摊贩和路上行人的呼声,他不及细想,下意识地往一边的小巷里避了一避。

  有过刚才之事的经验,陆辞雇来的几名健仆也不是吃素的,再不会傻愣愣地站着了,而是一个反应迅猛地将陆辞往边上一扑,才躲开直直撞上来的快马。

  见陆辞躲开后,纵马行凶那几人不甘地啐了一声,到底顾忌他身边的那几个目露凶光、人高马大的健仆,先行撤退了。

  陆辞稳住身形后,环视一周,却见四周一片狼藉。

  不少小摊被马蹄践踏,或是被马身冲撞,还有一些行人虽也躲开了冲势,但到底受了小伤。

  陆辞脸色一沉,询问一正小声抱怨、收拾着摊上乱局的摊主“方才那行人,可是与拦路虎相识”

  那摊主点头,愤愤不平道“正是那群恶徒唉”

  这显然是冲着害他们大哥受到关押的陆辞来的了。

  陆辞神色平静地回了客邸,当下改了明日就上任去的主意,而是笔墨挥洒下,亲自写就一纸起诉书,直接将拦路虎一行恶徒以“走车马伤杀人”等一干罪名告上了官衙。

  只是,在起诉人的落款上,他故意用的是一健仆的花押,而未用自己的名姓。

  他倒要以一老百姓的角度切身感受一下,能让这拦路虎如此嚣张的汾州鞫谳司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又有多少尸位素餐的官吏需要肃清了。

  而翌日一早,来到官衙的司理参军崇文俊,就看到了被值夜官吏放在他案上的,一纸写得密密麻麻的起诉书。

  他一时间来了精神,见被起诉方是滑不留手的惯犯王状后,就失了兴趣。

  但秉着推勘官需履行的职责,他还是将这份难得一见的长起诉书,给一字一句地仔细看完了。

  看完之后,他不由笑了笑。

  这般字迹漂亮,有理有据,措辞精准,条理通畅,引用宋刑统里条例时信手拈来的诉状,可不是一般人写得出的。

  他翻到末尾,看了花押后,心忖这位叫林大勇的汴京客商,名字虽像个大老粗,但恐怕是个弃文从商、颇有见识的。

  要么,就是不吝钱财,特意寻了个有明法科的场屋名声的士人所写的状书。

  比起控告王状吃过往客商白食、不然就犯定性不知为故意还是过失的伤害罪的小打小闹,这林大勇直接控告的,是王状过往以及其同在众目睽睽下,所犯的走车马伤杀人罪。

  只要受害人多,证据越好搜集,事件越好定性,那哪怕是一直狡猾擦边的王状,也难逃重责。

  这么一来,倒真有希望让王状受些重罚。

  将诉状又看了一遍后,崇文俊便将诉状收入怀中,直接出门去,履行他身为推司的职责去了。

  按宋朝律法,推司的唯一责任,只是要将王状的犯罪事实审讯清楚。且所问罪行,必须限制在起诉书所列举的控罪范围内,而不能自行问罪。

  有这么一张状书引领,他简直如虎添翼。

  不过一日功夫,崇文俊就搜集齐了关于昨夜王状在店中意图伤人未果、反遭制服,其同伙又纵马报复林大勇一行人、践踏沿途摊档、伤行人众多的罪证。

  再到狱中,提被控诉的王状等人出来,挨个审清案情后,连同有证人证言、物证与大夫的伤情检验报告一起,转交给了担任检法官的司法参军。

  司法参军的职责所在,是要根据卷宗记录将一切适用的法律条文检索出来,进行援法定罪。

  崇文俊浑然不知,自己外出,勤勤恳恳地问询证人证物的一举一动,都落入了汾州知州的眼里。

  对之后的进展如何,崇文俊还是十分好奇的,无奈那不在他权力范畴之内,只有跟其他人一样只静待结果了。

  然而没过两天,检法官齐京就板着脸,主动找上了门。

  他来的意图,自是认为发现疑点,要对崇文俊所交的证据进行驳正。

  “关于你在卷宗中所提及的,受损财物的价值评估上,未免估价过高了。”齐京道“你所提及的大部分财物,不过受到损坏,导致价值减损,被控诉方于赔偿时,也只当赔偿差价,而非以灭失的标准进行全部赔偿。”

  崇文俊也习惯了总跟齐京扯皮,毕竟若案件真有疑点,而被对方指出的话,对方固然能得赏赐,自己也能免去犯误的惩罚。

  但在问清楚齐京所指的损坏而非灭失的财物部分后,他面上神色就微妙许多,看向齐京时,也多了几分怀疑了。

  他以前也听说过,齐京与那拦路虎间虽无亲缘关系,但好似收受过对方贿赂的传闻,只不知真假。

  这么看来,倒极有可能是真的了。

  即便如此,他还是耐心解释道“依我看来,这的确属于灭失,而非损害。譬如你提出驳问的这些货物里的鸡蛋,被马蹄踩塌过的部分,哪儿还能进行贩卖或食用绫罗亦然,已遭撕裂或玷污,又如何不算灭失”崇文俊摇了摇头“而且重点,恐怕还在于他们纵马伤人。”

  “问得刚好,关于这点,我亦存疑。”齐京绷着脸道“你所收集的证据里,只有两名行人受到轻伤,其余者皆为摊贩,不至众”

  崇文俊虽知齐京有意偏袒王状、一心量刑从轻,但对其那滔滔不绝的说辞,还是有些相信的。

  毕竟大宋立法频繁,条文浩如烟海,要想准确地援法定罪,真是谈何容易。

  不然为何,可当推勘的有左右推官、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录事参军和司理参军,但属谳司的,却只有司法参军一人

  甚至可以说,整个汾州,能对诸多法条遍观而详览的官员,一直都只有齐京而已。

  若齐京真找得出相关条例,证明王状等人的罪行可从轻判,他也不可能一意孤行,要严酷执法。

  他若被扣上用法严酷的罪名,那可不是好玩的。

  在崇文俊的步步退缩下,齐京顺利达成了驳问的目的,让这桩案子进入了拟判的程序。

  负责拟判的推官对齐京颇为了解,在读过推勘官的审讯事实,再对照齐京所检出的法律条文后,总觉得有不妥之处。

  正因如此,他虽起草了判决书,却在签名时,久久地犹豫了起来。

  一旦签了字,就代表他同意了这份判决,事后一旦被查明不妥之处,他就会是同职犯公坐的一员了

  最让他不安的是,是目前空置,还等着那位从汴京而来、因未及冠便三元及第而名声赫赫的大才子陆辞,将任知汾州的事。

  最后定判的人,定然是知州陆辞。

  在其上任之前,哪怕签署了这份判决草稿,在对方同意之前,也是不生效,且随时可以驳回的。

  谁知道陆知州那般年轻盛名的,会不会嫉恶如仇,要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

  历来对齐京的诸多偏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思来想去下,还是决定为保险起见,在判决书上附上自己的 “议状”。

  两日后他才知道,自己这一未雨绸缪之举,到底有多明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