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89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场惊变, 叫原本沉浸在傩俗的热烈气氛中的光州百姓们愣得不轻, 直到听完陆辞解释后, 他们才渐渐回过神来。

  一得知地上这形容凄惨, 满脸是血的贫家汉子,竟是个人人喊打的拐子,还险些得逞了后, 瞬间在人潮中激起义愤阵阵。

  佳节胜会,拐子却趁着阖家欢乐、观看傩俗时下这毒手,导致一家离散,真是缺了几辈子的德

  特别是家中有与这哭得可怜的童子年岁相近的子女的,更是心有余悸。谁还不怕类似的事儿发生在自个儿头上

  顿时也顾不得过节了,纷纷摘下面具,将这可恶至极的拐子团团围了起来不说,还不乏人集结成队, 去附近寻形迹可疑的拐子同伙。

  这一下,即使狄青不用膝头紧紧顶住那人要害处,对方也插翅难飞了。

  狄青利索起身,老老实实地走到陆辞身边。

  一双眼睛, 却一直盯着那刚刚还抱着公祖的腿哭泣不已, 这会儿就已被好心的公祖给抱在怀里, 总算止了啼哭,仍可怜巴巴地打着哭嗝儿的小崽子“公祖。”

  陆辞笑盈盈地看着他, 打趣道“秀儿方才好生威武, 在下佩服。”

  秀儿

  秀儿是谁

  狄青满眼茫然, 左右顾盼不得解后,正要追问,陆辞又温声道“若非你身手矫健,当机立断,今夜多半是难擒住人的,届时对痛失爱子的此童家人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你所作所为,可为大功一件。只是这小童尚未到晓事的年纪,不然也不至于轻易叫人拐走。他恐怕瞧你一身精气神厉害,才不敢亲近你,你莫要多想。”

  狄青“”

  他愣神许久,才后知后觉公祖虽将自己方才不自觉地打量尽收眼底,却误解成了他是对童子只亲近公祖而不亲近他的羡慕。

  对这份误解和贴心解释,狄青难得地体会到了何为无语凝噎。

  他要一乳臭未干,就已深谙厚颜无齿之道的小奶崽子的亲近作甚

  不好分辨,他沉默半晌,唯有垂下脑袋来,闷闷道“我晓得的。”

  陆辞顺手在这又化为温驯小狸奴的狄青脑袋上安抚地揉了揉,方笑着向义愤填膺、忙于谴责蜷在地上恐惧不敢语的拐子的百姓询问,看是否有认出这童子,好帮着寻其家人的。

  毕竟小童子佩金戴玉,一身精神的锦袍,又生得粉雕玉琢的可爱。能养得起这样的小郎君的,家中不说大富大贵,也起码颇为殷实。

  城里这样的人家应不算多,认识的人却该不少才是。

  果不其然,不等陆辞问完一圈,就有人认出来了。

  只是他的语气并不十分笃定,凑近了又看几眼,才道“这乳儿生得好似公祖家的”

  四周一片哗然。

  有附和说“当真像得很”的,也有怀疑说“公祖家何来这么丁点儿大的乳儿的”,还有人嘲弄他道“你何时够登门拜访公祖,还连他家幼儿都见过了”

  最早说出这话的人颇不服气,尤其在多看几眼后,他心里越发肯定了“约莫在去年十月上旬,公祖于官衙中得一郎君,因在光州得子,命名为光,而我家有亲戚在县衙当值,我恰巧那日有事寻他,撞见一眼,怎就不准了”

  他说出不少具体细节来,信的人一下多了不少,但仍有人质疑道“时隔一年多,你见着不过一面容皱巴巴的乳儿,现长开许多,你只凭一眼却还能记得莫不是故意这般讲,好向公祖家讨赏吧”

  那人没好气道“这又不是什么好事,若无几分把握,我哪儿敢说出口来到时候赏讨不得,还因给公祖寻晦气挨顿罚,难道这罪你能替我受”

  几人笑骂着争执时,陆辞挑了挑眉,看了眼面容沉静的狄青,又看了眼舒服躺在他怀里、又将肉呼呼的小下巴搁在他肩上,似是因哭累了而睡得正香的小童子,最后将目光微妙地落在了也听到众人议论、此时已是一脸懵逼掺杂着绝望的拐子身上。

  拐孩子拐到当地县令家头上,这贼子不仅有眼光,运气也不是普通的好。

  因是大年三十,县衙也值休沐,当班的不过寥寥数人,但听闻有拐子胆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偷童子,还被人捉个正着后,顿时精神一振,尽数赶了过来。

  他们到时,从发觉幼子丢失后就心神大乱、四散去寻找的童子家人,也刚巧到了。

  两边一会和,当场证实了之前那人的话语这童子不是别人家的,正是当地县令去年新得的幼子,虚龄二岁,名光。

  这出千载难逢的瞎眼耗子偷猫崽的好戏,对当地百姓而言,显然比一年总会有一回的傩仪要有意思多了。哪怕是离得颇远的,也纷纷抛下傩仪上的热闹不顾,挤过来。

  等赶到之后,更是额外忙碌既要谴责这活该千刀万剐的可恶拐子,也要瞧瞧被吓破胆的拐子是要如何颜面全无地苦苦哀求,再是期待公祖将怎么严惩对方,以快慰人心。

  陆辞见人多起来,也知傩俗是瞧不成了,便在将怀中酣睡的童子交给因失而复得而欣喜若狂的孩子娘亲后,就要领着狄青功成身退。

  然而当地县令,在简单交代了衙役将人先领回狱中官衙,留候取证和审问后,就赶忙向他走来了。

  “幸有恩公慧眼如炬,辨得贼子可疑,及时出手,方于危难中救得犬子。”

  显然,他已从周边人的七嘴八舌中得知此事经过,登时吓得一身冷汗,后怕不已。

  在心惊肉跳的惧怕稍微平复后,就是满满的对眼前之人的感激了。

  若幼子当真被人带走,就拐子的轻车熟路,怕是眨眼功夫就能带出千重山远,他虽为此地县令,却也多半追不回来。

  可想而知的是,届时重惩粗心大意的婢女,也已无济于事。不止他将万分痛心,更令人忧心的是,夫人聂氏和娘亲本就身体柔弱,怕是难抑失子的哀痛和之后寻子的漫长煎熬。

  后果不卡设想。

  正因如此,他不顾自己身为当地父母官的颜面,硬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向陆辞结结实实地行了大礼,再握住陆辞双手,恳切道“还请恩公赏面,来我家中一趟,也好真正容我谢上一回。”

  陆辞好笑地退开一步,将默默站在他身后,充当护卫一般的狄青往前拉了一把,笑道“当不得光山令的谢。实不相瞒,头个识破那拐子花招,更是亲手将他擒获的并非在下,而是舍弟狄青。”

  狄青毫无防备,就被陆辞灵巧地拽了出来,一下手被握个正着,茫然无措地承受起光山令的诚挚感激来,更是稀里糊涂地就应下了去光山令家中一坐的邀请。

  等他回过神来,登时慌了“公祖,这该”

  公祖紧赶慢赶,连与娘亲团聚的机会都放弃了,就是为了早日回京。他怎就昏了头似的,被人说得应了下来,平白耽误了公祖的事

  陆辞慈爱地微笑道“无事。我们虽在赶路,也不至于急这一晚。”

  在他看来,能让狄青切身体会一下,心怀善念,见义勇为会得到什么,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行事观念。

  毕竟类似这样的亲手打拐、再接受亲属谢意的机会,不可多得。

  再看狄青即使得他宽慰,也还是满面懊恼的模样,陆辞最后那点想让他随时注意保持冷静、日后莫随意应承人的话,也给咽回去了。

  显然,狄秀儿对自己已足够严苛,没必要再给他施加过多压力。

  陆辞与狄青来到光山令家中时,自是得到了已得知此事的县令家人的最高礼待。

  不过因险些丢失的是孙辈,这户人家又是再正统不过的书香门第,哪怕再感激,也不会出现祖辈也轮番来向狄青这一小辈亲自道谢的情景,这才叫一直暗自紧绷神经的狄青松了口大气。

  而光山令也不知为何,明知狄青才是三郎的救命恩人,下意识地却最对这笑容温和、年岁稍长一些、约是刚刚及冠的漂亮郎君更为亲近,很快将自身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复性司马,名池,字天章,景德二年进士。

  还是去年三月才调度至郑州任防御判官,只因当时光山知县缺位,才改任的光山知县。十月十日诞下家中第三子时,他还欢喜地将此子命以县名为光,不曾想一年过去,差点就叫拐子得逞了。

  陆辞略一沉吟,居然还真有些印象,忽道“若我未曾记错的话,去年官家广征毛竹时,公祖治下的光州县,好似是头个完成指示的吧”

  司马池当场愣住了。

  陆辞宛若无心的话语,透露出的信息量之大,却是让他不敢细想的多。

  天禧三年时,官家的确因要在光州大兴土木,修建庙宇,道要供奉天书,而向各县征集毛竹,且要求三日内就要上缴。

  这一要求可谓无稽,也让各县叫苦不迭。

  毕竟众所皆知的是,光州境内根本不产毛竹,哪儿能在三日内凑够份量,交得上去

  得亏他从所读书中得知附近的黄州产毛竹,于是他一边恳请宽限时日,一边派遣赶赴黄州,才好不容易得以完成任务,也因他是诸多县城中最快达成任务的,在朝中好似还受了些褒奖。

  然而不久之后,朝中局势变动,随着太子监国,修建宫观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征上来的毛竹,也都被工部回收。

  他到底有些关心自己一番辛苦的最终去向,多有打听,后来得知,那批毛竹是被当时颇受太子信重的陆辞陆左谕德收去,后来成了修复京中活水渠道的

  慢着。

  陆左谕德

  这一念头在电光石火间闪过后,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司马池缓缓地抬起头来,难掩震惊地看向陆辞,艰难地试问道“冒昧一问,恩公可是姓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