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1章 第一百九十一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这段偶遇司马光的小插曲过去的第七天, 陆辞所搭乘的船只, 平稳顺利地抵达了汴京。

  虽还只是初七, 不乏还沉浸在浓厚的佳节气氛中的百姓, 但街路巷道上跑营生的小经济们已重归活跃, 铺席也因船港恢复热闹而跟着纷纷开张, 浑然不似陆辞一行人近日来沿途惯见的行人零星了。

  等公验被查看过,确定无误后,陆辞便留两名下仆在船上收拾行囊, 自己先将狄青带下了船。

  “我还有事, 需去吏部一趟,也不知需费多久, 就不带你一同前去了。”陆辞临时从街上,分别租了辆驴车和一匹马, 将驴车安排给了狄青“路上你也辛苦了,先回去歇息, 在家好好等着。”

  狄青抿了抿唇,虽只愿陪着公祖一道去, 哪怕只在署衙外头站着等也好,但更清楚公祖是体贴他, 不愿开口婉拒,便顺从地点了点头。

  陆辞放心地笑了笑,在狄青肩上轻轻拍了一把, 便骑上这匹租赁来的、不甚老实的老马, 略微晃悠地往吏部的方向去了。

  他虽为京官, 离京之前,职事也得以完好无碍地保留,可说到底他申请告假的理由是回乡侍母之疾,原本定下的归期,更是远在二月之后。

  然而拢共过去不到两个月,他就已然回返。

  于情于理,都当知会吏部一声,作为报备。届时是即刻让他重归职务,还是在家等吏部繁缛的逐层审批,都挑不出他的错处来。

  等陆辞来到吏部,看着官员们一派散漫惰怠的模样,就知多半是后者了。

  其中虽不乏一眼就认出他身份、很是意外于他的提前归来者,亦是漠不关心地不曾询问,只敷衍地将他准备好的文书收好,就让他回家去等着。

  至于是否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要受理,就不得而知了。

  对他们的办事效率,陆辞从未抱有期望,自然谈不上任何失望。

  即便他们一直积压在案,不闻不问,等到原先定下的归期到来时,他也可再来此进行报备,直接回去述职,耽误不了太久。

  况且他急着回京需办的事,原本就与他职权所在干系不大。

  只是瞧着他们故态重萌的懒散态度,显然,这段时间以来的朝堂上,多半是会纵容此等风气的官家最为活跃了。

  陆辞没料到的是,他这回不但低估了自己的份量,还难道地冤枉了一回吏部那堪称臭名昭著的拖沓风气从他踏入吏部的官署大门,到他归来的消息传入赵祯耳中,仅仅花费了半个时辰。

  赵祯甫一听闻这一彻底超出他意料的消息,脑中只剩一片空白。

  “小夫子怎么回来了”

  因太过惊讶,以至于在下瞬间脱口而出的,是他一直以来在心里给陆辞悄悄起的亲昵称呼,而不是一板一眼的陆制诰。

  因不甘继续做撒手掌柜的赵恒频频出现在早朝之中,今日亦不例外,赵祯思虑再三下,索性连旁听早朝都不去了,直接留在东宫之中。

  类似的事情,最近已发生了好多回。

  即便如此,他仍是不愿像寇相所固执建议的那般,摆出针锋相对的姿态,而是乖顺地回到东宫之中,翻看无关紧要的小卷宗,顺道做做搁置许久的课业。

  他情感上虽不愿承认,理智上却十分清楚,唯有做出诸如此类的与世无争的姿态,才可使爹爹稍加放心,减少步步逼人的后续举动。

  见他如此,最为激进的寇准,也只能长叹一声,恨其不争了。

  在寇准看来,执监国一职已有大半年的东宫,已对朝堂有了不小的威信和掌控力,未必不可暗争一把。

  并且,赵祯身为官家膝下仅存的皇嗣,可谓得天独厚,占有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

  若非赵祯性子太过谦和仁善,哪怕官家糊涂,也不至于被刘圣人一妇道人家挤兑至此才对。

  他要能强硬一些,不但能稳住太子一派的官员那摇摆不定的立场,至少也能叫陛下待他不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轻率啊

  然而,不论寇准如何劝说,赵祯仅对好脾气地对他不住安抚,甚至自认才干不足,致以歉意。

  这也使寇准一肚子火没处撒,只有自个儿继续憋着了。

  无人知晓的是 ,赵祯将软性子面向身边所有人,却将仅剩的那点棱角统统朝里,除了给远在密州的陆辞的急信中的只言片语透露些许外,其余都被他独自承受下来了。

  但赵祯在向小夫子抱怨时,还是做梦也没敢想,小夫子当真将为了他抛下手头一切事,千里迢迢赶回来。

  尤其这才大年初七呀

  小夫子在这时能赶至京中,岂不意味着,就连除夕春节,他都未与娘亲团聚,而是孤孤单单地赶着路吗

  赵祯自打娘胎出来,就被诸人教导着要体恤百姓,爱惜臣民,孝敬父母,听得最多的是劝导,不可避免地有了谨小慎微的一面。

  像这样,明明白白地感受到自己的任性被宠爱着,纵容着,倾听着,还是不折不扣的头一回。

  在极度的震惊过后,赵祯心里倏然充满了内疚、感动和欣喜。

  他的小夫子,真的待他太好太好了。

  “快去请陆制诰进宫。”

  听得下人问询了第二回后,他才回过神来,急切地吩咐下去了,仍感到一身的激动无处纾解。

  他竭力抑制住也跟出去的冲动,端坐在书案后头。

  殿室里静悄悄的,无人注意到赵祯悄悄地捏紧了手里的笔杆,使劲儿抿着不住上翘的唇角,装出严肃正经的模样,眼角眉梢却全是笑意。

  他身前还有一本厚厚典籍摊着,书页却再也没被翻动过了。

  说来也巧,陆辞尚未回到家中,就在路上遇上骑着快马,要上陆宅请人的东宫内侍。

  他记性绝佳,一眼就认出了这名之前还未受赵祯重用的内侍的身份,将人直接拦了下来。

  一番简单交谈后,他便爽快地随人入了禁宫,直奔东宫来了。

  当一直竖着耳朵听殿门处动静,分辨出自己很是熟悉的那道脚步声后,心不在焉地把玩着小木龟司南的赵祯就再也坐不住了。

  他蹭地一下起身,想也不想地直朝声源奔去“陆制诰”

  “两月不见,殿下又高健不少。”

  陆辞笑眯眯地说着,假装没看到小太子因欢喜过头、连丝履都来不及着、是光着脚小跑出来的失礼,只配合地让对方牵住自己的手,由其欢欢喜喜地拽着,往内殿走去“见殿下还这般有精神,我这提了一路的心,也终于能放下一半了。”

  听到这,赵祯脸上泛起一抹羞赧的微红,愧疚道“是我累了陆制诰,让陆制诰未能与家里团聚。”

  但不可思议的是,在看到那如一樽莹润无暇的玉雕,在柔和的烛光下更显轮廓温柔的俊美郎君时,那股萦绕不去的惴惴不安,莫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只要最厉害的小夫子回来了,眼前的困境,定要不久后迎刃而解。

  “殿下此言差矣。”陆辞温和道“除夕也罢,春节也好,一年总有一回。而相比之下,殿下肯开玉口,向我倾吐心事的机会,则称得上绝无仅有了,我岂有视而不见的道理”

  赵祯那外柔内刚,有苦不说的脾气,陆辞虽只教了他一段时间,也足够了解了。

  若不是真的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又哪儿会给远在密州的他写信

  赵祯眼眶微烫。

  他好像还是头回切实体会到,被人疼宠、重视、纵容着可放心任性的滋味,而不仅是当做太子殿下来尊敬,当储君来教导的疏离遥远。

  他用力地眨了眨眼,为作掩饰,还小声道“不过是一封满是怨言的小信,陆制诰其实不必如此”

  陆辞斩钉截铁道“既然攸关太子殿下,又何来小事一说”

  赵祯不吭声了。

  他悄悄地攥了攥拳,轻轻地咳了一声。

  他是真的好欢喜呀

  等进到殿内,赵祯屏退左右,独留陆辞一人。

  紧接着,就将近些天来朝堂上的局势,以尽可能客观的口吻,向小夫子认认真真地讲了一遍。

  刘皇后如愿得偿,将赵允初抱入宫中后,不论是日常用度,还是服饰品阶,皆明目张胆以皇子对待,宛若抚养亲子般尽心尽力。

  而赵恒向来同她恩爱,一个月里,总有七八日要去她宫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见到尚在襁褓的赵允初,言辞间,也对这爱笑的稚子颇为喜爱。

  大宋开朝以来,就曾有过弟继兄位的先例,既官家对这乳儿如此喜爱,抚养他的又是后宫势力如日中天的刘圣人不免有心思摇摆不定的人彻底歪了过去。

  对此,打小就不曾得过爹爹和圣人多少关爱的赵祯倒还算好,听过,记住,也就罢了。

  最让他烦心又无奈的,还是爹爹不再向之前一样、还会为面子而掩饰几分出尔反尔的行径,反倒越发频繁地出现在早朝之中。

  终止了他提起的多项提案不说,还欲重提起搁置许久的修建道观、供奉天书之事。

  丁谓居次辅不久,上头夹了个对他很是防备的李迪,下头夹了个对他虎视眈眈的寇准,即便看着风光,面临这份夹击,还是极不好过的。

  他急于办成桩亮眼政绩,好巩固自身地位,因此赵恒所抛出的这枚诱饵,就被他咬个正着。

  赵祯着实不愿再见好千疮百孔的财政,再在华而不实、却耗费颇巨的道观上做更多开销了,才不得不与赵恒拉锯起来。

  现已是僵持的第五日。

  他刚感觉难以撑住,索性连早朝都未去的节骨眼上,陆辞就回来了。

  在赵祯讲述的过程中,陆辞只聚精会神地听着,从不打断,最多的反应,就是不时点头,表示自己认真听着。

  偶会低头沉吟一阵,再以指沾水,在桌上潦草记录些什么。

  赵祯一气呵成,讲完以后,才感到口干舌燥,精神上却不觉疲惫。

  于是他一边亲自给自己和小夫子倒水喝,一边充满希冀地看向陆辞“陆制诰,你看如何”

  陆辞实话实说道“殿下做得很好。现在的话,依我看,问题应是不大。”

  丁谓为稳固次辅地位,要大力支持官家广修宫观这点,自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但丁谓要想促成此事,不但要经过李迪和寇准这关,还得拉拢住王钦若一派的人,不求配合、起码求不落井下石,那这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毕竟掌管国家财政的那位计相,可一直是旗帜鲜明的王,论起算账和哄皇帝的本事,也从来都是王钦若技高一筹。

  王钦若极精算计,定也瞧得出,随着官家有意重新掌权,寇准一派势力注定消颓,实力锐减,他根本不必多加插手,就能重得优势。

  如果画蛇添足地帮上丁谓一把,于他又有什么好处

  说白了,不管是任命宰辅也好,废除宰辅也罢,才是王钦若唯一的渴求,也是丁谓再聪明绝顶都操纵不来的赵恒行事,可是众所周知的讲究心血来潮,根本无法从常理推断。

  哪怕丁谓为求得王钦若一派支持,开出宰辅之位的承诺,王钦若也更可能是嗤之以鼻,绝非乐得相信。

  丁谓要有那么大的本事,怎么自己不先去当个首辅

  纵使成了,王钦若盯着相位已久,又如何会愿意屈居丁谓之下

  与滴水不漏,心机深沉的丁谓比起来,还不如选择光明磊落,弱点明显的寇准做对手呢。

  上位者皆有多疑的毛病,在双方相互猜忌的情况下,那丁谓就算是舌灿莲花,或是愿意把大笔利益拱手让人,想与王钦若再度达成临时同盟说服其一道对付寇准他们,也绝不是数日、甚至一月之功。

  因此,对丁王二派许会联合这点,陆辞并不着急思考对策。

  在他看来,真正一旦处理不好,就将留下无穷后患的燃眉之急,还是刘圣人。

  赵祯自然猜不出陆辞所想,闻言不由一愣,不可思议道“问题不大”

  他与寇相他们,可是为这不大的问题,而恼上好一阵子了

  陆辞并不直接回答他的疑惑,而是笑着举了个例子“大路通达,游人往来如织。一日忽现猛虎,眠于其上,太子当如何”

  赵祯不假思索道“于当地集结猎手,合而除之。”

  陆辞却说“若此虎除不得呢”

  “既是眠虎,总有清醒离去之时,”赵祯蹙了蹙眉“在这之前,唯有先做告示叫路人改道,绕开它行了。”

  “殿下心慈仁善,不忘告知他人。”陆辞笑着颔首“不失为一种办法。”

  赵祯好奇道“小夫子既这么问了,定早有答案,多半还不是这么简单。不知可否将其告予我知晓”

  “既是眠虎,”陆辞轻描淡写道“若有个胆大之人,甘于冒险,将它径直唤醒,比起枯等它不知何时醒来、再何时离去,不是快得多么”

  赵祯一愣,不假思索地答道“困境虽将得解,然那唤虎之义士,岂不注定凶多吉少”

  陆辞失笑,正色道“若真有这么一人,定将感念殿恤。”

  不论赵恒是真糊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总需要那么个胆大人,去捅破那层被人心照不宣地忽略的窗户纸的。

  比他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无异于自寻死路的唤虎行径要稍好些的是,碍于那道被历代大宋皇帝所遵循的不杀文臣的祖训,纵使对方定将震怒,但性命仍会无虞。

  略微可惜的是,这一路通达的仕途,许会在这次冒险过后,暂时告终了。

  陆辞这么想着,看着赵祯时,面上微笑却依然温柔。

  但要一昧因爱惜羽毛,而束手束脚,连可做的事都不敢做,那升这官又有何意义

  陆辞下定决心后,却未向赵祯透露分毫。

  以这学生的温和体贴,要让其察觉出自己意图,肯定是要出手阻挠的。

  陆辞在赵祯心生疑窦,有意追问前,就及时地转移了话题,将恩师收到太子托他转赠的那块圭璧时的反应、做了活灵活现的描述。

  果真就将赵祯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去,高兴得问东问西,而根本顾不上在意那让看似没头没脑的猛虎故事了。

  陆辞“”

  看着小太子这兴致勃勃的小表情,他都不知道,到底是要感动对方在自己前毫不设防的好呢,还是为学生太好忽悠而感到担忧无奈的好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