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44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滕宗谅心里的纠结, 王钦若自是不得而知。

  他慌慌张张地骑上马,还未至城门,就猛然想起了什么, 赶紧调转马身, 临时在集市摊贩处象征性地买了点据称是来自海外的香料。

  既是突查,那为免打草惊蛇,他显然不愿太早在秦州官吏前暴露身份,遂起了伪装商贩的主意。

  等他匆匆忙忙地带上一包袱香料, 一路拼命催马, 许久后终于缀上队列尾巴后, 才真正松了口气。

  倒不是担心跟丢, 而是入场过晚的话, 难免引起过多瞩目, 说不准就令人起疑心了。

  看到身后忽然多了这么一张生面孔,原本落在最后的那俩商贩对视一眼, 和善地冲他搭话“这位老丈, 都到这来了, 就不必慌慌张张了吧。”

  王钦若扫了他们悬在马腹两侧、很是鼓鼓囊囊的布袋一眼, 即刻明白, 自己只草草购置这少许装样子的货,显得很是格格不入。

  他长叹一声,埋怨道“怪只怪我贪睡, 起得晚了一些, 等知道时辰后, 几惊得魂飞魄散,备好的货都未来得及多取,只带了这么些许,能回本就不错了”

  “竟是如此,”两人闻言,即打消了心里的些许怀疑,投向他的目光,也转为饱含同情了“闻那气息,我猜老丈你放包袱里的货,多半是香料罢”

  王钦若微怔,对方已凭丰富经验沽出价格,摇头道“香气烈俗,连中品都称不上,应是下品,老丈啊,你这批货可没进好啊。”

  王钦若面色故作颓丧,重重叹道“哎真得白跑一趟,怕是还要倒贴些银钱出去了”

  评估他货价那人不免有些讪讪,安慰道“那应不至于吧。”

  “香料还好,再次都有人买账,倒不必过于担心了。”另一人不以为然道“过去不曾见过老丈,你怕是头一次来吧你怕是有所不知,因有陆秦州在,这秦州的榷场,可与别处不同。”

  来了。

  王钦若心中暗道句好,面上装出兴趣颇浓的模样“哦这话从何说起”

  “市他州榷场时,最能卖出高价的货物,无疑为瓷器茶叶。但因陆秦州去岁建了官窑,又专程去临近州县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匠人,今年年初开窑烧制的头一批瓷碗,皆因物美价廉,在那月榷场上就已被哄抢一空,更何况是越烧越好的现在了有秦州官窑的瓷在,辽夏商人又如何肯看我等的呢”

  见王钦若听得认真,此人更是说得津津有味“至于茶叶,就更不必提了,你总不可能不知晓滕通判领头,让流民开垦的那些茶田罢因”

  等王钦若反应过来,他已足足听够了此人的滔滔不绝。

  尤其在这近半柱香的功夫里,其对陆辞的吹捧,简直到了要誉之为无所不能的疯魔地步。

  这也是个脑子不好使的。

  王钦若暗骂分明是官与民争利,坏了行商主要兜售的货物,怎还一副嬉皮笑脸的轻松模样,不见丝毫怨恨之情

  不过关于官窑之事,倒颇值得探究。

  王钦若并不相信,陆辞会愚蠢到在售卖货物的账簿上留下把柄,但那笔本金,来迹就极为可疑了。

  建立官窑,聘请工匠,无一不需耗费为数不少的财资,而凭陆辞俸禄,哪怕于为官这六年多来不吃不喝,也不见得能补得起这窟窿。

  这么一来,就八成是来自公用钱中了。

  自认极有可能抓住陆辞一点狐狸尾巴的王钦若,为此心情稍好,甚至连此人令他厌烦的喋喋不休也可继续忍得了。

  不过他也未再忍上多久,很快就看到了负责榷场审查的兵士,正严肃地板着脸,仔细对独个行走的商旅进行查验。

  王钦若脸色煞白。

  是了,他怎疏忽了就因陆辞口中近来多股势力蠢蠢欲动,对秦州颇为觊觎,不得不加强防范一说,让入城的百姓要被逐个细查过才可放入,又怎么可能对立场更为微妙的榷场存在疏漏

  依本朝榷场局所设条例,寻常行商需每十人结一保,经查实无误后,才可放入场中。

  他既无保,也未带任何商贾应持的凭证,单凭这一包做样子的香料,那些个凶神恶煞的赤足莽夫,又怎么可能放他进去

  眼看着那几名兵士越发靠近,王钦若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难以抑制地忆起了,在秦州城门下发生的那场令自己痛苦不堪的牢狱之灾实在是,再不愿冒这个大险了。

  于是,当负责看守榷场的那几名兵士查到落在最后的王钦若时,他纵满心不情不愿,仍是将真实姓名与身份告予了他们。

  当验看过他随身所带的路验后,几人面上不约而同地浮现出愕然来。

  紧接着,就是整齐有序地后退一步,朝他行了一礼,又郑重其事地致了歉。

  为首那人满面不解,目光炯炯地询问道“王尚书怎会孤身来此”

  王钦若轻描淡写道“不过是见商队热闹,闻有开设榷场,遂临时起意前来凑上一凑,无他事耳。”

  既然身份已然败露,他也没有逗留此地的意义了,便坦然将香料赠予惊讶回望的那两位小商贩,施施然地在这几名军汉的引领下,往刚稽查完货物的专官走去。

  见一气度不俗的老汉大大方方走来,负责监看此次榷场的王韶先是面露茫然,随后一被告知王钦若身份,就毫不犹豫地从座椅上起身,客客气气地迎了上去“王尚书有意莅临,怎无不遣人提前告知一声”

  “不必多礼。”王钦若呵呵一笑,并未正眼看他,只从容地在其让出的座椅上落了座“我身负皇令,岂能在馆驿虚度时日只是方才偶闻榷场召开,才顺道前来一观罢了,想必陆秦州再有官威,也号令不了我罢”

  “尚书说笑了。”

  王韶宛若未曾听出王钦若话里的明嘲暗讽,仅轻轻颔首后,就在一旁的木椅上坐下了。

  随着榷场中商旅越聚越多,叫卖的喊声也越发震耳欲聋,王钦若仍是一派云淡风轻,手里翻着本次登记在册的货物清单,不时抬眼看向场中。

  他有所不知的是,自己这副悠泰模样,不仅招来了不知情况的商贩们的偷看,也引来了一道不怀好意的目光。

  领一百壮士伪装成一支大商队,实际上马车上暗藏兵器的李元昊,自然一眼就看到了大宋那边最为显眼的王钦若。

  他眯着眼,盯着人仔仔细细地看了会,又在对方察觉到目光之前,飞速移开。

  面对随侍的亲信,他毫不客气地如此评价“传闻中的陆姓小子,可是位丰神俊朗、器宇轩昂的郎君,怎任我怎么看,都是位半截身子入土的糟老头子了”

  瞧着都快赶上他爹的岁数了。

  哪怕宋人惯夸大其实,美化那些弱不禁风的士大夫,这未免也过于离谱了吧

  有幸见过陆辞一面的那位下属,见李元昊生出这极大误会,赶紧解释“您误会了,那人并非陆辞。”

  那还差不多。

  尽管最理想的局面,是掳走近些年来行事最为嚣张惹眼的陆辞,既给这仇家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也好给大宋新帝一个下马威,但既然陆辞人碰巧未来,李元昊也就不再惦记这遗憾,径直观察起这老汉来。

  从王钦若对旁人生疏冷淡、难掩傲气的神态,以及周边人对其小心翼翼的态度上,李元昊很快咬定“若我所料不差,这多半是个宋廷大官。你们对他的身份,可有任何头绪”

  从汴京远道而来的户部尚书被兵士捉拿下狱的丑闻虽未传开,但下榻于驿馆的消息,却并非是个秘密。

  对怀有诡心的党项一方而言,在刺探情报时,自然不会漏过这个重要消息。

  李元昊眼前一亮,轻笑道“这么听来,那老汉八成便是户部尚书了”

  捉不到最招人恨的陆辞,却逮着一条更大的鱼,要挟起宋廷时,岂不更有份量

  李元昊当即决定,机不容迟,当机立断道“一会儿我信号一发,即刻动手。”

  虽说事前同张元、吴昊二人商议好了计划,但具体如何,还是视当天情形而定的。

  南人此番派驻的兵士颇多,要想大肆屠戮,即便外头尚有九百力士埋伏,亦要费上好一番功夫。

  南边朝廷的大官,可是一个赛一个的贪生怕死,若是在拼死缠斗的时刻,叫那条大鱼在护送下趁乱溜掉了,那岂不得不偿失

  李元昊迅速更定计划。

  先由部下在榷场多处纵火,制造骚乱,引走宋兵后,他再领十名精锐发起突袭,将那户部尚书掳走。

  至于剩下的残局,是屠戮还是且战且退,就由他们自个儿看情况做定夺。

  王钦若浑然不知,自己才出牢狱,就又被一头豺狼给盯上了。

  他仍百无聊赖地翻看着账簿。

  果然,陆辞颇为狡诈,在这显眼的上头,并未留下什么明显差错来。

  不过,他也不指望靠可被随意篡改的账簿,就能对付得了有所防范的陆辞。

  王钦若陷入沉吟还未有多久,耳畔便传来阵阵骚动,他不悦地抬起头来,询道“何事喧哗”

  王韶不急不缓地起身,解释道“有人报,榷场中忽起多处小火势,已派人前去督看了。”

  然而即便如此,围在自己身边,好似对他虎视眈眈的这些人高马大的兵士,却并未少上一个。

  王钦若不免生出几分被监视的不快,微微蹙眉道“还不多派几人去,尽快将事处理了我身边无需围着那么多人,也都去吧。”

  王韶拧眉,劝阻道“王尚书,此地人多眼杂,恐怕不妥。”

  王钦若淡然道“榷场中监管严密,何来险情倒是火源若不尽快处理了,将在辽夏人前有损宋颜。”

  见他如此坚持,王韶也无可奈何,只有随他之意,将四周卫士尽数撤开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