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痞子相公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8章 048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利用榴花传消息赵瑀微睨一眼挨身的李诫, “别卖关子, 你知道我猜不到的。”

  她语气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娇嗔, 让李诫一阵心头急跳, 喃喃道“我要卖地。”

  赵瑀低头寻思片刻,似乎明白点儿什么, 因笑道“可需要我做什么”

  李诫抬手一指库房的方向,“若有人来送礼,只管放心大胆收下。”

  知他说的是顽笑话,赵瑀并未放在心上。

  夜色愈发浓郁, 李诫看了一眼墙角的壶漏,立起身来,将赵瑀大衣裳的领口紧了紧, “别因一个不相干的人坏了自己的心情,今儿可是你的生辰呢。本来我想明天再审她的,结果没压住火。”

  他目光里含着愧疚, “还把你给吵起来了,怎么样, 头还疼吗我不该劝你吃酒的。”

  “睡了一觉, 好多了。”方才的怒火消散后,至此赵瑀又感动又欣慰, “你没信榴花的胡话, 我很高兴, 我果真没有看错你。”

  李诫眉头轻挑一下, “她那些话也就骗鬼吧, 这许多时日下来,我早已明白明白你的脾性,你是绝对不会做什么妾的。”

  他本想说早已明白你的心,但话到嘴边却含糊起来,竟有种心怯的感觉。

  赵瑀没觉察到他的小心思,立起身道“都快子时了,明早卯时就要上衙门,你赶紧回房歇息吧。”

  李诫面上显出几分迟疑,终是摸出个小锦盒,递到赵瑀手里,“喏,给你的,差点忘了,还没过子时,倒也不算晚。等没人了再打开看,看过不许笑啊。”

  锦盒表面还带着他的体温,也不知他在怀里捂了多久。

  他给得随随便便的,语气中却含着几分紧张,偷瞄过来的眼神更是明晃晃的期待。

  赵瑀特别好奇盒子里是什么。

  但他不让现在看,只好忍了。

  二人回到正房歇下,李诫仍躺在外侧。

  因刚睡醒一觉,赵瑀此时全无困意,怕影响到李诫休息,连身也不敢翻,直挺挺躺着,直到他睡熟了,才略活动活动腿脚。

  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她悄悄坐起身,极其艰难地从李诫身上翻过去。

  锦盒就放在桌子上,她没有燃灯,凭记忆找到,又一路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到外间。

  烛光亮起来,她轻轻打开了盒子。

  是两个小泥人,胖嘟嘟的男娃娃和女娃娃,做工并不精致,甚至可以说粗糙,歪歪扭扭的,像是刚入门的学徒做的,这样的东西,市面上绝对不会摆出来卖。

  赵瑀却笑起来,她知道这定是李诫亲手所做,她甚至能想象到他对着一团泥巴束手无策的窘迫样。

  他成天到晚的忙,别看前衙和內衙就隔着几道门,他白天很少回来,午饭都是送到签押房,甚至有时候他连饭也顾不上吃。

  这几日他回来都是躺倒就睡。

  他竟能腾出空来专门给自己捏泥人

  男娃娃手里还拿着一朵花,赵瑀辨认了半天,依稀觉得像梧桐花。

  是了,定是梧桐花。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推窗一看,他就坐在梧桐树间,手里拈着梧桐花,笑吟吟地递给她,“喜欢吗”

  一树花开璀璨,也不抵他半点的光彩。

  赵瑀双手垫着下巴趴在桌子上,点点男娃娃的头,越看越觉可爱。

  第二天,经过李诫授意,榴花的信顺顺利利地寄走了。

  没几日就是腊八,一进腊八便是年,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走在街道上,咣咣当当剁砧板的声音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县府的粥棚也搭好了。

  李诫将粥棚搭在县郊的娘娘庙,距离城门不足十里地。

  娘娘庙早就没了香火供奉,年久失修,大殿的顶子都破了个大窟窿。

  娘娘庙早就没了香火供奉,年久失修,正殿的顶子都破了个大窟窿,围墙也早破败得不成样子。

  李诫干脆着人把围墙拆了,重新补了房顶,用厚毡布绕着庙宇围了块空地出来,足能容纳四五百人。正殿里整整齐齐摞着七八十袋袋粮食,殿门口架着六口大锅,东偏殿里堆放着一垛垛柴火。

  西边搭了一溜儿的草棚子,虽不是特别的御寒,至少可以避风遮雪,供讨粥的人们歇息。

  县衙从粮库拨了粮,李诫和赵瑀也自掏腰包捐了粮食,上峰带头,下头自然要跟风,各级官吏也多多少少捐了钱粮。

  李诫将城内数得着的大户都召集到衙门,先是说了一通爱民之心的话,接着眉飞色舞描述一番某年某月某地饥民造反,“人饿极了什么都做得出来,只一人带头,顷刻就有数百人跟从,砸粮店、抢大户,到后来连不是饥民的人都掺和进去,打砸抢杀,浑水摸鱼,那就是民乱啊”

  他语重心长道“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我知道你们手头也不宽裕,可不能因心疼几个钱,招致杀身之祸。临县已经有冻死饿死的人了,我听说咱这里也有,不安抚好这些人,保不齐哪日就出乱子。还不如给他们点吃的,渡过严冬,等明年开,春天暖和了就好了”

  在座人一听,心里哪还有不明白的,这是县太爷伸着手要粮食,不给不行啊。

  是以,李诫又筹来两百石粮食。

  有了这些粮,李诫就有了底气,他让捕头王五带着三班衙役,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处宣传濠州县城粥棚施粥的事。

  如此一来,来粥棚讨粥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年根儿下,竟经聚集了千人之多。

  新任的郑县丞便委婉地提醒上峰,“大人心怀百姓,施粥是好事,但城外聚集的流民太多,不止咱们县,还有附近几个县的人也往这边跑,其中人员复杂,咱们的人手又有限,这样下去容易生事。”

  李诫点头赞道“老郑说得没错,的确是个隐患,这样,咱们去粥棚瞧瞧。”

  小年这天,他二人轻车从简,来到娘娘庙粥棚场外。

  彼时快到饭点儿,空地上乱哄哄的都是人,一个个蓬头垢面,拿着破碗等开棚施粥,王五站在高台子上声嘶力竭地指挥人们排队,衙役们分散四周,呼喝着人群。

  草棚子下头坐着几十个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看样子是一家子一家子的,但是他们却不上前排队,只眼巴巴地盯着。

  李诫觉得奇怪,便上前问道“为何不去每顿是有定量的,去晚了就没了。”

  一个满脸褶皱的老妇人眯着眼睛瞧了他半天,答道“我们外地的,抢不过也不敢抢,等他们吃过了再去。”

  “您是打哪里来”

  “河南那边。”

  “家乡遭灾了吗,跑这么远来。”

  “可不是,”老妇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一场大水把房子地全淹了,我们只能出来逃荒,京城直隶都不让去,只能往南走,我的小孙女都饿死了。眼看儿媳妇也不成了,一听说濠州这里施粥,我们就赶紧过来,苍天有眼,赶上一个青天大老爷,给口饭吃,好歹算活过来了。”

  李诫沉默半晌,问道“以后你们有什么打算粥棚不会总开着,你们总不能一直讨饭。”

  老妇抹着眼泪说道“谁也不想讨饭,我们都是本分的庄稼人,只要有块地,就能活下去。”

  郑县丞插嘴道“大水早下去了吧,你们为什么不回乡”

  有人便答道“回去就抓壮丁修河堤,日日修月月修,又不给钱,白白耽误了地里的活,谁愿意回去。”

  李诫摆手不让郑县丞继续问下去,这是他们当地的政事,外地官员多说无益。

  “我记得朝廷下过政令,垦荒的田地,头三年可以不交税赋,六年以后归垦荒者。”李诫望着郑县丞,“老郑,可有此事”

  “有的,但是咱们这里”

  “真的吗”老妇眼神发亮,打断了郑县丞的话,“此话当真那我们找块荒地种,地就归我们了”

  郑县丞怔楞了下,看看李诫,吞吞吐吐说“按律例来说是这样的。”

  李诫立马大笑几声,“老太太,听见没,我们这位是正儿八经的官老爷,县衙的郑大人,他说的话断没有错的。诶,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啊,人家可给你们指了条活路,还不赶紧给他磕头”

  草棚子下头的流民登时炸开了锅,一窝蜂似地涌上来,磕头的磕头,道谢的道谢,还有人喊着要给他立长生牌。

  把个郑县丞弄了个大红脸,便是明知不妥也说不出来了。

  又有人问道“大人行行好,告诉我们濠州附近哪里有荒地吧。”

  哪里有濠州有荒地吗郑县丞是从外地调过来的,对濠州还不甚了解,一时脑子不够转了。

  李诫一拍他肩膀,“郑大人,拿鱼鳞册对对,如果有无主的荒地,指给他们。”

  他无不感慨道“老郑啊,你这可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啊,你就是他们心中的活菩萨啊,你就是读书人的榜样、为官者的楷模啊。”

  下头的流民又是一阵感激涕零。

  谁都爱听恭维话,郑县丞不禁有些飘飘然,意气上头,拍着胸脯子将这帮流民的安置问题揽了下来。

  等回到家冷静下来,郑县丞一琢磨,不对啊,明明是李大人说起荒地的事,怎么成我说的了

  但事情都揽下来了,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也都认准了他,此时推诿也推不掉了。

  郑县丞抹了一把冷汗,暗自祈求,李大人,你可千万别给我下套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