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我夺舍了汉灵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一章 新年伊始,首辅人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除夕守岁!

  初一拜年!

  初二。

  民间百姓开始走亲访友。

  而朝廷。

  则开启一年一度的大朝会。

  文武百官在天色微亮时,由礼官引领,按品级进入德阳殿。

  宫殿中陈列着车骑兵卫及各色旗帜、仪物,礼官传言“趋”,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东西向分班排列。

  刘宏则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

  此时,百官自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献礼。

  礼毕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寿。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近侍太监轻甩着拂尘,走流程道:“各司衙门述职!”

  “国库去年一年,共收入白银一亿六千五百六十万七千二百六十一两,支出白银两千一百万五千四百两,净入白银一亿六千四百六十万一千百六十一两。”

  荀彧率先出列。

  在文武百官注视下,报出轰动朝野的数字。

  即便是心有预测,诛宦官、斩豪强,会获得巨额金银,这个数字依然超出所有人预料。

  要是国库存银全部堆在一起,完全可以建造一座真正的银山。

  “搞钱!”

  袁司徒和杨司空默契对视一眼,彼此眼中的火热完全掩盖不住。

  世家,很富。

  富到无法想象。

  袁司徒也好,杨司马也罢,都不知道自家家里,究竟藏匿着多少财富。

  财富多,人也多,平均下来,其实并不宽裕。

  再加上祖训,勤勉节约。

  像袁司徒,除却官服外,每年常服不过四套。

  要是能把国库的存银,全都转到自家去,袁司徒觉得常服可增加至四十套。

  大有可为啊。

  “国朝去年一年,共收购成年马匹十万匹,其中战马五万匹,田马三万匹,驽马两万匹。”

  黄忠随后站出,汇报道:“去年一年,育有马驹五万匹,战死、病死、老死等马匹共计十二万匹。

  两者结合,去年较之前年,增加三万匹马。”

  “国朝去年一年,共接诉状三十万起,处理诉状和撤销诉状二十四万起,完成度成,其中大案要案五千三百二十起,解决四千百五十起,完成度九成五。”

  ……

  九卿相继站出。

  表情轻松写意,去年各司衙门,尤其是后半年,在陛下高举屠刀情况下,办事效率极速拉升。

  作为各司主官,也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

  “众位爱卿辛苦了!”

  刘宏听的有些倦了,这种集中时间表功的过程,太无聊了。

  但身为帝皇,总要给臣子们露脸的机会,自然要打起精神听,就很痛苦。

  不过。

  这个环节结束,大朝会算是正式进入主题了。

  “为君分忧,不敢言苦!”

  “陛下,大捷!”

  锦衣卫指挥使贾诩入宫,振声道:“卫将军卢植,率领一万羽林卫,突袭国朝各地黄巾军,诛黑山军首领张燕、张白骑等黄巾渠帅,斩黄巾精锐五万余人,俘虏黄巾余孽逾九十万,基本剿灭国朝叛军!

  这是卫将军托臣代呈的奏书兼战报,卫将军还托臣向陛下恭贺新年,这份新年贺礼,希望陛下能够喜欢!”

  “轰!”

  平地惊雷。

  文武百官简直炸了窝。

  “真的假的?”

  “战报都呈到陛下面前了,肯定是真的!”

  “可卢大儒,不是在城外练兵,准备北征吗?”

  “是啊,前不久我碰到过卢大儒,还上前问候过,几日不见,悄摸摸完成这惊天动地的大事!”

  “卢大儒,文韬武略,真乃当朝第一人!”

  议论纷纷。

  而袁司徒却皱起了眉头,按理说,这么大的事情,袁家的情报组织居然没有探查到。

  “好!”

  “好!”

  “好!”

  刘宏打开捷报,连说三声好,喜出望外道:“这份新年贺礼,朕太喜欢了!

  传令下去,卢爱卿凯旋之日,朕要亲自见他,包括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万羽林卫,朕都要厚厚赏赐他们!”

  “臣遵旨!”

  “臣等恭贺陛下,扫清黄巾余孽,从此天下承平!”

  文武百官皆低眉。

  黄巾余孽最喜欢的,就是攻击劫掠朝廷命官的老家。

  尽管这份捷报很突兀,但黄巾没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件好事。

  “新年新气象,卢爱卿,开了个好头!”

  刘宏眼中闪过一丝讥讽,轻笑道:“想必众位爱卿等待新国策等的心急了,趁着这个好消息,韩嫣(近侍太监名),念。”

  “诏,国朝组建内阁,内阁为文武百官之首,设首辅一人,设次辅一人,设群辅数人,钦此!”

  “嗯?”

  袁司徒愣了愣,众世家官员直接懵了,这道新国策,貌似不是九品中正制?

  “诏,国朝取消九卿制度,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总理天下职能!”

  “这?”

  袁司徒满心疑问,众世家官员停止思考,这道新国策,似乎在颠覆官员制度。

  “诏,国朝各州最高长官,由刺史改为总督,总督执掌军政大权,每三年入朝述职!”

  “诏,国朝逐渐取缔察举制,改为科举,不日开科取士!”

  “啥?”

  袁司徒陷入沉思。

  以上四道国策,涵盖选官、选才制度,完善且老练,不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远远比不上。

  听上去,也不像是针对世家的。

  但袁司徒心中泛起一丝不安,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颁布内阁及六部名单!”

  “诏,卫将军卢植,允文允武,入内阁,任首辅!”

  “诏,司空皇甫嵩,国之栋梁,入内阁,任次辅!”

  “诏,司徒袁隗,老骥伏枥,入内阁,任群辅!”

  “诏,司马杨彪,年富力强,入内阁,任群辅!”

  “诏,茂才陈群,少有大慧,入内阁,任群辅!”

  “诏,茂才戏志才,至公至纯,入吏部,任吏部尚书!”

  “诏,大农令荀彧,王佐之才,入户部,任户部尚书!”

  “诏,太仆寺卿程昱,恪守礼乐,入礼部,任礼部尚书!”

  “诏,光禄勋黄忠,勇猛过人,入兵部,任兵部尚书!”

  “诏,大理寺卿钟繇,明察秋毫,入刑部,任刑部尚书!”

  “诏,少府府丞荀攸,勤恳踏实,入工部,任工部尚书!”

  。

  &amp;amp;amp;bp;&amp;amp;amp;bp;</div>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