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洞庭湖诗鬼
石生自从衡山斩老君青牛角,别了何仙姑之后。
这十多天来,一路上逢山看山,逢水看水。
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这期间倒是做了一个梦,梦中遇见一白胡子老神仙说与自己有师徒之缘,告诉他去方寸山的路径。
石生当即就明白了,还暗自奇怪,自己怎么会做这个梦,分明是这菩提祖师使用神通,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提前几百年找到了自己,他当即拒绝了,可不能走猴子的路。
这一日终于来到了巴陵郡,也就是后世的岳阳,当然此时还没有岳阳楼。
不过石生站在巴陵郡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还是能看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丽景象。
秋水盛涨,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这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这一路也没见什么妖魔,也没赚到什么功德,不过到了巴陵郡,倒是听见一件有趣的事。
原来这洞庭湖中洞庭山有一鬼园子。
之所以说是鬼园子,不是因为这园子闹鬼,而是这园子的主人别就是一鬼所建,这鬼神通广大,却不为恶,独好作诗,常与那些读书人人饮酒酬酢谐谑。
而且有求必应,那些受邀之人最后往往也会得到一些馈赠。
当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巴陵郡读书人无不以与他结交为荣,或称他为洞庭诗鬼,或呼他风流神。
这园子的主人却自称华山道人。
有诗为证:
“自入空山历岁华。几经叶落几经花。诸君问我原踪迹。太华峰头第一家。
洞庭秋水碧玻瓈。日浸东方月浸西。万里红尘浑不到。可能著我道人栖。
瞑烟一抹起山城。返照林间石壁晴。多少楼台衔倒景。独容仙客看分明。”
这时候的诗到也不全是乐府诗集,短歌行,长歌行什么的,七言绝句到也广为流传。
当初那纣王还作七言亵渎女娲,“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黄昏时分,洞庭湖边,挤满了百姓,其中以达官贵人,读书人居多,一个个对着洞庭山翘首以盼或是议论纷纷。
什么七日一会,今日不知道谁有那机缘能和诗鬼见面。
什么李某作诗获赞,得诗鬼赏赐百金。
还有唐某身体孱弱,得风流神赐下一药丸之后,百病全消,身强百倍,更是力大无穷。
……
突然有人欢呼,“来了,来了,鬼奴来了。”
石生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上,突然出现一叶扁舟,舟上有一老者手执黑色油纸伞,正立在舟上,那舟不见船桨,却自往往岸边而来。
那鬼奴上了岸,对着众人稽首毕,笑道,“老爷来洞庭湖日久,观洞庭美景,也曾作诗赞颂,却一直没有作出满意之作。今日一会的诗题,便是写这洞庭美景,老规矩:依旧是一炷香的时间,魁首当可一会老爷。”
鬼奴说完,不仅那些读书人,稍微识点笔墨的普通百姓都不能免俗,要是祖上冒青烟,偶得两句。
一位读书人听完,向众人拱了拱手笑道,“我等在洞庭边上,对于写洞庭之景,怕是也早有腹稿,李某不才,有一首《洞庭月色》请诸位鉴赏。”
随后又有什么《洞庭秋色》,《洞庭初晴后雨》,《洞庭山看雪》等等,春夏秋冬都写了个遍。
听说那洞庭诗鬼神通广大,有求必应。
石生也来来兴趣,盗了唐朝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一出,场面顿时一静。
随后又是议论纷纷,都言此诗当为目前第一,纷纷打探石生是何许人也。
那鬼奴见石生虽然是一身公子打扮,但是身上却隐隐有些灵气波动,更是不敢轻视,恭敬地问道,“公子大才,要是不出意外,今日魁首当为公子了,不知道怎么称呼。”
石生有些汗颜,什么大才,还好刘禹锡还没出生,“我乃一游方人士,换我石生即可。”
那剩下有还没作诗的也笑道,“昔日韩娥善唱,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今日听石公子这首《望洞庭》,我脑中已经无词,翻来覆去都是那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这诗没法作了。”
其他众人也是哈哈大笑,纷纷点头称是。
石生也有些莞尔,这些人到也有点意思,并没有出现小说中,那个反派不服,一直比诗的情况。
最后石生当仁不让地被选为魁首,乘上了那一叶扁舟。
依旧不需要驾驶,原来这叶扁舟还算一件法宝呢,看着洞庭山远远的,一会儿却已经靠岸。
鬼奴先下了船,作了个请字,“请公子跟紧我,别走错路了。”
“老人家,那些人竟然那么想见诗鬼,为什么不自己乘舟去洞庭山呢?”
鬼奴笑道,“公子应该也修过一些道法吧,岂不知道幻术,遮眼法,有缘自会得见,无缘把洞庭山找遍也是寻不到我家主人呢。”
&amp;bp;&amp;b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