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五条大鱼上钩
雷云那价值三十万两的金子被搬入了东宫, 自从这比国券收入成为了京城内一个里程碑式吸金的存在。
掌握财政半边天内库的吏部,沈立林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首先进宫请示了太后,太后出奇的没有反对, 她反而先在答复沈立林之前, 问了一句:“国券身上的影子, 是否有些相似于锦华的做法?”
沈立林闻言, 他微微一愣, 再抬头时,他发现太后的眼神逐渐沉凝起来,怀里的猫儿也随着她的动作有些炸毛了,之后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太后便直接道:“你想做的事情, 就去做。”
沈立林也不知道太后刚刚在想什么,但他很快就退下了。
弟弟沈巍来找他时,也问了关于国券的事情。他还拿了五百两想买一券。
沈立林收了他五百块, 他还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弟弟:“我要和底下的人商量一下, 毕竟吏部归属的那部分财政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
沈巍道:“大哥, 压根不需要商量,吏部就是咱们沈家做主的地方, 再不济你去和户部说说, 户部毕竟是主管财政赋税的。”
“我怕户部的动作会比我更快。”沈立林道。户部看重财政收入比吏部还要蠢蠢欲动。
如果说吏部全被沈家掌控了, 那户部起码是保皇派的天下,若不是当年太后娘娘立下的创收功绩很强, 让先帝为户部开了管内库财政的例外,说不定吏部还没有现在的威风。
户部则是掌管外库赋税, 这里面包括人头税田税等等。
自从太子殿下随口在南镜提过商税一事,户部和他就一直很重视这部分商税将会由谁来收?
如果收,谁的机会更大一点?
沈立林告别了弟弟, 他出了宫还没来得及回府就被一众上门的官员给围在外边,他们通通都是询问关于国券的事情,对此尚书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重大的决定。
沈立林原本还没有个行动的,直到,有人来通知他,户部尚书郑钱已经亲自去东宫拜访了。
沈立林的眼皮子顿时一跳,觉得自己被人捷足先登了。于是,他甩掉了手下的官员,直接要了匹快马赶去东宫。
而这一次沈立林觉得自己是真的错过了。
他刚到东宫门口的时候,郑钱已经笑眯眯地和黄禹交谈着。
而黄禹也有意拉拢郑钱,他便道:“太子殿下虽未直接答应,但咱家相信,太子殿下是偏向郑大人的。”
郑钱当下欣喜道:“如此一来,那还得劳烦公公帮在下多加美言几句。”
“自然自然。”黄禹笑道。
然后两个人各自散去,沈立林下了马后,一时不知道还要不要进东宫,就在他想要走的时候,黄禹又出来了。
他喊道:“请沈大人入殿,太子殿下想见见您。”
沈立林便松开马绳,他提着膝袍快速走上台阶,迈过东宫大门,直接往里面走去。
黄禹在门口看着他走的那么急,他只是露出一个贼兮兮的笑容:“殿下果然没说错,请郑大人过来一趟,吏部的人趋利时自然会争先恐后。”
原来户部尚书并不是亲自来拜访的,而是受到了容铮的邀请,容铮邀请郑钱后,她只提了国券,却没提过让户部加到收国券的队伍来。
郑钱自然看到这里面的利益,他有意也不能直说,所以黄禹就在东宫殿门口故意和郑钱说太子重视他。
官场上的人,做的事,说的话,有时候只需要说半截,剩下的半截自然不言而喻了。
但也有时会有误会,也有人故意是擦边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沈立林就是那个被煽动了的人。
沈立林见到太子时,他还没开口,太子就先让他看看中级国券的版本。这次的是山水鸟画,雅致又贴近于自然风景。
沈立林当场夸赞道:“太子殿下这便是第二次发行的国券吗?”
容铮便道:“在说国券之前,孤得和沈大人先说明一件事,所谓的国券,尤其是孤的国券,其实它是一种基础的国民理财基金。”
“如果在孤这买了国券的人,第一版一个月可以取出本金加利息,而中级国券则是要完完全全三个月后才能取出。不过利息都是一样的付四分。”
“而高级国券则是一千两一张,利息是四分五,存期也是三个月。”
她接着道:“孤还打算前五千张拥有的都是四分息,之后的便以投放金额划分。基础的国券将为二分息。”
这意思就是说前五千人是御用的,后来的将会改变规则,包括利息。
沈立林很清楚,太子是在提醒他机会来了。
他便抱拳道:“敢问太子殿下许诺给户部有多少张?”
容铮却没有回答,她直接道:“沈大人稍安勿躁,孤打算以不定金额,让御用国券买主自行签订银票金额,数目的越大,便越靠前,而吏部既然掌握内库财政,那孤就发二千张国券给你,事成之后,吏部可分一半的金额公用权。”
沈立林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馅饼,太子交给他们,他们既不用分担风险,也不用拿黄金作为担保给国券保驾护航。
他便答应道:“太子殿下,金额公用权是为何意?”
容铮道:“收到的钱,你们可以暂时征收一半的金额,而相对的孤会垫一些黄金给你抵押一半,但你吏部也得向孤抵押一些东西作为保障。”
此话一出。
沈立林顿时警觉起来。
他小心地问道:“太子殿下想臣的吏部抵押一些什么东西?吏部并没有那么多黄金,银子也是公家的。”
容铮见他那么紧张,她就说明道:“御用的和公用的到底是不一样的,你尽管放心,公用的孤全权作为担保,与此同时,御用的孤只负责一半的担保风险。而剩下的风险自然是考验吏部的抗压能力,如果你们处理好,来年国券收入会不断增加。甚至会壮大你们内库的库存。”
沈立林还是不放心容铮的承诺。他还在犹豫当中,但容铮没有给他动摇的机会。
容铮乘胜追击道:“刚刚收的价值三十万的黄金,吏部可分得十万,而十万相对抵押的东西,便是吏部的公用房屋。”
“以固定资产来抵押,若是不负债,固定资产仍是你们的。”
“而相对的,吏部创收所得得填补进国券的投放,这就相当于预支金钱,有钱周转后,再流进资金。”
沈立林越听越觉得国券这背后的利益,和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多么辽阔,他的心也忍不住吊了起来,他也知道能够有预支的金钱代表什么,对一个将军来说代表一场可能打赢的胜仗资金,对管理财政投入缓解压力来说,相当于一件大工程的筹办资金。
而打赢了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胜利果实来补充国券资金,而且还可能是其中一小部分占比,而大工程利国利民哪怕没有回投,也有税赋这笔收入慢慢补回投放资金,这完全是一笔随意流动的资金,就是这样一笔钱既可以做一件大事和无数件小事,又可以让钱滚钱,利滚利。
随即,沈立林当场就答应了:“吏部的房屋地契,择日臣会亲手送来,只不过这是公用的,不得投以私用。还请太子殿下亲自监督。”
“你大可放心,公家的东西不会私用,而且吏部的房屋,也并不值这个钱。”容铮缓缓一笑,她安抚了沈立林的担心:“你也尽管和手下的人说,国券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沈立林道:“臣遵旨。”
随即沈立林拿了二千张没有国券离开了。
黄禹是亲自送这个冤大头出去的,他看见主子的二千张国券推销出去了,他高兴的合不拢嘴巴。
“殿下,你才是世上最绝顶聪明的人,就算是沈家的老狐狸也逃不过您手里漏出来的甜头。”
容铮只是无奈笑了笑,她确实没告诉沈立林,房屋抵押确实不值钱,但是吏部只能在那个地方办公,确实也可以搬迁,但她此举却相当于掐住了吏部的致命七寸,人挪是活,但也是半死不活。
用了她的钱就要乖乖听她的话,一旦加入了国券现有的规则里,沈立林就跑不掉了。
毕竟国券一切解释权归东宫所有,若是吏部哪天还不上钱,她第一个要办的就是沈立林。
如今沈立林是没有意识到这一块,国券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官家而设的,她走的就不是大燕传统的官制度,官办官用。
她走的是御用,公用,那就是她一个人用,得她分配给谁用,而其他官员是没有传统官僚制度的分配权。
国券的全部分配权都在她手里,哪怕沈立林拿了再多的钱,他不过是一个用了国券基金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东家。
最多只算个消费最大的股东。
与此同时,沈立林拿下二千御用中级国券离开东宫的事情,瞬间传遍了整个六部。
吏部的官员则是担忧背后的风险,但在看到一箱子的黄金作为库存,他们又闭上嘴巴了。
而郑钱听说沈立林比他后来先到,他顿时有些不服气了。刚好这个时候黄禹亲自上门,交给了他一千中级国券,任由他发哪里去。但是基础价只有一百两。
郑钱拿了一千国券,官员们的御用户口定然是要存些钱进去的,有些人精明觉得不能让自己的资产给太子全知道了,所以办一点点就行了。
有些人则是把能存的钱都存进去,只剩下一些生活费。
就这么把一千国券发下去了。
而沈立林这边就有些慢了,他的二千中级国券人人都在抢,尤其是沈家族人有一千多人,已经发了一半下去了。还有外族二千多人,根本就不够他发,于是,他就发起了竞标选国券。
很快一上午过去了,二千中级国券发完,一张二百两,他总共筹得了二十万两。这个数字让他有些犹豫要不要交上去,但是不交又不适合,他毕竟拿了太子的十万两。
随即沈立林又请示了大家真的要买国券?要的话,各自协议一份保证书。
沈家的人几乎都写了。
沈立林没想到这一次他们家那么配合,于是就上交了二十万两国券钱,而郑钱那边也来交钱了,他的那总共十万两。
全部都送进了东宫。
东宫当天清点了之前雷云剩下的二十万,然后沈立林的二十万,郑钱的十万,总共已经筹到了五十万两。
这花了不到七天的时间,五十万两就到手了。
黄禹看着这么一大笔钱,他简直眼花缭乱了,摸着银子之际,他不忘道:“太子殿下您现在收集那么银子做为库存,万一以后大家没有银子了咋办?毕竟银子是有限的。”
容铮觉得黄禹问到了关键所在之处,她便告诉黄禹说:“所以孤要推行纸币了,而印钱管理权将为孤所掌握。”
当时候她会根据情况印钱,一切钱财都要通过实物作为基础,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她还需要多多打通周围的交通,增加生意来往提高经济,才是最好的办法。
而提高生产也是重中之重。
随即容铮再将剩下的二千国券,找了个机灵的官员塞给对方,让他学会买国券竞价,果不其然,剩下的二千张又筹集了十五万两银子。
她的东宫已经堆积了很多银两了。
然后东宫负责印发的第三版通用版的国券,以白菜价的方式,送脸盆送痰盂水果等方式受到百姓们的青睐。虽然没有了之前的淘金热,但后来的人觉得自己也得到了点东西。反正通用版的国券,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回钱,而且上面还有太子的印章。
太子殿下的印章在,她是不敢赖账的,赖了就是砸了她的招牌。
而后通用版,直接收获五万两,容铮已经通过发行国券获得了七十万的储蓄金。
七十万随着东宫的一百万两,再加上后期游商们源源不断送进来的国券金,总共凑够了二百万两。
其中当属雷云投资的最大,容铮见识到此人对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她决定将雷云安排进了巡察卫,当一个后勤主管。
虽然后勤主管只是民办,但能够和官府够上关系已经是给雷云镀金了,他的身份自然也会提高。
雷云算是正式上岸了,容铮还给他一本自己旗下的规矩,只要他安安分分守着,她对他做的一切合理合法的事情都不会有任何指责。
所以雷云洗白的路仍任重道远,但雷云并没有气馁,他还将家搬到了京城,顺手开了三间酒楼,还有模仿镇口城运输队模式,让餐饮变成了改良成外送到家的便利。甚至雷云买下的那块地方还修好了路,让附近的房屋焕然一新。
容铮得知此事,她时常会派巡官司去捧场一下,热闹一下,算是对她的生意的照顾。
京城如今国券发行已经由沈立林督办,他已经发放到富庶的南部省府去了。至于能收回多少目前为止尚未知。
而已经下了镇口城和赵泸汇合的葛秋,他前脚刚到二天,后脚二百万两资金就空降到眼前来了。
这让葛秋十分震惊太子的敛财速度,同样赵泸也已经目瞪口呆,半天嘴巴都合上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太子的思路,太子的聪慧,是他们永远无法比肩的。甚至太子优秀的太不像话了,她一点不像是陛下的儿子。
就连葛秋想起对太子的怀疑,他也忍不住叹气了:“若是有一日,她不再管理朝廷,我反而会更怕太子。”
赵泸道:“为什么?”
葛秋就盯着他,沉声道:“因为现在是朝廷围着太子转,而不是她围着朝廷转。”
“我这么多年来,也从未见过朝廷百官如此互相配合,从前我们当中哪个不是斗得你死我活的。而现在却出奇的和谐,并且还不得不分工合作。”
因为他们的利益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被太子悄悄地绑在一起了。
等他们抽出身来发觉此事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葛秋最后收起账簿,他看着帐篷外一直不肯进来的沈元秋,他便当了个和事佬道:“沈将军,要开工了。你还要在外面站到什么时候?”
沈元秋这才不情不愿进来,要不是为了沈家,为了他能有一份站得住脚跟的战绩,他才不会下来呢!
现在下来,他反而发现自己只是个房屋监督工,哪来的什么打仗啊叛军了,敢情他是被堂弟沈立林给骗到这里来了。
沈元秋为此气一直不顺,他进来的时候看见赵泸更是板着脸。
直到,葛秋说了一句:“听说太子殿下为你量身定了个任务,你拿出来我们看看?”
赵泸听了,他顿时吹胡子瞪眼道:“什么计划?本候怎么没有?!”
此话一出,沈元秋忽然觉得自己心里那口气通了,原来这赵莽夫没有太子给他定下的计划,就只有他有啊!
沈元秋立即有了种相比起赵泸,自己更受太子重视的优越感。
沈元秋就伸进怀里掏那份黄禹送来的计划书,他还一边眉飞凤舞炫耀道:“太子殿下知道本将军擅长什么,自然要让本将军为镇口城的治安出力。如今我就让你们瞧瞧为本将军量身打造的安排。”
此话一出。
葛秋和赵泸纷纷对他翻了个白眼,真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夸几句就找不着北了。
而远在东宫的容铮,她听说此事时,她只是微微摇头道:“两条大鱼,不,五条大鱼已经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