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太子爱民如子
无条件投降!
宋闯瞬间感觉窒息般的压力飞身而来, 他看着手下的将领一个个惶恐又期望他能带领大家赢下去,或者活下去的目光,他开始因为燕国太子的劝降书而感到难堪起来。
如果他们舆国军队五万人无条件投降回去, 不出一个月,以他为首的这股舆军将成为舆国境内的笑话,甚至让舆国一夜间在成为九州鼎国家中最大的笑话。
想到此次,宋闯抓住劝降书的手忽然一紧,他对在场的将领问道:“是否要投降返回舆国,今晚你们共同商量一个结果, 到时本将军自有安排!”
此话一出, 将领们纷纷你看我, 我看你,大将军是将问题都丢给了大家。
可最后决定的人还是他,返国后的惩罚也是以他为主。
随即将领纷纷道:“将军我们为了报效舆国, 所以才会聚集在一起成为大舆攻打燕国的先头部队。同样此刻也不是我们贪生怕死, 是形势不允许, 我们万万不能打一场无法胜利的仗。”
“我们踏入别国国土是为了征服他们的, 而不是被燕猪征服。”
“大燕的皇帝懦弱最忌讳打仗, 眼下虽然是燕国国力最弱时期,但是谁知道从天而降杀出了一个容王之子。”
“二十年前我们的宋家军先辈精锐就是被容王给杀害的,就连卫国的卫家军伤亡都有几十万人,现在容王的子嗣又出来,怎么看都是时不待我宋家军。”
“将军!这么投降我们实在不服气, 但是也不能白白送死, 我们死也要死的有价值!!绝不能窝囊到逃回去或者被炸死在燕地”
宋闯听着部下们的话,他对众人道:“但我们活着回舆国,必定会让舆国成为众国之笑话, 我们宋家军也会侮辱了先辈的名誉,成为舆国最抬不起头的败军之将,这等结果,你们能接受吗!?”
此话一出,原本劝降的将领们纷纷难堪了起来,一方面是生存问题,一方面是面子问题。
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缺一个将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下有将领就自作聪明道:“将军,别忘记山民还有七万幸存者在我们手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达到我们的目的。”
宋闯看着眼前异想天开的人,他问道:“如何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们就命令燕军让出十三地给我们,如果燕猪不答应,然后我们再屠杀那七万山民,让那帮燕猪尝尝我们的厉害...。”那人说到一半忽然就被人捂住了嘴巴。
所有将领都是惧怕这些天拿命大炮,这人的话语显然不是他们所有人的主流,所以有人出手阻止了他们。
宋闯的脸色分明有些犹疑起来,但他对屠杀山民一事却记下心来了。
那就是他要试探大燕太子,她是否对山民挂记的紧,如果可以,他完全可以通过山民来打开协商的通道,捞点东西回舆国起码不会闹的那么没有面子。
如果能以天拿命为筹码的话...。那就是获得天降奇兵,届时他们舆国也能拥有天拿命这般的武器。想到此次,宋闯眼里冒出精光,他觉得部下说的未尝没有搭理,他开始打起了鬼主意。
于是,宋闯当场写了劝燕国太子拯救山民书,并且他暗中派人散播这封山民书的消息,让燕国的百姓都知道他们舆国军队有七万山民在手里,而能不能救这七万山民,就只看太子是否有诚意能为了七万山民和他们谈判,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又或者说,大燕的太子压根不在乎自己麾下子民的安危?视万人山民的性命如蝼蚁。
这份道德上绑架的劝燕国太子拯救山民书,十分挑衅地传到了京城,甚至整个天下的百姓的耳朵里,给这份山民书加大了舆论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百官们的忧虑。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担心起来了,担心会失去天下所有百姓的民心。这和以往的农民军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他们大燕的新帝直接被宋闯这个卑鄙小人用舆论给牵制住了。
当下,千秋拓听闻此事他决定出山,他像在慕晋深时期那样他选择背起天子的锅转移注意力。
然而容铮将他的请求驳回了。
容铮作为新帝现在暂时还没有态度,倒是大燕各个听书馆的人,他们面对市井百姓纷纷对大燕的太子做出一个新的猜测。
以前是有人赌太子不可能筹到二百万银两支持镇口城,结果,太子赢了,让不少参与赌的人输的那是倾家荡产。但百姓却知足了,因为他们真的是遇到了百年难遇的明君。
明贤太子的美名一直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这次敌军首领实在是太过于狡猾了,他们公然侵略大燕的国土,还绑架了七万山民拿他们的性命威胁大燕的君主。
这实在是不可饶恕的事情。
大燕的百姓们在听书馆内,听着说书人讲起此事:“如今太子殿下要背负七万人性命,真是被敌军反咬一口,防不胜防。”
“舆国舆人,果然是蛮夷,蛮夷啊!他们根本就没有人性可言!”
在场的读书人也纷纷道:“太子明贤之风素有美名,她为了镇口城百姓投入大量的资金,便是为了解决西北山民的生存问题,我们相信太子殿下不会放弃山民们的!”
而另一个读书人却道:“如果放弃也是无奈之举,我们都不能责怪太子殿下。”
最后那个读书人气得脸色通红:“能用条件交换出山民,为什么不救?太子殿下如果不救我们还看不起她了!以后我们都不支持她了。”
听的百姓们纷纷义愤填膺道:“这些舆狗实在太可恶了,他们就是要让太子殿下下不来台,给她制造麻烦。”
“这救不是,不救也不是,太子殿下该怎么办?”
“陛下本来就不喜欢太子殿下,他会不会趁机...。”
“好了都别说了,我们不是有天降奇兵,根本不需要怕那些舆狗。”
“那就能救多少就救多少,救不了也听天由命了!”
“话不能这么说,舆狗挟持了我们燕人,不救他们的话,当初舆狗打过来的地方如果变成是我们这些地方,拿我们当人质,你说不救,岂不是寒了所有燕人的心。”
于是,所有百姓都认为该救,所有的百姓也为太子殿下面临这个难题而担忧。
就连朝廷百官也在记得团团转。
如今京城士子圈内,以林殊为首的人大部分已经被安排到河间府去了,剩下的还是林殊。
林殊聚集大家为太子想策,总共定了三策,那就是先安抚,暂时退一步,最后反击。
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他们通过黄禹直接上交到容铮手里,不知不觉林殊等读书人也有了和容铮直线的渠道献策了。
这也是林殊为何留在京城一直默默地等待太子回复的原因。
然后没出一天,黄禹果然亲自带信过来,只不过这一次黄禹是来警告林殊的,他特地道:“殿下珍惜你的才华,也不是让你这个时候自不量力迎头而上,林公子,您给咱家听清楚了,万事莫要强出头。”
黄禹说完就离开了,只剩下林殊看了太子亲手写的信后,他不再参与此事,他认为自己应该往其他方面出力,而不只是西北,毕竟大燕可不止一个西北,各地还有不同地区的百姓需要治理。
而士子们见林殊被太子殿下警告了,他们纷纷不解起来:“林兄,太子殿下为何在这个时候拒绝我等?难不成她并看不上我们的献策。”
话出,林殊就亲自跟他们解释道:“很简单,太子殿下心胸宽广,她在意的不止一处百姓,这大燕还有更多的百姓需要我们这些人去提供治理改善民生的计策,我们眼下应该着重先在这一点下手。”
然后他又提醒大家在没有入朝为官时,他们不能在西北这件事落得口风。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被人盯着了,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枪打出头鸟,他们不要这个时候上去被人抓到把柄,以此造成损失。
这些士子们被说服后,他们也赞成此说法。
只不过大家心里都在打鼓,太子殿下如今面对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境况,她该如何解决?
明明燕军已经在前方全面碾压舆军的优势,甚至消灭舆军都是时间的问题。现在好了,那七万山民反而成为舆军苟延残喘的机会。
就在大家痛恨舆军卑鄙无耻的行为时,朝廷的百官也认为既然他们是战胜一方就绝不能像舆军妥协,这是舆军的一个试探,这次他们答应了,下次自己人就会陷入被动的状态,而宋闯会因为山民不断提出过分的要求。到时候不仅对不起在前线牺牲的燕军,更对不起那些幸存者!
这是大燕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同样,七万山民的性命非同小可,朝廷也不能让山民们给舆军陪葬,否则燕国没有保护好这七万山民也会让燕国民心大落,对朝廷的管教产生动摇。
到时候可不是简单的安抚,改善民生能解决的。
百官们第一次因为宋闯都开始同仇敌忾,团结在一起。
这个时候容铮看见葛秋请示亲自上战场,以他为主去跟宋闯谈判,如果不成功也是他葛秋的事情。
刘进是这样,其他人都是这样的。
甚至是武将都愿意背负骂名,只为了这一次既不能独断,也不能让步的局势。
容铮看着这些人难得齐心一次,他们愿意为君负担倒是令她感动,但眼下她必须做出一个反应了。
于是,容铮在大家的注视下亲自发了一封不再是劝降,而是协议书协商拟定书让燕谈判军师送到宋闯手里。
容铮的这个举动顿时举朝震惊起来,对大臣们来说太子殿下此举分明是有妥协的成分在!
“陛下您为何如此鲁莽行事!”
“此举如何跟前方阵亡的军民交代!十三地八城百姓受的伤害又如何抚平!!”
“陛下,千万不可,千万不可答应啊!”
“开了这个口,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陛下啊——”一个王公大臣更是自己气得晕过去了。
朝廷的老臣们纷纷痛心疾首起来,指责容铮不该这么快下决定,至少得拖一拖!拖到能解决为止,这样山民存活的机会就越大。舆军的优势就越少,可太子殿下偏偏那么独断独行。
其他官员则是认为这是无奈之举,要保住山民只能如此了,他们心里又在同情新帝上位就遇到这种事情,实在是晦气。
而宋闯接到了协议书协定时,他痛快地笑了起来,笑燕猪心慈手软会为了这帮蝼蚁的山民做出妥协,同时他也不得不感慨燕国太子果然是大国之间最会收买人心的君主。
她宁愿自己背负历史骂名也不愿意放弃山民,宋闯嘲讽地夸赞道:“大燕国太子慕容铮,果然是仁君,你果然是仁君也!”
“那本将军就不客气地对你出手了!”
随即他就招手命令将领和手下士兵不能再对山区的山民进行滋扰,杀害,同时也不能再缺少人数,并且还得统计多少人报给燕国太子。
这样的话,山民越多,太子让步可能会越大,他宋闯在这次谈判的机会也会越大。
于是燕国百姓们都知道太子殿下已经对敌军妥协,要救山民,知道的百姓们纷纷感动太子殿下为国为民的仁德,而读书人们则是纷纷叹气果然太子殿下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本来可以拖的事情,缓兵之计明眼人都知道该怎么用,为何太子殿下却没有这么做?
这是读书人不了解又矛盾的地方。
容铮则是在御书房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开始频繁和宋闯书信交流,甚至打算互相派出使者来协商。
可宋闯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打怕了,他直接拒绝派出使者交流,他要跟稚嫩的太子殿下首先交流,他认为自己是深谋老道的人,在攻心术方面他还是最擅长的。起码他不至于输给燕国太子这样的年轻人。
宋闯自持自己在战场上活学活用的心理战术,他开始一步步对燕国太子进行试探,首先是服软,然后第二封信是他手里人质的底气,之后是第三封,宋闯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意求。
这三封信来回每次都得三天,这样下去已经是第九天。
这九天内,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协议书,太子能少让步别对不起死去的百姓。
而同时这九天里,宋闯接到太子对山民们嘘寒问暖,甚至要求山民不能再少一人,更希望山民们能吃一顿饱饭。粮食则由燕国出,只要宋闯信守承诺让人将粮米都交给山民们,她则是会这三天内对宋闯的任何条件持向答应的态度。
宋闯要的就是太子的服软,不就是一顿饭,如果一顿七万人的饭可以让太子做出最大的让步让他获利,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于是,宋闯命人不带武器去山区口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送粮食?
结果,还真的也有不带武器的燕军出现,他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窝火地对着舆军,舆军清点了粮食后,大燕的粮食官就要求亲自要看到这批米送进去,而且期间他们可以跟随山民一起被舆军释放。
舆军官听罢,觉得他们有进没出反倒对自己无害,于是,舆军官请示宋闯此事。
宋闯大燕让这一百人进来,反正一百人的战力,又手无寸铁,所以一百人不足挂齿。
等宋闯答应后,十车千石的米粮运往了山区,到了山区后,山区的百姓一个个早就面黄肌瘦了,他们当中被舆军奴役时,听说了外面的事情。
听说是外面有他们大燕的太子殿下为了拯救他们,让原本该胜利的仗吹黄了。
这让山区不少山民们纷纷自责起来,自责自己拖后腿,为什么不早点相信太子殿下的话下山跟着建设镇口城,以后他们都是要搬出去住的!?
因为农民军的事情,造成了不少山民的害怕,同时山民又因为太子拯救他们的善举而感动。
这一次山民直接看见他们大燕的军人。
山民们第一次像看见亲人一样感到温暖,大家围了上去,除了几个人被舆军嫌弃碍眼拖出去打了一顿回来,其他人则是从这百位粮食军官口中听到了。
他们是奉太子殿下的命令给他们送饱饭吃的,并且希望他们能活下来,不要绝望,因为太子殿下马上要接他们回家了。
山民们听后,这一次他们没有再去质疑,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暗地里落泪,因为在这个群狼环伺的地方,还能有朝廷的人记得救他们,并且还冒险过来给他们做饭。
山民们很难不感动。
粮食官看着围着自己的山民一个个盼望着,流着辛酸的泪,他则是安抚大家道:“众位山区百姓们,你们是我大燕的子民,我们不会放弃你们的!”
“你们尽管放心,太子殿下已经在外面和敌军首领在商量什么时候放你们下山。”
“这期间你们要好好保重自己。”
山民们则是抹着眼泪纷纷道:“草民多谢太子殿下恩德。”
“这次出去无论如何我都要报效太子殿下,再也不吊儿郎当了。”
“难怪这阵子舆人没有打我们,甚至奸污我们媳妇,甚至我们有人打翻了盐罐子,他们也没有动手,原来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太子殿下!”
“苍天啊,苍天有眼啊!赐了个明君给我们啊!”
更有甚者直接跪下来,叩拜东边的方向,哭喊道:“太子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民们无以回报,他们都纷纷双膝落地,对着东边京城的方向感恩戴德起来:“愿祝太子殿下洪福齐天,战无不胜!!太子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附近看守的舆军们都纷纷被这山民们,民心所望的举动给惊了下,但很快他们就不屑起来,同时其实也非常心虚起来。
也有舆军看的有些羡慕起来。
甚至还有人嘀咕一声:“这万民所向的景象在我们舆国可看不到,这帮大燕猪真是有福气偏偏在这个时候遇到明君了。”
“我还听说这里的太子为了这帮燕猪,投了不少钱财建设镇口城。我们里面有从镇口城逃回来的兄弟说镇口城盖的民宅一个个都用的瓦片,而且一个屋子有三间房,还有一个大院子,几乎都没有草屋,这帮贱民们住的地方简直跟我们舆国有钱人住的一模一样。”
“胡说什么,你不要命了。”
话虽这么说,但各国的穷苦人家几乎是一样的处境,虽然国籍不同,但穷人都是一样贫苦的。
舆军里面也有不少为了口饭当兵的穷苦人家,这些人看见燕国明君现世,心里是藏不住的羡慕。
之后山民们在粮食官们的安抚下,开始热火朝天地做起饭来了。
附近守候的舆军们,他们闻到炊烟的香味,还有时不时有肉的香味飘过来,他们纷纷吞咽了一下,但是他们都不能靠近。
生怕自己因为抢一口吃而耽误了将军大计,到时候他们好不容易从燕国太子那得到的甜头就又拱手让出去了,还惹怒了燕国太子。
不过不得不说,附近的舆军们都纷纷羡慕起这帮被他们困住的奴隶般的山民,居然能吃上比他们还要好的白米饭,甚至还有肉。
不过肉肯定没多少,但起码闻到香味了。听的他们肚子都咕咕叫。
还有的舆军甚至去打听,他们发现那些做好的肉通通是个妇孺老人吃的,而青壮年捧着一碗白米饭就吃的津津有味了。
打听的舆军回来告诉自己的小队长,大家都对附近不远十米的山民的伙食都纷纷羡慕起来。
而山民们因为这顿饭又升起新的求生的希望。
之后便是十三地八城被掠走的百姓们纷纷被舆军赶到山民区,然后由粮食官统计他们的人数,以确保所有燕人百姓能够性命无虞。
舆军看见大燕的官员们一个个为他们的百姓奔跑的身影,完全不是那些官老爷们摆架子让他们下跪,使得这些舆军们都纷纷眼热的紧。
同时大燕太子和她的粮食官爱民如子的行为,一度在舆军内部,形成了一段有着良好赞誉的美闻。
宋闯得知此事,他顿时命令大家不准再靠近那帮燕官和山民,只需要驻守在附近不让他们逃跑就行了。
谁再敢传这些消息动摇军心就一律斩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