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年代小炮灰

报错
关灯
护眼
095 新厂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左手袖子空荡荡的垂落在那里。

  右手少了一根小指。

  脸上横着一道长长的疤, 仿佛被人一刀劈了下来。

  冷兵器时代留下的伤痕。

  这个念头很莫名其妙。

  阮文下意识地回敬礼。

  “谢蓟生同志让我来找你报到!”

  谢蓟生只是说给阮文安排人,但具体有谁,什么时候到, 都没个交代。

  韩建国的到来, 让阮文有些措手不及。

  她要给人安排住的地方。

  这次才来一个人而已, 不知道往后还要来多少, 总不能一直在招待所住着。

  因为和研究所挂钩, 工厂又不能是完全的私营性质。

  而且谢蓟生为什么安排这些退伍的军人过来, 阮文又不傻, 知道他是在给这些战友们谋求生计。

  阮文要是学黄世仁, 那像话嘛。

  要建员工大院, 不仅要建, 还要建的好。

  阮文看了眼韩建国, 斟酌了下才问道:“谢蓟生有说, 你来这里做什么工作吗?”

  韩建国憨厚一笑,“俺都行!”

  这一句话, 让阮文觉得自己仿佛在拍戏, 一瞬间从朝堂之上转到了热闹繁华的街头。

  原本还因为对方肃穆以及伤残而产生的距离感,因为一句“俺都行”瞬时间烟消云散。

  “能开车么?”

  “能, 少了个胳膊也没啥要紧的,俺开车稳着呢。”

  阮文想了想, “也不用开车, 就是……嗯,你有枪吗?”

  她的工厂被人惦记着呢,阮文觉得往火车站送货的时候是得注意着些,如果能配枪的话最好。

  不见得要用,但是得有。

  其实这会儿民间有枪支遗落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毕竟这个问题彻底解决都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

  韩建国没想到,阮文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来的这么直……直接。

  “没有,不过我可以弄到。”

  想要弄到那玩意,不算难。

  “你是想要收藏,还是……”

  阮文觉得,这位退役老兵误会了。

  “给你们配着,怕出事。”

  韩建国微微松了口气,还好不是拿来跟谢蓟生相互瞄准,这就好。

  “等过两天我把这里摸熟了,就去弄几个。这玩意就跟蘑菇蛋似的,不一定要用,但是你得有。”

  这话阮文爱听,“韩大哥你先在招待所住几天,我抓紧先找个房子给你们住,等开春后天气暖了再建厂区大院。”

  “俺都中!”韩建国本来也不挑,“当兵的时候啥苦头没吃过?去年打仗那会儿,俺跟中队失联了,树丛子里猫了两天。”

  席天慕地都睡的,现在能住招待所不比那时候好多了?

  招待所这边早就跟阮文不能再熟。

  看到带人过来立马给安排了房间。

  ……

  陈主任原本还想要问问阮文到底怎么回事,没想到阮文转脸给带来个退役的兵。

  这么一来,她登时明白过来,有些问题倒也不着急问了。

  原本涂安国打算给陈主任接风洗尘,只是研究所那边实在走不开,他们最近已经连轴转好些天了。

  只能过段时间再赔罪。

  “这么多年交情我还不懂?我也忙得很,等有时间再去跟他谈谈。“

  谈的是工作,卫生巾厂涉及到其他研究所,不能不谈。

  饭桌上一共四个人,韩建国也受邀在其中。

  大概知道了厂子的情况。

  “等着剩下几个兄弟过来,我们合计下怎么来弄一个护厂队。”

  韩建国觉得谢队这个小对象也挺大胆的,开厂子不说先弄好安保,就靠研究所保卫科的人来扛。

  虽说和省里头关系好,可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要是被哪个盯上,损失可不止海了去了。

  护厂队的事情有了头绪,就等着人到齐就行了。

  因为明天上午有考试,再加上陈主任刚到需要休息,阮文晚上没再打扰。

  约了时间,明天在厂子里见。

  化学系三个专业最后一门考试都安排在了上午,不过考试内容有所出入。

  阮文他们高分子专业考的是高分子物理,非金属材料考的是材料物理化学,至于化工设备专业,最后一门考试和力学有关。

  一个大教室里考试,大家各自忙碌着,一时间教室里只剩下沙沙的答题声。

  寒假来临前的校园在大雪天中有着别样的安静。

  系主任在这边巡考,看到阮文从教室里出来,喊住了她。

  “我过两天要去东北那边一趟,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阮文一愣,“去做什么?”

  她原本有安排。

  系里头,敢这么大咧咧的张口就问的,没几个人。

  杨主任瞥了一眼,“东北那边有个研究所,研究的是机械方面的,具体的说是自动化,你整天跟机械系的那个小陶混,也算有机械背景,要不要去瞧瞧?”

  “去!”阮文哪还管原本的计划啊,“去几天?”

  今年寒假时间长,过年还早着呢,阮文想着怎么安排下时间。

  “差不多一星期,那个小陶要是有时间,也一块去。”反正一头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就当还阮文的人情了。

  毕竟要不是她一举成名,化学系哪来的经费折腾新实验室?

  “谢谢主任。”

  阮文问清楚了时间这才离开。

  她没去找陶永安,那家伙每次考试的时候都临时抱佛脚,下午还有门考试,这会儿怕是正在那里啃课本。

  不好打扰他。

  ……

  陈主任听说了阮文的新安排倒也不奇怪,“你先捡重要的跟我说。”

  骤然间离开工作了小半辈子的棉厂,来到新环境中陈主任还没有厘清头绪。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审核订单。”

  阮文打开保险箱,拿出账本来,“国内除了首都上海广州,剩下一个就是省城。”

  北上广加省城都是周一统一发货。

  “麻烦点的是香港那边,他们都是打电话后再发电报过来,邮局那边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就会有人把电报送过来。”

  这和棉厂的统销统购不是一回事。

  陈主任接过账本,“那发货之前是不是还要跟他们打个电话?”

  “对,咱们是先款后货。确定给哪家发货,就打电话通知就行了,钱要是不到位就换另一家。”

  是完全不一样!

  “那这些订单你是怎么挑选的?”

  “谁给的钱多,打款快就选谁。”阮文的选择简单粗暴,“一般来说我都会先把这些下单罗列下来,即便是不给发货也会做统计。”

  这就是那天谢蓟生帮忙干的活,“从这些订单中再做出筛选,不过一般给价钱高的就那几家。”

  每次给谁家发货,阮文都会用红笔圈出来。

  从订单本上一眼就能看出。

  “价钱这么贵?”

  “赚外汇嘛,当然多多益善,其实他们赚的更多。”

  即便有运输和人力成本,但这些香港的中间商,赚差价也赚的爽歪歪。

  “不过这种好日子也快到头了。”阮文笑了笑,“订单的情况其实就这些,您看还有什么问题?”

  陈主任看着账本,“这里什么意思?”

  “哦,忘了跟您说了,咱们不是跟其他研究所有合作嘛,有些产品是直接从他们那里发货。所以除了处理来自香港的订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其他八个研究所保持联系,每天都要确定生产库存情况,统一调度。到了次月初统一结算,然后再把钱给其他研究所,这个一向都是涂所长处理,回头可能也得麻烦您,我看他最近挺忙的。”

  阮文想了想,自己还有好些天没见到涂安国了。

  科研人员就这样,一忙起来六亲不认。

  陈主任看到了八个研究所的资料,“那为什么不把生产线合在一起?”

  算上413所,一共有九个研究所,二十多条生产线。

  干嘛要分开?

  “合在一起是挺好的,不过主任有件事您也知道,现在上面是要研究所们自力更生。”

  陈主任当即反应过来,有了生产线,对外研究所可以宣称有了自力更生的手段。

  “是我欠考虑了,这样的话就近原则倒也不错。”上海那边有研究所,生产的卫生巾可以就近供应。

  “对,产品原材料运输成本都能降低一些,更重要的是给研究所参与感。主任你看一下这几个账本就明白了。”

  每个研究所都有独立的账本,记录的十分详细。

  陈主任很快就发现了不同,“205所和615所都是两条生产线,不过日产量不太一样。”

  “嗯,每个研究所又都会对生产线进行优化,生产多少就各凭本事了。”

  因为分红是按照贡献量,所以哪个生产的多,哪个到月初拿到的钱就多。

  阮文觉得温暖卫生巾厂的性质有些特殊,姑且将其归类为集体企业。

  陈主任觉得这种模式还挺好,“这有点类似于合作社里挣工分,多劳多得。”

  “对,多了点技术含量而已,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就由着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陈主任笑了起来,比起顽固的一心想要大权在握的老张,阮文虽说年轻了些但头脑足够活络,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这实在太难得了。

  “那不怕其他研究所藏私?”

  阮文笑了起来,“不怕,虽说水至清则无鱼,但是这个藏一点那个藏一点最终坑害的只有他们自己。要是只为了点蝇头小利就不顾全大局,那早晚会被踢出局。”

  条件阮文给的足够好,生产线技术都是她提供的,分红比例足够高,给了这些研究所存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浪费信任,最终浪费掉的,或许是希望。

  “或许他们也能做研发,真要是那样的话,那也不错。”

  陈主任喜欢阮文的乐观,这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可真是再可爱不过。

  让她一度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行,我差不多心里有数,回头等你到那边,记得打个电话回来,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再打电话问你。”

  阮文在账本上记录的详细,只要把账本研究透彻,厂子里的事情就纳入掌控之中。

  两人正说着,车间主任毕昌平过了来,手里拿着一沓订单。

  瞧到厂长办公室里的中年女人,毕昌平反应过来,“这是阮文你请来的陈厂长吗?”

  阮文喊习惯了,这才发现自己要改口,“是陈厂长没错,回头厂子里的事情还得麻烦你多帮衬一二。”

  “应该的。”毕昌平把订单放在桌上,“要不我先带您去厂子里四处看看?”

  阮文跟着一块去。

  顺带着又跟毕昌平说起了护厂队的事情,“现在只来了韩建国一个人,估摸着再过几天其他人也就来了,我也不确定来的都是什么情况,不过运货帮着巡逻应该没什么问题。”

  “今天一大早老韩就过来了,他现在正在厂里四处溜达。”

  这倒是个格外勤快的。

  难怪昨天跟自己要条子,确保今天能进厂子里呢。

  ……

  陶永安对去东北那边分外热情,“能去滑雪不?”

  东北啊,那可是雪乡。

  虽说北方的冬天大都下雪,可又不是一回事。

  被阮文瞪了一眼,陶永安连忙正经起来,“国内最开始就是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共和国的长子,能去那边当然要去。”

  哪怕只是开开眼界呢。

  是啊,共和国的长子,后来……

  阮文心里头沉重了一下,“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什么灵感呢?”

  她生怕陶永安误会,“我说的是研究的灵感,别跟我提书的事情。”

  陶永安登时悻悻,“你也别那么大的反应嘛。”

  书爆火,那不是好事吗?

  《茱莉亚小姐》续集在圣诞节前发售,陶姑姑给出的反馈——

  销量相当不错。

  一周销量已经超越了第一部一个月的销量。

  出版方那边希望打铁趁热出第三部,打造茱莉亚小姐的侦探世界。

  第二部的热销让影视化的可能性越大。

  陶姑姑已经在洽谈,不过她并不怎么着急,《茱莉亚小姐》占据月销榜榜首指日可待,到那时候她或许能谈下一个更好的价钱。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文化政策的放开,国内一些出版社对《茱莉亚小姐》也十分感兴趣,想要将其翻译成中文。

  出口转内销。

  阮文曾经的规划得以实现,却又有几分啼笑皆非。

  大洋彼岸,陶姑姑希望阮文尽快着手第三部。

  之前阮文倒是有构思,但又被她自己全盘推翻。

  这会儿还真……江郎才尽。

  最怕的就是陶永安跟她说书的事情。

  小陶同志觉得自己十分的冤枉,他压根就没打算提好吗?

  “我也是有职业素养的人,我想说的也是机器的事情好吗?”

  在得到阮文的“机械天才”认证后,陶永安觉得自己像是武侠里的人物,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在机械研究上颇有心得。

  当然,他是研发型人才,不太擅长应付考试。

  毕竟尺有所短。

  陶永安今天考试的时候来了点灵感,他跟阮文说了起来,“但我又觉得哪里不太对,正好到时候去那边研究所,请那里的研究员帮忙指点下。”

  阮文忽的想了下,“陶永安,有想过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吗?”

  “咋,你毕业后打算去找小谢同志?”

  “胡说什么,我就是问问你。”阮文还没想好,她想了很多到最后却因为想的太多,又把自己给弄乱了。

  小谢同志跟她说,“遵循本心。”

  这是一句真心话,可又让阮文迟疑了。

  她的本心,那可真是太多了。

  “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前几天村长跟我说,他已经跟村里大部分村民都谈好了,明年大家都种黄麻。我把陈主任挖过来,张厂长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前几天一棉的高厂长还打电话给我,说‘老张说你是个没良心的’。我把生产线都分散开,想着遍地开花,如果能发展起来,最好还是走集体道路,一方面能给研究所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也能在当地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还能推动卫生巾在本地的使用普及。等回头规模做大了,就能形成联合优势,即便是回头有其他民营企业甚至外企涉足也不怕,我们是行业龙头,标准是我们制定的,技术我们领先,就不怕他们哄抬物价。”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依旧存在着月经贫困。

  品牌价值,又或者说品牌溢价。

  阮文现在身处行业中,更明白这个道理。

  “陶永安,就是那种感觉你懂吗?想要做的太多,可有时候又怕自己做不好。”

  那种压力是无形的。

  只是陶永安没想到,乐天派的阮文竟然有这么沉重的心事。

  他狠狠地拍了下阮文的肩膀,这让阮文吃痛,瞪了他一眼。

  “知道疼就好,阮文同志你现在当局者迷知道吗?别给自己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事情要一桩桩去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咱们竭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好。再说了,你什么事情做不好?怎么就忽然间对自己没信心了呢?”

  这个问题问住了阮文,她神色凝重,为什么忽然间心思沉重,明明陈主任来了,护厂队也在组建中,明明一切都在好转,她怎么反倒是悲观了?

  阮文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可能有时候太过于顺利,反倒是觉得不踏实?”

  “你这还算顺利?非要罗嘉鸣把你抓起来审上十天半个月你才觉得踏实?”

  这话让阮文笑了起来,“你是巴不得我被抓走,然后就可以独霸实验室了对?”系主任给阮文分配了专门的实验室,里面还有阮文自己搞来的一些设备。

  陶永安一直惦记着。

  “切,等我把我的新机器搞出来,也去申请专利,到时候……”

  阮文打断了陶永安,“陶永安,祝福福被抓起来了。”

  要不是提到罗嘉鸣,阮文还真没想起这回事,她想了想还是打算告诉陶永安。

  尽管,这俩人只有一次并不成功的相亲经历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嘿,我家猫猫昨天晚上去床头跟我玩了。

  之前都是睡觉时趴在我脚边压着我被子

  有长进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