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红楼打卡签到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广告天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新式纺纱车与报纸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中间能有什么联系?

  但只要一步步的来,它们之间还真能扯上大联系呢。

  两日过后,林府的一座厢房里。

  不止林如海来了,薛蟠几个小辈也都到了。

  “你说这东西能有纺车数倍之功?”

  两架纺车并列在房间里。

  薛蟠几人都没有见过这东西的,但林如海肯定是见过啊,何况就是没见过,他也能一眼就看出二者的不对。

  一个纺锤变成了好几个,这就有数倍之功了?

  陈周氏已经搬去陈府了,对这个三进的院子她是一百个满意,皇家钦赐的啊,这太光彩了。

  但林府里要寻到几个会纺纱的妇人,那还是小菜一碟的。

  几个人默默不语,看着俩妇人坐在纺车后纺纱,然后慢慢的,林如海和薛蟠的嘴巴都张的大大的了。

  事实证明一切。

  这数倍之功的确是数倍之功。

  林如海看到了民生,这东西如果推广开来,那就是社稷之福,太能造福百姓了。

  这是他用脚趾头想都能明白的事情,也是林如海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

  而薛蟠呢?

  薛蟠看到的就是钱!

  红果果的钱!

  他可是金陵长大的人,金陵距离松江这个衣被天下的棉纺中心也就一步之遥。他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松江那些纺织大户么拿到这东西后绝对能喜欢的蹦起来。

  光是棉纱那那就能拉低多少价钱,又能为他们省下多少银子啊。

  “我出十万两!”薛蟠行动力爆表,根本不看林如海骤然色变的面孔,抓住陈玄策道:“玄策兄弟,把这东西一定要给哥哥。”

  到时候他仗着金陵四大家的势头,拿去松江给那些纺织大户们做py交易,少说也能再赚个十万两银子。

  “咳咳!”

  林如海气势全开,前一秒还喜出望外的薛蟠,立刻就僵住了。

  好在林如海眼中根本就没有他,“玄策真是好机巧。此器一处,造福苍生也。”

  “伯父夸奖了。小侄是觉得伯父既然有意再搏宦海,那亲自下场去礼部与人争权夺势,忒丢份了些。就弄出此物来献给皇帝,皇帝岂能不有所表示?”现在朝堂上可不太平,几个王爷已经有默契的联起手来,搞得泰昌帝有点小狼狈。

  而大明宫的那位呢,别看在对付妖魔上跟自己儿子挺一心的,但涉及到权柄,那又是另一幅面孔了。

  “到时候伯父只管向皇帝讨要一个推广差事即可!”

  林如海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会意:“如此说你还有后续?”

  “伯父以为今日天下消息可曾畅通?这新式纺车推出之后,最先得利的必是权贵是也,最是需要此物的百姓家里想要铺展开来,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这里头既有财力的不允许,亦有消息闭塞之因故。”

  “所以真想要此物早些造福百姓,朝廷必要想方设法的广而告之,甚至还要学一学北宋拗相公的青苗法也说不定呢。所以小侄以为,朝廷迫切需要一个能对着全天下人广而告之的宣传通道。”

  “伯父以为一份扩大版的邸报如何?”

  “或者说是一份正式的小报如何?”

  邸报就是从前汉就开始出现的一种官方报纸,宋代,甚至都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而且在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然后大周定鼎之后就专门作出规定将《邸报》事归入通政司负责。

  而小报呢,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虽然它不定期、非官方,甚至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但却是直接面对普通百姓阶层的。

  内容五花八门,从国家时事政治到权贵的后院八卦,从天下奇闻趣事到皇宫大内的嫔妃争斗,乃至是凭空杜撰攻讦政敌,污人清白的东西,全都能刊登出来,所以大宋是三番五次的下令严禁。只是因为赵宋政权管理成效的有限,以至屡禁不止,越禁越兴。

  也就是大周崛起之前连年的战乱厮杀大大重创了中原的民生经济,小报才随之消失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小报的兴起并非是有了一**猾刁钻的刁民奸商,而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昌盛,生活节奏的加快加速,读书人和城市富裕人群的不断壮大扩大情况下,使的城市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存在的阶层——他们对信息获取有了进一步渴求,在这种背景下小报才屡禁不绝的。

  至于为什么说大周定鼎也百年时间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为什么就没出现小报,这就必须说道周太祖对于造谣传谣一事的严厉处罚手段了。

  连大周朝的御史都不能风闻奏事信口开河,小报又如何能够?

  何况赵宋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治国政策。宋朝的官员们大可不必担心朝不保夕的脑袋,更加不用当心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就也非常直白的体现在了新闻控制领域,有利于小报最初的发展,“省、院之漏汇,街市之剽享有,意见之撰造”都成了小报的消息来源,其内容甚至还屡屡出现了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而且北宋虽然几次查禁小报,但直到南宋中后期以后,其对小报的惩治才相对加重。

  大周朝则是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小报处于严厉打击态势,对于胆敢造谣的,处罚严厉。因为周太祖吸取了前宋的教训,对于文人远没有赵宋时期宽松。

  所以大周至今都遗忘了小报这俩字了。

  可林如海乃饱学之士,一听到小报俩字就立刻明白了陈玄策的提议是甚。

  “正式的小报?”

  他有些明悟又有些懵懂。

  陈玄策为他解释了一番什么是报纸。

  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将新式纺车广告天下是小,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是大。伯父为士林翘楚,当知道近些年来大周文兴武废之势越发明显了,士林之声日益广盛了,可是这些士林之声却不见得都是在为今上摇旗呐喊……”尤其是在江南,忠德郡王借着甄家之势,在江南‘贤明’之誉可是相当响亮的呢。

  所以一份掌控在朝廷手中的报纸,一张独属于朝廷属于今上的口舌,其重要性和作用,陈玄策觉得自己都不需要继续说下去了。

  林如海作为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人了,他不可能想不明白的。

  s:///book/13/13788/814147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