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妖姬物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13章 【四十二】崇明镇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致发现这封信的亲爱的陌生人——

  亲爱的陌生人,您好。

  我不知道,您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发现这封信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这封信,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幻化成灰尘,直至消散在微风当中。

  在写下这封信的无数个惴惴不安的夜里,我都是如此衷心地期望着。

  假使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假使您发现了这封信的话,那么请您一定要答应我!

  答应我在读完这封信后,会将它放回原处!

  我将因此,为您高尚的灵魂而祈祷!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

  如果您发现了这封信的话,那就说明,我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因为,但凡我还能苟延残喘地存活在这个世上的话,我就不会让这封信被第二个人知道!

  这封信上的内容,是极其危险的同时,还充满了邪恶!

  它所记载的内容,足以摧毁一个成年人的理智(希望您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至于我为什么要把这封危险的信保存下来,而不是亲自将它撕毁呢?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

  我也认真想过,将这封信保留下来,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我是不是不应该将这封信写出来?我是不是应该把这封信,藏到更让人难以寻觅的地方……

  但我转念一想,想起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初衷——

  那就是借由自己那恐怖的经历,能为贸然行事的后人,起到哪怕一丁点儿的警示作用,我就心满意足了。

  亲爱的陌生人,如果您也是为了探寻那条,关于傍山镇山神的传言的话,那么我奉劝您,在读完这封信后,立即打道回府。

  如果您是偶然发现这封信的话,那么请您将这封信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这样做,于您于我,以及于那些探寻传言的后人来说,都有好处。

  既然您翻到了这一页,那么我想,您已经做好了了解真相的心理准备。

  首先,先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做杨立世,是一位民俗学方面的专家。

  主要研究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即口传文学)为主的口头民俗。

  虽然我与同事们多次合作编辑、出版过很多关于这类文学的书籍,但一直以来,我都期望能够出版一本,由我独自编著,而又记载着最为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著作。

  也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心愿,让我一步步地接触到了,那流传已久的古老传言的背后真相……

  为了实现上述所说的心愿,我时常一个人出门取材。

  作为一名民俗学专家,我自然而然地知道该去哪儿、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我想要的素材。

  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方法,就是在村庄里或聚落中呆上几天,跟村里(或聚落)的人友好相处。

  等到他们放下戒心后,我就可以旁敲侧击出,他们那些世世代代不为外人所知的古老传说。

  通过这种方法,我获取了许多就连我都闻所未闻的民间传说。

  那天,我时隔三个月,又拎起了我的行李箱,在跟家人告别后,我便再次踏上了取材之旅。

  这次的取材,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如果这次我能够取得令我心满意足的素材的话,那么我多年来的心愿,就能由此实现了!

  为此,我这次特意地精心挑选了一个地方——“傍山镇”。

  那是一座坐落在山谷地区的小镇。

  虽说是个镇,但它的规模,只有普通村落那么大,甚至还要比那要小一些。

  要到那座小镇的话,除非你自驾,否则只有乘坐一周一趟的城际公交车这一个办法(想必您也遇到过不论您出多少钱,就是没有一辆出租车愿意载您去的窘境)。

  但就算你乘坐了那班一周一趟城际公交车,你也不能直接到达那座小镇。

  因为这趟公交车的终点站,并不是傍山镇,而是它前面的那座主镇——崇明镇。

  至于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座偏僻的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取材地点呢?

  那是因为根据我多年的取材经验来看,越是这种地势偏僻、交通闭塞的荒野乡村,就越能挖掘到最为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

  有些破旧的公交车,一直开到崇明镇一处较为开旷的场所,才停下来。

  在我们下车的时候,公交车司机拿着扩音喇叭,对我们喊着下周返程的时间——“下周五早上八点,人民广场准点发车!”

  为了不错过下周的发车时间,在从行李舱内拿出自己的行李箱后,我走向站在车门旁的司机,询问他发车的人民广场在哪。

  听到我的提问后,司机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用脚踩了踩地上的地砖,沙哑地对我说,就是这儿。

  在弄清了这个问题后,我拿着我的行李,漫步在这人烟稀少的小镇上。

  既然要一个礼拜才能离开这里的话,那我也用不着这么急着去傍山镇。

  我可以先在这座名叫“崇明镇”的主镇中,打听打听有关傍山镇的情报,以便为我的造访做好准备。

  于是,这样想的我,便开始寻找可以投宿的旅店。

  我拖着行李箱,在这个被夕阳玫瑰色的余晖所映照的小镇内,走了一会儿。

  这里如画的风景,令我如痴如醉,甚至有一段时间,让我忘记了我正在干的事。

  当我找到旅店时,天已经黑了,好在来这座小镇旅游的人并不多,而且旅店老板的为人,也十分亲切和善(亲爱的陌生人,想必您对此也深有体会)。

  于是,我很顺利地就入住到了这家旅店的“203”号房间。

  虽然房间内的设施比较简陋,但总体上看起来,还是十分整洁舒适的。

  由于除了在早晨吃了些饼干外,我这一天,都是处于未进食的状态,所以在将行李箱搬进房间后,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个不停。

  我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来到位于旅店一楼的餐厅准备就餐。

  在老板的极力推荐下,我点了“炭烧牛舌”这道菜。

  虽然价格有些小贵,但从味道上说的话,这道菜绝对是物超所值!

  我看到,来这家旅店吃饭的人,几乎必点这道菜,由此可见,这道菜是多么得受人喜爱啊。

  在吃光了一盘后,我又点了一盘。

  不光如此,我还把菜单上我觉得十分美味的食物,都点了一份,结果可想而知,我是撑着腰,挺着肚子,回到房间的。

  由于吃得过多,肚子内传来的满腹感,让我一点儿事情都不想干,于是,我便一头倒在床上熟睡起来。

  我不知道我睡了能有多久。

  反正我醒过来时,天还没亮,而一楼热闹的喧闹声,正顺着敞开的窗户飘进来。

  不一会儿,腹中传来的阵痛感,让我不得不起身去往厕所。

  当我拖着腹泻到虚脱的身体,来到位于旅店一楼的餐厅,找老板要一瓶“腹痛水”时,那里还聚集了不少喝酒的人。

  亲切的旅店老板,一脸担忧地询问我,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他说他们这儿的医院,虽然疑难杂症治不了,但是腹泻、头痛这类小毛病还是手到病除的。

  我有气无力地冲着他笑了笑,告诉他我用不着去医院。

  我很清楚,我这是暴饮暴食引起的腹泻,吃点儿止泻药就没事了。

  听到我这么说,旅店老板脸上的愁容,才淡去了一些。

  让我坐在靠近柜台的空椅子上歇息,等他去拿止泻药。

  “来这儿旅游的?”

  我刚坐上旅店老板让我坐的空椅子上时,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就来到我的身旁,跟我搭话道。

  由于我的肚子,当时又疼了起来,我只好敷衍地回了他一句“嗯。”

  而那个人并没有因此离去,反而更起劲儿地对我说:“怎么样?这座小镇很美?”

  “嗯。”我继续强忍着腹痛,敷衍着那个人的对话。

  心里不停地祈祷,旅店老板能早点出现。

  “是!虽然我从一出生就住在这座小镇内,但小镇这如诗如画的景色,我总也看不腻!每一天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你说这座小镇,像不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像像像。”

  “我跟很多外来的游客聊过,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让我觉得这么投机的!来来来,咱俩干一个!”

  说着,那个人将手伸向柜台,将倒放在托盘里的两个空杯子拿了过来。

  接着,他将放在他桌子上的半瓶啤酒也拿了过来。

  在将两个空杯子都倒满酒后,他拿起其中一个,对我说道:“既然咱们能在这里认识,也算是一种缘分!喝了这杯酒后,咱俩就是朋友了!”

  还没等我回答,那个人就将手里的那杯啤酒一饮而尽了。

  那个人在喝完他手里的那杯啤酒后,看到我面前的那杯丝毫未减,不免有些嗔怒地说:“诶?你怎么没喝啊?是不是不愿意跟我交朋友啊?”

  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我只好忍着腹痛,跟那人说我有些不舒服。

  那人在听到我的解释后,紧皱在一起的五官,逐渐舒缓开来,最后微笑地说:“这样啊,那等你觉得舒服的时候再喝。”

  说完,他又开始讲起关于他对这座小镇特殊情感的长篇大论。

  “我觉得这座小镇的交通,要是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话,那么这里的美景,就能被更多的人所看到!”

  我注意到,那个人在说出这句话时,周围那些桌子上的客人脸上,露出了嫌弃的表情。

  显然,他们觉得这个人的想法是错误的。

  “说到交通,我觉得这条环形公路设计得就不合理!”

  那个人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人的脸色,继续滔滔不绝道。

  “既然是环形公路,那就说明它从哪边走都可以。但是为什么要规定,它只能从这个方向往那个方向去,而不能从那个方向往这个方向来呢?”

  事后,我才明白,他说的那条环形公路,就是这条把这座山谷城市,与外界连接在一起的环形公路。

  正如他说的那样,这条环形公路就像单行道那样:只能从东向西行驶,而不能从西向东行驶。

  就连我乘坐的那辆破旧的城际公交车,离开这里时,都要顺着这条公路穿过西边的傍山镇,然后绕上一圈返回省城的。

  而不是像其它线路的公交车那样,只要调个头,原路返回就行了。

  这样的设,计总让我觉得这是在完成什么仪式一样。

  “你说这样的规定,还能说它是一条环形公路吗?我看它就应该叫做单行道!”

  说着,他用力地拍了一下桌面。

  我发现周围客人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难不成是傍山镇那帮人提的建议?”

  那个人摩挲着自己那长着青色胡茬的下巴,思索着,“他们知道他们那里吸引不到什么游客,所以他们才会提出这个建议……咦~~不对!”

  “要是为了吸引客流量的话,那应该两头通车才对啊!这么说,这个建议不是傍山镇那帮人提的,那这个建议是谁提的呢?”

  那个人就这个问题,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而我在听到“傍山镇”这三个字眼时,不免得眼前一亮。

  就连困扰我多时的腹痛,也在那个时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觉得,我可以从那个人的口中,套出有关傍山镇的些许情报。

  于是,我端起面前的那杯啤酒喝了一口。

  “呦,老兄,你觉得好些了?”那个人看到我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啤酒后,立马转向我关切地问道。

  “嗯,是觉得好些了。”

  我点点头说,“对了,有些问题要问你,不知道你方不方便?”

  “方便,怎么能不方便呢。”

  那个人豪爽地说,“不方便的人,是不会这么晚还待在这里的。既然你喝了我倒给你的酒,那我们就是朋友了!对于朋友的问题,我肯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我谢了谢他的好意,然后便开始询问,他对傍山镇的事知道多少。

  “你问那个没有什么景色的小村庄干吗?难不成你要去那儿看看?要是那样的话,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因为你去了之后,只会感到后悔。”

  那个人显得有些不高兴。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