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妖姬物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41章 【四十八】到底是谁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沈清顿了手中的动作,到盆中孩子拍打的水花将她唤醒。

  而一并的水花,也让米间转了头。

  眼睛里,有因为笑意而闪烁的光,嘴角扬起,几缕碎发散散的垂下。

  沈清望了一眼,慌忙转移了视线。

  她听着心脏在胸腔跳的像打雷,不顾身侧呼唤。

  只定定望向水盆,却又在荡开的水流中,看到了米间的眼睛。

  那是沈清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因为即算安稳少年时期,她的世界也只有书本,有走向世界的愿望,却也终究只成了痴想。

  而米间是真的走向过世界。

  于是教书之余,沈清最爱待在米间身边,听她讲述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她们会谈天论地,读过同一本书,爱好同一个作者。

  知道天空外面有浩瀚星系,也知道另一侧大陆羚羊,开始奔跑的日期。

  沈清忘记了一切,只跟在米间身后,到山峰看日出。

  躺在厚厚的稻草,闻着干枯清甜的味道。

  阳光一点点打亮,米间美艳张扬的五官,温热柔软触到了沈清的唇角。

  那一刻,万物颠倒,天旋地转。

  城里的传言,其实一早就是存在。

  只是沈清沉浸在自己世界,没有在意。

  到那些传闻进到她的耳朵,国军已经开始准备撤退。

  放牛的娃娃在回家之前,背着手学他爹的模样,“狗日的,鬼子压根没走。十里地外乌泱泱的一大片,还去谈判。什么狗日的世道,赢了还去谈个……”

  沈清及时制止了娃娃又要脱口的脏话,挥手让娃赶快回家。

  街上游行的队伍,又出现了,口号响的震天。

  米间穿了外套,“我先去找我哥,你在这等我。”

  沈清望着米间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披上外套就往家赶。

  沈清每日都会回家,可早出晚归,却从没见过丈夫一面。

  街巷中,早早就开始流窜,说他住进了街角马寡妇家。

  而沈清急着回家,是想把那根簪子带出来。

  木质的簪子尾部,有一颗红豆。

  避过污水推开屋门,暗沉的空间里,丈夫蹲在地上抽烟。

  望见她后,缓慢的直起了身,脸上都是乌青嘴角也渗着血。

  “清儿,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啊。”

  心里轰隆一声,沈清手松了房门转身便跑。

  两个黑影从丈夫身后窜出,一把扯住了她的头发。

  重量压下,汗臭里都是呛人的烟酒味。

  几个巴掌落下后,是布料被撕扯的声音。

  沈清脑子浑浊一片,只拼命挣扎,却感受到了更重的巴掌。

  血红的视线里,是面前两人脱下的外套,和慢慢关上的门。

  沈清靠着本能在挣扎,殴打的痛感已经麻木,她只知道护着裤子。

  就算死掉,也要护着。

  窗外传来了急促的哨声,枪声响的像礼花绽放。

  沈清感觉身上的重量消失,她虚脱的瘫在床上,门开合间,外面的天,已经黑暗如墨。

  沈清浑身都散了架。

  她拖着疼痛的身体翻到地上,缓慢的爬向床底。

  黑暗笼罩周身,她瘫软在地上,鼻翼微弱煽动。

  浑浊的黑暗中,有呼唤她的声音。

  一双手将沈清拖出床底,抱上了马背。

  她睁开眼睛,费力地回头望向身后的米间,暗与明在交替。

  马儿在硝烟弥漫的空气中奔跑,火光快漫出了天际。

  奔跑求饶,还有似乎响在耳边的枪声。

  “不能走啊!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

  “为什么要撤退,明明赢了。”

  “明明赢了,为什么……”

  马儿嘶鸣着倒地,沈清被紧护在怀里,在地上翻滚。

  黑暗又开始侵袭。

  ……

  再次从黑暗中醒来,是在颠簸充满浊臭的卡车。

  手被温暖包裹,她望向米间欣喜的眼睛,嗓子嘶哑的不像人类,“回来做什么?”

  有液体落在沈清的脸颊,从来冷淡的嗓音里,是控制不了的慌张和哽咽,“我去哪儿,你去哪儿。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沈清感受着温暖慢慢闭上眼睛,不管颠簸的尽头的哪儿,她都不再害怕。

  浊臭的车厢,沈清闻到了腊梅的香。

  ……

  车子颠簸着向前,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沈清半梦半醒,始终在昏迷的边界挣扎。

  而在不断拼凑的清醒时分,她断断续续听全了,马儿倒下之后的事。

  国军撤出城外后,人们都明白了这之后的命运。

  日军的车灯,慢慢靠近仿佛屠杀开始前的信号。

  男人在咒骂,妇女在哀嚎。

  孩子穿行在人群间,仍在嬉笑打闹。

  未经世事的婴儿,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在母亲怀里,看着远方冲天的火光,咯咯的笑个不停。

  古稀老人没了站起来的力气,他们坐在门口或躺在床上。

  在喧闹中获得平静。

  有钱财的商人,早几天便开始准备起了逃亡,拖家带口趁着黑夜,去往下一个庇护的地方。

  绝望,侵蚀着所有不能离开人的心,于是,绝望化作了勇气。

  人们打算做最后殊死一搏。

  倒了的红旗,又被立了起来。

  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人们一个一个倒下,却奇迹的没有退缩。

  尸体散落在街巷屋顶,日军的车子进入城中,没有丝毫停留。

  可不过三十分钟的穿行路程,城中便有了一条浓稠鲜血而成的小河。

  妇女连带财务被统称为物品,一股脑的堆在了卡车的后箱。

  三十分钟,仿佛碾碎了城中一切,车子贯穿小城时,一并带走了城中的声音。

  亮光随着日军离开,小城死在黎明之前。

  车子停下,车门敞开。

  沈清握着米间的手,在听不懂的语言中,被推搡着进了一个屋子。

  路中,沈清偷偷抬头打量周围。

  似乎是日军的营地,穿着同样制服的人,打量她们。

  听不懂内容,却能感受到轻·佻,那几双眼睛都带着欲·望。

  沈清垂下头,遏制住了呕吐感。

  那是很长的一段时光。

  从奋起反抗到麻木顺从,不过一周的时间。

  而每每沈清被选中,米间都会出现,那张美艳的脸,总能替沈清省去一些苦难。

  在最开始。

  而最开始,也是沈清最绝望的日子。

  身体没有受到折磨,却变本加厉的在每一天的每一刻,折磨着沈清的灵魂。

  米间总在深夜归来,躺在她身边,呼吸轻的让人害怕。

  米间不让人触碰,沈清只能拉着她的尾指。

  感受那永远暖不起来的冰凉。

  后来,鬼子的人数多了,没有人能逃脱。

  这反而给了沈清安慰。

  不分昼夜的,她排掉灵魂,如一朵绽放在泥土的花朵。

  每一片花瓣都占满淤泥,融进脉络刻在心脏。

  那是一段黑暗无光的日子,她们有想过离开。

  可数次的逃跑,换来的,只有背部肚子用刀尖刻下的,永不能消失的肮脏字眼。

  于是她们接受了,麻木了。

  认为一切都不会再有转机时,日军却开始连夜撤退。

  米间透过窗户,看着外面向卡车搬运物品的士兵。

  “我们能离开了。”沈清望向米间,“走。”

  有三两士兵靠近屋子。

  沈清跟着米间,躲在了角落的床下。

  狭窄的空隙,两人紧紧拥抱。

  门被打开后,是枪上膛的声音。

  没有任何哭喊,门又被关上了。

  沈清感受到了小腿处涓涓的暖流,她闭着眼睛,手臂环绕更紧了几分。

  直到外面再没有一丝声音,两人艰难的从床底爬出。

  在初升的光中奔跑。

  不回头,只是奔跑。

  一直一直。

  跑进深山,跑进山的最深处。

  她们在一处村落安顿了下来。村子虽然远离城市,却也留下了战争的痕迹。

  剩下的零星几人,都是老幼妇孺,她们在战争后的废墟里,自顾不暇,没有人留意谁又来到了村子。

  于是,她们住了下来。

  那是很平稳的几年,也是在此后,支撑沈清活下去的几年。

  后来的战争,没有再波及这个小小村落,只是在结束那天,米间望着天外的霞。

  米间的命运,本不该如此的。

  沈清拥着米间,只想加倍加倍偿还。

  村子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村子也重建的开始繁华。

  学堂建立后,她们去做了先生。

  村里,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而经历了这一遭,大部分人都明白了知识的力量。

  于是,女人教起了书,没有工钱却包三餐。

  这就够了,两人成对儿的行在村中。

  每日都有欢笑,生活似乎开始变化的幸福时,那个疯狂年代到来了。

  沈清和米间,是积极配合的。

  可不知,村中人从哪听来,她们在日本军营里的事儿,被翻了出来。

  她们不愿意互相举报,可总有人给她们扣上帽子,开始批·斗。

  是学堂里的学生,那个基本算是跟在沈清身后长起来的小娃娃。

  从来乖巧的孩子,现在却扯着嘶哑的嗓音,大声念着她们的罪状。

  衣服被高高掀起,那些耻辱的过去,成了她们被批判的证据。

  她们跪在地上,被辱骂被折磨。

  实在受不了,承认了他们说出的问题后,被剃掉头发,站在长凳,接受思想正确人的思想洗礼。

  一日又一日,沈清不明白,这日子怎么没完没了。

  这些漫长的日子,为什么就没有尽头。

  总是刚有好转的迹象,便又开始急转直下。

  村里有人看不下去他们的行径,是那姑娘的哥哥。

  他驾着马车,在一个深夜,带上她们离开村子。

  其实离开或不离开,都没有差别,没有一处是平静的。

  可她们还是上了车,躺在平板上,紧紧抱在一起,看着天空随着行走的月亮。

  村里有人发现了,火把的光,成片的亮在森林。

  马儿在山路上奔跑。

  三人都慌了神,谁都知道,回去后的下场。

  米间深吸了口气,“我去拖时间。”

  沈清吓得呆滞,死死抱住米间摇头。

  米间掰开沈清的手,直视着她的眼睛,“我家都是军人的,你忘了?”

  “一起的话,被抓回去都会死。我们一起死没关系,可他呢?”

  米间擦着沈清脸上的泪水,“我有办法,你去只会拖我后腿。”

  “你只管活下去,我一定会来找你。”米间起身。拿起了角落的火折子。

  “去小城,去最高处。我一定会来的,你记得。”

  米间翻下马车,“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沈清,“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米间。“我去哪儿,你去哪儿。”

  沈清,“我去哪儿,你去哪儿。”

  马车顺着小路不断向前,沈清突然后知后觉想到了拥抱时,米间怀里鼓囊的感觉。

  她猛地回头,身后一声巨响,漫天火光照亮了半边的天空。

  照亮了她脸上蜿蜒的泪痕。

  她呆滞的回过头,慢慢躺平在车上。

  闭上眼睛,无声的呢喃,“回小城,最高处。她会,回来找我……”

  “她会,回来找我……”

  ……

  长大后,再回想整个故事时,才发现故事里的沈清,就是姨姥姥。

  可这时,却并没有惊叹的心情,而是情理之中般的接受。

  于是,在姨姥姥的灵魂,已经沉入海底后的这一刻里,我突然接受了她的一切。

  姨姥姥辗转半生,终于回到家中,却只蜷缩在落满了灰的阁楼,还在晚年被送往养老院。

  她的所谓亲人,并不真正的在意她,包括我。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忽视她,习惯性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她。

  而姨姥姥这一生,漂泊于尘土黄泥之中,满心疮痍,却依然无暇。

  她依然活着。

  在这不算长的后半生里,那个许诺回来寻她的姑娘,却始终没有出现在姨姥姥望向远方的眼睛里。

  报纸上的文字,终究成了几团墨渍,没有人为她们的苦难,主持公道。

  所以,姨姥姥到底是谁害死的呢?

  是凌·辱她的日本人?

  是替换了她人生的姥姥?

  是用她利益交换的太爷爷?

  是将她抵押出去的丈夫?

  还是因为我的忽视,父亲的追问,母亲的漠然,或者是舅舅的驱逐?

  我不知道,到底是谁,害死了姨姥姥。

  但突然之间,我又忆起了童年时的一件事——

  那年,我因为恐惧窗帘后的眼睛,便幼稚的认为,只要将窗帘缝隙黏住,姨姥姥便再没有办法。

  我偷偷潜入她的房间,在粘粘窗帘时,听到了姨姥姥迷迷糊糊的梦话。

  “国军撤退了……”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