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智途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5章 微米芯片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天赐对女儿女婿去自由城很放心,他仍然全力投入研发之中,以期在十年之内将研发出成熟的辅助智能,推向市场,不为赚钱,只为推动人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杜绝智能人叛乱的事情发生,作为智能人的先驱者,这是他不可推脱的责任。

  他利用自己独特的辅助智能,迅速收集和阅览各方面有关的资料,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后却意外地在自己的桃李公司发现了一种可行方案。

  桃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几十年来投入大笔的资金进行研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纳米细胞,虽然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申请了许多的专利,至今却都没有开发出一款真正的纳米细胞来。

  但在不久前,一个天才的技术人员甘金杰开发出一种高纯度热固饱合膜,具有很强的排水性和亲脂性,用来封装红细胞大小的微米芯片,对甘油三脂有强黏附性,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甘油三脂不敏感,置入人体后不会产生排异现象。

  红细胞大约七微米左右,这么大的芯片,已经可以设计一些较复杂的功能了,桃李公司的研发小组就设计了一款吸收生物电并转化成电磁波发射的功能,吸收的生物电越多发射的频率越高,用来检测身体各处的生物电状况,间接地检测各器官的功能。

  微米芯片能在毛细血管通行,有着较强检测功能,当下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控制和回收,这种技术正在实验阶段。

  看到这个资料后,朱天赐立即想到,如果将这种微米芯片置入到大脑的固定区域,就可以收集脑神经的信号,比他仿神经还要精细,还不用手术。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方案。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这种微米芯片到达指定区域,并且在那里驻留不再移动,另外还有,在这种微米芯片老化失效后如何进行更新。

  朱天赐赶到桃李公司,招集相关人员开会,先是重奖了甘金杰,提拔他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并将这个项目从纳米细胞项目中分离出来,在资金、人员和管理上给予极大的支持。

  然后,他提出目标要求,让项目小组尽快攻克,并挂出高额的悬赏:每人一套不少于五百平米的魔都花园洋房别墅,核心研发人员另外给予重奖!

  项目小组的人员都疯了,吃睡全在公司里,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发之中,每天展开数次头脑风暴,逐一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在两个月后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来。

  首先,利用电吸附的特性,在微米芯片周边设置一个吸附电极,并设置遥控开关,在微米芯片到达指定区区域后通过遥控打开开关,微米芯片会吸附到血管壁上,时间长了会自形成硬化斑痕,固定在血管壁上。

  其次,可以用四季桃花清理血管,并关闭开关电极,使微米芯片从血管壁上游离出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过滤点,用磁场将微米芯片分离出来,另外换一批微米芯片到达指定区域。

  进行了数次实验后,结果交到朱天赐手里,朱天赐对几项数据并不满意。

  第一,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微米芯片注入血管,要经过血液循环的方式才能到达目标区域,而且到达的比例非常小,必须增大注射量,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目标区域才能达到足够的数量,朱天赐建议,用介入的方式进行血管超选,在选定的血管注射微米芯片,大大减少注射量和时间,另外,可以将体外遥控制做成标准化的智能型专用装置,以提高效率。

  第二,电吸附可靠性不强,总是有相当一部分离开目标区域进入血液循环,另外,吸附于血管壁上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会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隔着血管也难以检测神经的状态,必须想办法让微米芯片穿过血管壁,进入目标区域组织液,直接吸附于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轴突上,微米芯片老化后,还需要能重新回到血液循环之中,从而过滤掉。

  第二项是重点,也是难点。

  尽管如此,朱天赐对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肯定,并鼓励项目员工进行改进。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自己一个人搞研发,不如大家一起来攻艰克难。

  朱天赐本就是电子工程的大师,他对微米细胞芯片的电子线路重新设计,将原有的功能进行了优化。

  之后,他又设计了另外一种芯片,每个芯片都有特定的编码,可以接受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转化成与脑细胞生物电相当的电势,来给吸附的神经突出以电刺激,从而使相应大脑皮层能接受辅助智能的信息。

  这样,就可以替代电子探针的输入方式,无需电子探针的精确定位,而且更加精准,更细致,而且方便将外围的控制装置进行标准化。

  还可以将两种输出和输入功能集成到一起,更方便与辅助智能互动。

  因为微米芯片的尺寸有限,能容纳的门电路数量比较少,因此朱天赐采用了多层电路方式。

  只是,可能因为他提出的改进要求难度太大,桃李公司的研发小组迟迟没有设计出可行的方案出来。

  朱天赐询问了一下进步,方案的大多数难题已经解决,卡在如何让微米芯片进入组织液上,因为只有能变形的白细胞能突破血管壁,红细胞不行,微米芯片也无法变形。

  朱天赐暗道,看来研发智能必须深入学习医学知识才行,他提出一个方案,利用形成紫癜的原理,用饱合膜装载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的物质到达指定区域,使局部发生炎性反应,造成血管细胞间隙临时扩张,使微米芯片通过。

  大脑内缺少淋巴细胞,但并不是不产生炎性反应。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微米芯片一旦进入组织液,很难再回到血液。

  坏处是,微米芯片一旦老化,不容易回收,这就要求芯片的材质能自然降解。

  很快,研发小组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可行性方案,并进行了几次实验和改进。

  数据交到朱天赐手上。

  有些数据比预想的要好,比如微米芯片在进入组织液后,流动性变得很差,可以自然在该区域驻留,又因为甘油三脂与细胞磷脂膜相亲的特性,很容易被细胞膜吸收,使饱合膜直接与神经细胞膜直接接触,而高纯度饱合膜与磷脂膜结合力很强,很容易契合在一起,这样,并不需要吸附电极,减少了芯片的制造难度。

  但这也造成了微米芯片老化后更难以被清除。

  有些数据朱天赐还是不满意,控制不够精细,进入组织液的微米芯片数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另外,操作还是太繁琐。

  他把自己的意见和设计的新电路一并发给研发人员。

  就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进,试验,再改进,微米芯片逐渐成熟。

  因为朱天赐设计的电路更加精简,多层芯片模式使得电路占用的面积更小,造成微米芯片的尺寸更小,达到五微米,更容易通过血管壁,而且采用新型基质材料,不仅可以使芯片能够被酸性物质腐蚀分解以便回收,而且芯片的寿命也大为提高,有效期达到十年以上。

  另外,各种操作标准化,并固化为标准设备。

  之后,进入临床试验。

  该项技术虽然需要通过医疗辅助的方式进行,但毕竟不是医疗设备,临床试验进行得很快,半年后,进行了改进和定型,进入三期实验。

  朱天赐亲自充当志愿者,接受临床试验,用介入的方式输入微米芯片。

  然后,他根据芯片的性能,重新编写接口程序。

  微米芯片比他的仿真神经还要细致,更比电子探针的精度高出至少两个等级,只要有足够的芯片密度,几乎可以完全还原神经信息。

  但这也造成了程序的计算量非常庞大,朱天赐为此设计了专用的处理芯片,广泛采用并行数据处理的模式,使信息转换保持通畅,使辅助智能的反应更快于脑神经传输。

  朱天赐设置了两种模式,人脑优先和辅助智能优先,两种模式可以切换。

  对于大多数情况,肯定是人脑优先,但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辅助智能优先的模式,比如比较复杂的数据处理,或者非常专业的科研。

  朱天赐预测,随着辅助智能的大面积普及,和长时间的应用,辅助智能的存贮量的逐渐增大,人们肯定会越来越倾向于辅助智能优先的模式。

  在很多方面,智能明显比人脑更有优势。

  因为有早先的辅助智能为基础,而且有辅助智能的帮助,朱天赐编写新接口程序很快,但他精益求精,不断地优化,最后固化成芯片。

  朱天赐待一切准备就绪,准备成立新公司,安排前期的生产线时,市局副局长周志约见他。

  周志是朱天赐与上面的单独联系人,一般不会主动联系他,此番主动约见肯定有大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