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动作
终于石全彬表现完了,领了赵祯的赏赐高兴的站在了一边,老将军王德用这才走上前来,行礼之后说道:“石阁长已经讲的很精彩了,老臣也没有他的口才,就不献丑了。老臣只能是做一些补充。官家,臣一生戎马,带了一辈子的兵,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还是能说的上话的,以臣的对热气球的观察,这热气球在军事侦察方面的优势无与伦比,尤其是和千里镜的配合下更是如虎添翼。”
“古人常说登高望远,所以军中的了望侦察都会尽量选择高的地方,这样才能够比对方看到更远的地方,但是登的再高,也很难比的上热气球飞天的高度。臣刚才在热气球上大约目测了一下,离地的高度可能在三十丈左右,除非站在高山之上,平常很难找到更高的观察点了,可是正常行军打仗很难说能正好找到合适的高山方便观察,何况据张县男的学生所说,热气球其实能飞到两三百丈的高度,当然在这样的高度下,要想看清敌人的情况,就必须要借助千里镜的威力了。老臣刚才在上面试过了,可以轻松的在这个距离用千里镜观察到汴梁城墙上面的情况,当然也是因为汴梁城墙特别高大,周围又没有什么障碍才有这样的效果。”
“另外就是用于奇袭或是攻城之时,可以用热气球飞到敌人的上方,在对方没有办法反击的高度,再配合张县男之前发明的新式火药,一定能够创造出奇效,可以把我军的损失减少非常多的程度,就算是不用火药,只用火攻威力也能让敌人胆寒,因此臣请官家批准,把这热气球用于装备军队之中。”说着王德用还深深的行了一礼。
“哈哈哈哈!老将军说的这些话,刚才张县男也说过,你们两个人倒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过张县男他是热气球的发明者,比你更了解它,所以说的比你要详细一些,你们两位以后可以多交流交流。可惜的是朕却不能体验一下这种飞天的感觉。唉~~”
赵祯感觉很惋惜,其他人却不敢接他的话,一怕一万就怕万一,自己这些大臣们掉下来受些伤没有什么,可是如果有人同意让美帝上去体验,皇帝一旦出了事,不管事情大小,只怕都会被人喷的体无完肤,就算是不出事,也会有人拿君子不立危墙的话来攻击你,非要给你扣个佞臣的大帽子不可,说不定在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什么好名气。
张玉兴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仔细想了想说道:“官家如果真要想体验又担心安全,将来臣多准备些厚气垫铺在热气球下面,这样飞个几十米的高度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赵祯听了张玉兴的话非常感动,他心里清楚也只有张玉兴敢这么说,其他人绝不会不顾虑自己的声望,可是张玉兴这么说还好,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只怕以后会有人拿这件事对他不利,所以想了半天,赵祯还是叹了口气说:“这件事以后再说,众卿可还有人愿意上去体验一下飞天的感觉的?”
众位大臣们互相看了看,飞天的诱惑对所有人来说都非常大,不过一来是怕出危险不想上去,二来大家都看出来赵祯的情绪不太好,索性全都不再上去了,反正这热气球有了,以后有的是机会体验,现在还是不要刺激赵祯才好。
赵祯看到没有人说话,感觉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干脆就让众人打道回城,不过路上一边走一边和王德用张玉兴商量热气球生产后装备军队的事情。
“官家,王老将军,我还是那句话,这热气球其实结构非常简单,大致看一圈后找些工匠就能做出来,关键其实在操作人员的训练上面,只有培训出合格的操作人员了,才能提高安全性,不至于出现重大事故。我认为杨枢密使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先生产出来少量热气球,找个偏僻的地方用这些热气球秘密训练操作人员,等到我们拥有了大量熟练的操作人员,其实热气球的生产很简单,只要是在战争开始前准备好,就能给敌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其他人听了张玉兴说的全都点头同意,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下来,等到众人全都上了马车,开始往回走,现在已经接近傍晚了,赵祯要赶着在宫门关闭前回去,就没有再去张玉兴家里休息,和张玉兴在半路上分开,直接一路回自己的皇宫去了。
赵祯他们是走了,张玉兴回到家,结果发现学生们全都聚在他家的院子里没走,张玉兴他们一回来,就全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询问皇帝有没有坐热气球上天,有的还问王宗琰飞在天上到底是什么感觉,场面实在有些闹哄哄的。
张玉兴让他们全都安静下来,这才大声说:“好了!大家今天都已经见到了大宋官家,官家对你们也是时常过问,今天还特意对你们勉励了几句,大家以后可不要辜负了官家的这番好意。现在各小组的分组基本全都定下来了,你们就要被分派出去各司其职了,要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在闲暇之时不要丢下功课,努力提高自己,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
所有的学生全都大声喊道:“有!请先生放心!”
新作院的转炉工程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倒是张玉兴的庄子附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每天都有许多百姓来这里应聘,有的要进入正在建设的工坊,这些人需要在这段时间进行简单的培训,有些是被招来开荒,这些人也不少,张玉兴的荒地实在是太多了,马上就要开春了,需要给这些人准备工具和种子。不管这些人是进入工坊作工还是成为开荒的庄户,张玉兴都按后世的合同样式给他们签订了契约,明确双方只是雇佣关系,确保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这些开荒的庄户和地坊作工的工匠们,除了少数周围的村民,大多都是一些流民,都是这些年来附近州府受了灾逃难来到汴梁的,有些现在还是一家住在窝棚里,可以说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好一些的能找个做工的地方挣些工钱养家,差一些的就只能沿街乞讨吃百家饭,还有些就成了街上的闲汉流氓,反正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的,平时就是偷盗强抢,也是开封府最头痛的人群。
张庄收了不少这些人,不光是给张玉兴干活领钱,张玉兴甚至开始建起了集体宿舍,不然光是几个工坊的话非常也是占地面积广大,也不可能弄出来这么大的工地出来,也就是现在张玉兴手里的钱多,还有肥皂香皂这个摇钱树,换个人来也顶不住这么大的开销,不说米面这些提供给他们的主食,光是保证每天都能见到最少一次荤腥这一点,每天送到这里来的各种肉类就让汴梁城中的肉价也抬了不少。
除了这些庄户工匠们,还有不少的百姓只是来这里干活挣份工钱的,现在离着农忙还有一些时候,普通百姓都想着趁这点时间多挣一点是一点,要不说中国的老百姓就是吃苦耐劳又勤奋呢。如今张玉兴的庄子这里在整个汴梁周边都已经快家喻户晓了,连着好大一片地方全都是工地,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周围不管来多少百姓都能在这里找到活干,现在每天在工地上忙活的百姓已经有一千多人了,好在张玉兴的那些学生们都已经见过这样的阵仗了,当初在淮南路修水利时的人也不比这里少多少,张玉兴还特意让他们互相之间交流总结过经验,现在才能驾驭的住这么多人的工地。
张玉兴的这些学生让张庄有了高效的组织能力,由他们组织策划兼指挥,张庄中上了一定年纪,没有在工坊中作工的庄户们负责当监工,外面的工地上面劳动力众多,可以说一天一个大变样,就这还是显得人手不足,工钱是一涨再涨,生生把个汴梁城中的普通打工工钱给抬起来了两三成,让城中的用工出现了短缺现象。
原来现在应该是农闲时刻,往年在这个时候城中的各个作坊商铺,酒楼饭馆,车行码头从来没有缺少过作工的百姓,现在竟然需要抬高工钱才能招的到人,张庄搞了这么大的动作,怎么可能不家喻户晓呢?几乎所有百姓都知道了城西新改名的张庄正在大量招工,工钱多还从不拖欠,每天吃饭管饱还能见到荤腥,可以说是所有百姓心中最理想的作工场所。
要不是招的开荒庄户和工坊招工匠都有人数限制,想进去还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不光是要身家清白有人做保,还得是老实肯干的才有可能进去,只有这些人将来才会分配有集体宿舍,只是在工地上干活的百姓还得是回自己家休息,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很想过去,就因为距离太远只能是无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