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奏章
等到赵祯把政事堂递进来的奏章都处理的差不多了,这才放下奏章抬起头来,一边活动着自己的身休,一边问在自己身边当值的王守规:“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王守规一边递过去一条湿毛巾让赵祯擦了把脸,一边笑着回道:“现在才刚刚过了巳时(大约就是后世的十点多不到十一点)中,官家处理政务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实在是太厉害了。”
赵祯擦了把脸,感觉自己的精神不由的一振,扔下毛巾又接过了王守规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茶后哈哈大笑的说道:“哈哈哈!朕处理政务的速度是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惜并不全是朕更厉害了,而是京城之中的很多官员,都开始在奏章上面用上张玉兴提出来的标点符号,朕看起奏章就要舒服很多,再也不用先去猜测他们的意图后再回去断句,读起来也通顺的多了,省了朕老大的精力和时间了,而且就算是把这些奏章全都看完,也没有以前那么累了,这标点符号还真是一个好东西啊!听说政事堂的那些相公们现在也感觉到了好处,正在商议着在大宋全境的官衙中全面推广,到时候外地的官员上的奏章也全都用上标点符号,朕处理的速度还会更快。”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能递到赵祯这里的政务都是比较大的决策性奏章或是人事任命之类的事情,数量并不算是特别的多,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琐碎事务,在政事堂里就处理完了。并且递到赵祯面前的奏章,上面绝大多数都有政事堂相公们的处理意见,很多时间赵祯只需要看过后奏章后再批上一个“可”字,就算是完事了,完全推翻相公们意见的次数并不多见。
少数奏章上面政事堂的相公们也无法决定处理意见时,这种事情一般都比较大或是棘手,赵祯自己也很少独断,都是拿到早朝上面和群臣商议着来,所以赵祯才能用一上午的时间就把政事处理完,这要放在以前没有标点符号之前,光是看明白奏章的内容,怕是一上午都不够用,耗费的精力更是厉害,两下一对比,赵祯现在才觉得无比的轻松,也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赵祯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赵祯喝完了一盏茶,把茶碗放在了龙书案上,这才看到在书案的另一头单独还放了一份奏章,知道这是通过内侍途径递进来的,并且上面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标志来表明轻重缓急,所以赵祯也是漫不经心的拿了起来,一边打开还一边在心里想着,处理完了这个奏章之后,要到后宫哪个妃子那里一起用餐。
赵祯现在还是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以前还有大量政务占用了自己众多的时间,现在突然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难免就和后宫中的妃子们打成了一片。
不过赵祯对自己的正宫郭皇后一直都不喜欢,当初他看上的是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及四川富豪王蒙正的女儿,可惜刘太后却特别中意郭氏,不顾赵祯的反对,一力扶郭氏当了皇后,甚至王家千金都没能进宫,只让张美的女儿进宫当了才人,后来张才人在天圣六年刚升美人不久就去世了。这也让赵祯对郭皇后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样,可是郭皇后却又特别能讨刘太后的欢心,赵祯也对她没有什么办法,只是用冷战的方法应对。
现在赵祯最宠爱的妃子是尚美人和杨美人,这两人不仅是人长的好看,还对他是曲意奉承,把个赵祯迷的神魂颠倒,赵祯现在就是一边在脑海中想着和美人共进午餐的美丽画面,一边是打开了手中的奏章。
可惜刚扫了两眼,赵祯就吃惊的瞪大了双眼,脑子里的一些美丽画面不翼而飞,飞快的把那份奏章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兴奋的一拍书案:“好!太好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
王守规被赵祯的表现吓了一跳,正暗自奇怪,就见赵祯抬头对他吩咐:“快!马上通知政事堂众相公……不不不!此事应属绝密,不能让那么多人都知道……这样,你悄悄让人通知吕相公、杨枢密使和王副枢密使三人速速进宫见朕,记得不要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明白了吗?”
王守规虽然觉得奇怪,不过他并不敢迟疑,急忙躬身领命下去吩咐人执行去了。
好在现在时间还算早,这几位还在自己的公房中处理政务,如果再晚一会儿,可能这些人就会回家去了。所以这三人来的倒是很快。
赵祯等到这三人给自己行过礼之后,让王守规把张玉兴和蓝元震两人联名上的奏章给三人轮流看了一遍,等到三人全都看过之后,赵祯才道:“朕把你们三人找来,就是想让你们代朕前去新作院里好好看看,看看新式炼钢炉是不是有张县男说的那般好,回来后再详细的说与朕知道。记得一定要看仔细了,任何细节都不要给朕错过。”
枢密使杨崇勋捧笏问道:“官家为何只让我们三人前去?这样的大事应该是政事堂和枢密院中的大臣一起前去才是?只有我们三人是不是显得太过随意了?而且还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不是朝堂大臣的行事方式。”
“要的就是让你们低调行事,去的时候记得不要带你们的宰相仪仗,不要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之前有人来报,京城之中已经有些不明身份的人物,开始四下里偷偷打听水泥和火药的事情了,说明已经开始有有心人得到了这一方面的消息,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消息是怎么泄漏出去的,但是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员众多,难免会有消息给泄漏出去,现在已经很难查起了。”
“这一次的新式炼钢转炉,虽然张玉兴说过里面技术含量极高,哪怕就是明着告诉其他国家制造方法,他们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不过现在做不出来不代表以后也一定就做不出来,保险起见,你们还是尽量小心低调一些,伞就不要打了,少点些人过去,不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赵祯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宋朝官员待遇冠绝历朝历代,宰相做为文官之首,待遇之高更是让所有人眼红,这里面不光是有高额的薪俸(职称工资)、贴职钱(岗位工资)、各种名目花样繁多的添支钱、折食钱、茶汤钱、雪寒钱、厨食钱、薪、菜、盐、炭、纸、马料、驿券,茶酒、厨料、公使钱等等,可以说宰相所有的衣食住行国家全都包了。另外还规定了宰相可以有70人的元随傔人,以及这70人的元随傔人的衣食。
你没有看错,北宋宰相有随身,太尉刺史有元随,通称为元随,也就是随身的仆人,这些人就是跟随宰相出行的仪仗队以及服务宰相的佣人,并且这些人的衣食工资是由国家给的,宋代俸禄明文规定元随每人每月给粮二石,每石折钱为300文,另有衣赐。所以在京城之中的百姓经常离的老远,就能看到宰相的青罗伞盖,以及伞下浩浩荡荡的宰相仪仗队伍,就知道是宰相来了。
其实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安全着想,纯粹就是一种做派或者说是一种荣耀,所以赵祯才为了让这一次的出行不引人注意,特意嘱咐他们三人不要带上太多仪仗出行。
对此三人倒是不觉得有什么,除了上下朝和公干时要特意的维持一下宰相的威仪外,平时他们出外探亲访友之类的,也不会特意的带着这么多的人招摇过市。
吕夷简三人接了赵祯的吩咐,也没有再回政事堂,直接出了皇城,坐上一辆马车中,只带了三名护卫,就径直一路赶往新作院而去。
等到他们三人赶到新作院的时候,太阳都到了正中了,正赶上张玉兴和一直缠着他的李璋他们正在食堂中吃饭,三人一路赶过来肚子也有些饿了,见状一点也不客气,和张玉兴他们见过之后,直接坐下来就吃,先把肚子填饱才好干活嘛。
吃饱了肚子,张玉兴看王德用他们年纪大了又是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就把他们让到了房间中喝茶休息一会儿,这三人又是宰相又是枢密使的,自然是一个个城府极深,沉得住气,也不着急去看炼钢,只是坐在那里喝茶聊天。
做为一个新手,想到过成绩不会太好,可是也没想到会这么差,也可能是前面太过平淡,后面科技树升上去后原本是有些东西的,可惜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太差了。同时本人也有些个人原因,更新会放缓,但是还是会继续写下去,可能会攒一波存稿后,集中爆发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成绩提高一下,更新放缓的这段时间,还请一直支持下来的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