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转移矛盾
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没有单纯的,更何况最复杂的朝堂呢? 政治也从来不是单一的,一定和诸多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杨鹤的兵败,本身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军事行动。 胜败乃兵家常事。 但却能在特殊的时间,成为特殊案例,被人拿出来搅动风云,混淆视听。 长此以往,朝堂上只会更乱。 一旦更乱,一批的政治投机分子就会按个排队等着上位。 基本上,大家的注意力也就从所谓的新政,所谓的平叛中被抽离出来,在各种争吵中吵得人心疲敝。 所以,崇祯现在面临着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重新任命前线的统帅,稳住前线的军心,同时也让那些言官都消停消停,别整天往朕这里送奏疏。 别说崇祯想给杨鹤机会了,杨鹤现在自己也不会给自己机会了。 因为他深感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已经无法摆正现在在剿匪大军中的地位。 通俗点来说就是状态差到了极点。 既然如此,肯定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所以还不如索性罢免。 而毕竟是兵败了,肯定要受到惩罚,所以就下了一道诏书,将杨鹤召回京师。 将兵权全部交给洪承畴统一协调。 第一封罢免杨鹤的被送出后,第二封加封洪承畴的也送出去了。 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与毕自严一起核实今年夏税的数额。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核实这件事呢? 有些人不是想转移注意力,转移到辽东和内部叛乱这两件事上么? 当然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他们要讨论就讨论? 崇祯不能真的去和大臣们讨论这件事,因为在大明的朝堂上,一旦真的开始讨论一件事,基本上没有结果,也没有尽头。 所以,崇祯就有夏税的统计,来将注意力拉回来,这件事差不多按照这个节奏来走,朝局反而会稳定许多。 七月十二日,早朝。 一大早,官员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在朝堂上开喷。 但是,皇帝先开口说话了。 “杨鹤失职,免去三边总督之职位,捉拿回京,任命洪承畴为三省总理!” 皇帝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连夜写好弹劾杨鹤的奏疏,基本上等于白写了。 兵部尚书王王洽出列道:“陛下,当务之急是要从辽东调集关宁军前来平叛,洪承畴并未打过仗,此事贸然交给他,恐有不妥。” “朕心意已决,此事不必在意。” “陛下……” 其他大臣见状,也想出来。 怎么能将三省全部交给洪承畴呢? 这绝对不行! 不要以为他们真的认为洪承畴在军事的履历上不行。 他们只是想安排自己的人上位而已。 “毕自严!” 崇祯强行打断了王洽的话。 毕自严出列,拜道:“微臣在。” “七月的夏税,你简单说一下。” “是!” 毕自严接过话题来。 “北直隶尚且欠税300万两。” “河南、山东、山西各自欠税120万两、200万两和100万两,陕西已经免税。” “税为何没有收上来?” “各地官员说当地老百姓已经无税可交了。” “交税的名单可都有?” “启禀陛下,会全部载入到户部的文档中。” “好!给朕一个个查,让各地的知府写今年的收税汇总,全部送到朕这里来,朕一份份看。” “是!” 崇祯又道:“谁要查被朕查到该交税的不交税,朕就他把的脑袋挂在城头上晒太阳!” “是!” 众大臣似乎还想说点什么,但相互观望了几眼,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不仅如此,心头还打了个寒颤。 税的收纳肯定是烂的,而且烂到没有眼睛看的。 皇帝现在突然要查今年的夏税,让所有人似乎都有些措手不及。 税收是大明朝最大的灰色地带,每年要养活无数蛀虫。 皇帝现在的意思是,严查今年的夏税。 这还没有完,崇祯继续道:“曹于汴。” 曹于汴出列道:“臣在!” “你速速让各地监察御史着手审查各地官方交税情况!” “是!” 朝廷在各个地方都有监察御史,人多的省甚至有十几二十个。 这不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么? 先把这件事闹大一点,让大家把注意力往回收一收。 大家应该更多的关心民生,关心理,而不是想着要从辽东获得点什么政治资源。 韩爌出列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韩大人,难得在朝堂上会出现高知灼见,说吧。”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商定边境的军政,而不是讨论税收的问题。” “税收关乎国本,朕不是在跟诸位探讨,朕是在跟户部做探讨,要求户部来严查税收,至于辽东之事,交给袁崇焕去办吧!” 王洽又出来了:“陛下,辽东形势危急,臣担心袁督师在处理征调入关内的关宁军和驻守关外的关宁军,而发生矛盾。” “朕何时说过要调派关宁军来平乱了?” 崇祯脸色突然阴沉下来:“王洽,你的粮食跟上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