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哎哟呵,来,跟朕说说你想干什么!
当然,出去之前,崇祯还处理了几件事。 一、在菜市口将孙传庭俘虏回来的汉奸金砺给凌迟了。 一共剐了三千刀。 剐完后,人头就送到了辽东各个军镇去示众。 二、将吴襄砍了脑袋,让人将人头送到锦州城的城门口挂着。 这算是对边军军政的一种收尾。 总体来说,崇祯四年的军政在两场大胜之后,有了一次小小的改观。 朝堂上的有些官员也开始歌颂皇帝的功绩起来,甚至还有人开始歌颂太平。 这种投机分子们总是无处不在。 然而,大明朝的官场是有记忆的,通常的记忆习惯就是过去两百多年的那一套。 哪一套? 收钱,官官相护,土地黄册不报。 而土地兼并的问题,基本上成了常态。 就说去年年底上报上来的税务情况。 皇帝出了顺天府,这个消息很快就从京师向各地传开。 皇帝来了!皇帝来了!皇帝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上一次他出去微服私巡,经过山西,到陕西,人头至少落了大几十颗。 大家自己好自为之! 消息从北京传出去,传到保定、真定、大名等各个州府。 大家得到消息后,立刻开始忙活起来了。 忙活啥? 当然是忙活着找演员啊! 要提前将准备工作全部做好。 如果皇帝来了,那看到的肯定是一片辛勤劳动的盛况。 甚至官员们也经常撸起袖子和裤子,下到田地里和老百姓一起锄草、播种。 说不定连那个正在努力磨豆腐的王寡妇,也是某个官员在无数个夜晚勤劳而真诚的邀请之下,才肯出面一同演戏的。 这也算是大明朝官场的一大特色了。 但是,京城官员的消息传播速度,并没有崇祯的快。 当消息刚刚传到大名府的时候,崇祯已经进入河南地界。 河南地处中原,是农业大省,主要种植小麦。 眼下已经是三月下旬,春暖花开。 为什么到河南?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初福王在河南的田是最多的,其次是湖广。 福王的田被没收后,是要按照北京的那套规矩分期卖给老百姓的。 北京的这种模式运行了两年,事实证明非常顺利。 顺天府将所有的流程都整理成了文档,河南的布政使还亲自到北京学习过。 不仅如此,还印刷了大量的标准文档,由农务院垂直拨发下去,各地新任职的农政官员全部要学习。 还有各地的税务府衙门,也全部要按照顺天府的税来收。 至少表明的工作,北京是全部做到位了。 但是,很显然,不用想。 特么的地方上的官员该吃吃,该喝喝,该霸占良田的霸占良田。 三月下旬的气候回暖,南方阵阵。 很快,崇祯便南渡黄河,进入到开封府。 天色渐晚,行到前面的一处河流,夕阳映照得河流波光嶙峋。 古代没有工业污染,天空湛蓝干净,自然风光倒是绝美。 “公子,距离前面的驿站还有5里路。” “走,今晚去驿站休息。” “是!” 崇祯带着一众人,往前面奔去。 等到了驿站附近,天已经黑下来,明月初升,树林间一片银白,有春风吹来。 四处无人烟,也无灯光。 直到前面的驿站,才出现了微弱的灯光。 明朝的驿站都是朝廷养着的。 这玩意是明太祖朱元璋整出来的,是一套全国邮政体系。 它的主要职责是传递情报。 例如广西的事情,可以沿着驿站很快传到北京。 这是保证朝廷对地方控制的基础。 它当然有效果。 只不过在明末已经溃烂了。 主要还是官员们喜欢占便宜。 例如某个官员去京师,一路上就会在驿站混吃混喝,这是大明朝的常态。 不仅如此,甚至还会迁走马匹。 给钱是不可能的。 这种日积月累地占有,被朝廷放纵。 当然会被放纵,因为利益集团不会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历史上的李小哥不就是驿站的驿卒么? 他被裁之后,去参军,去参军又被逼反。 崇祯刚到驿站,就听到里面传来大骂的声音。 锦衣卫立刻下马,鱼贯而入,将里面上上下下搜了一遍。 里面传来怒骂:“你们是什么人!这里是朝廷的驿站,你们胆子也太大了!” 那人被带了出去,带到崇祯面前,还在大骂: 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p>“本官可是开封府郑州新任通判,你们敢对本官不敬,小心你们的脑袋!” 崇祯有些惊讶,没想到刚到开封府,就遇到了郑州的通判。 通判是六品官,六品官一般都是吏部直接任命。 当然,按照现在考成法的规矩,内阁的建议也要做权衡。 这新任通判,当然是没有见过皇帝的,皇帝也没有见过他。 崇祯有些好奇:“你是郑州通判?” “你既然知道本官是,还不快快放了本官!” 崇祯一挥手,锦衣卫才将他放开。 那官员拍了拍袖子,一脸厌恶和嫌弃,小声骂道:“一群武夫!” 通判是什么地方官? 管理地方上的水利、农业。 新政推行之际,各地都在增加通判。 当然,农务院的新官也都在组建,而通判则是地方上,协助知府管理农业的官员,相当于秘书。 他不是向农务院汇报,而是向政府汇报。 崇祯倒是来了兴趣:“这位大人,敢问尊姓大名?” “本官行张。” “张大人,多多包涵,我们来的匆忙。” 张成治看了看这群人,也觉得奇怪,怎么天黑了这里有这么多人,而且人人骑马。 “行了行了,不要惊扰本官歇着。” “张大人,我有一个问题请教。” “没兴趣。” 崇祯取出十两银子,张成治的眼睛立刻亮了。 他的态度也明显变了:“什么问题?” “要不进去聊?” 他转了转眼珠子,笑道:“好!” 等进去之后,那些个驿卒都担惊受怕地站在一边。 张成治不耐烦道:“还不去给本官弄点吃的来!” “是是是!” 崇祯微微蹙眉,也没有说什么。 等坐下来之后,崇祯道:“这通判,是不是管理良田的?” “应该说是帮助知府大人登记良田的。” “在下是外地来的,听说郑州有新政,是真的吗?” 张成治耷拉着眼皮,说道:“你是不是也是来买田的?” 买田? 崇祯愣了几下,连忙道:“是的,通过什么可以买,能买多少?” “你想买多少买多少,只要你有钱。” “但哪里来的田呢?” “嘿嘿。”郑成志笑了笑。 崇祯知道什么意思,又掏出了五十两。 郑成志这下笑开花了。 “有的是田,这河南的田到处都是,官府有田,全部都是前年从福王那里抄出来的。” 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