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想入

报错
关灯
护眼
“不正确”的决定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学的邀约是一个专业论坛。这类活动路菲并不陌生。踏足公关行业后的第一个站稳脚跟的业绩,正是以素人的资质主持论坛。

  如今作为嘉宾就更轻松了。她不需要掌握全局,只需要了解自己熟悉的部分。

  小早一岁半了。说话迟,走路快。半年前断了奶,和大孩子一样正常吃饭。此时撇下她短暂回国,虽然心理上有点舍不得,形式上还是可以操作的。

  机会难得,她马上研究了一下行程。

  三月底,恰逢国内时尚界展会和论坛的密集期,不少院校和机构为了附庸风雅,通常喜欢从国外搬来一些专家装点门面。

  费用太贵的又请不起。像路菲这种稍微有点名气,身价还没有贵到离谱的青年学者最受青睐。

  她问过自己,也问过“邮件”,这算不算一种“变现”?邮件并没回复,也许是为了避嫌……

  说到底,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征求别人的意见。本来她也不是拿不定主意的人,自从有了邮件托底,好像习惯了什么都要先来这里报备。

  直至这次,对方索性没有回复,她才一定程度上重新找回了清醒。

  路菲给邀约方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了关于论坛的几个问题,前面基本都是围绕主题和立意,还有案例方面的禁忌。最后顺带着问了一句传播形式。

  对方很快就回复了。这是一场校内论坛。学校本身不缺理论研究,嘉宾最好侧重于案例分析。至于论坛内容的报道,仅限于校刊和广播台。原则上没有从外面邀请媒体,连专业媒体也没有请。

  路菲理解,这只是一场类似于讲座的论坛,她应该是海外客座讲师的身份,学术性大过话题性,影响力远远到不了“变现”的程度。

  对方超出她的提问范畴,主动说起了此次出场的报酬,“十万”这个数字,倒是让她着实惊讶了一番。

  这个数字直接否定掉了,她之前关于学校“花小钱办大事”的臆测。因为这个数字,足以请到五个专家,而且身份水平与之不相上下的。

  这边沟通过于顺畅,让她又想起另一边。充当主心骨的邮箱,忽然不予理睬了,勾得心里痒痒的。

  出来两年来,第一次回国,既紧张又兴奋。就是人们常说的近乡情更怯。必须安排一些具体的事情,才能够纾解紧张的情绪。

  理智时间长了,再理性的人,也会感到压抑,偶尔想要冒失一下。就像上次突发奇想,希望邮件对面的那个人替她去看一眼老爸,对方什么都没问就真的去了,这一次她又想试一试。

  于是,颤颤巍巍地打开电脑。

  因为过于紧张,手指尖儿上布满了细密的汗,每敲一下键盘,都像打滑似的。因此写完之后,检查了好几遍,生怕手滑词不达意。

  实际上她也没写什么。对于不抱希望的事情,潜意识里也会潦草地对待。如此,即使结果不如人意,也好把责任归咎于没有认真对待。

  其实是逃避责任的一种隐蔽姿势。

  什么时候开始自欺欺人了?想想,也许就是从照片中看到“deerfly”的女主人是栾洋那一刻……

  没人帮她求证这个细节。可她认定了所有信息都不是白来的,无论隐约的暗示,还是明确的指向。

  果然,她被自己炮制的简单信息,潦草地治愈了。“回国后可以见你吗?”在后来的反复咀嚼中,她自认这种措辞,真的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我是谁?你又是谁?我们凭什么见面?我们可以见面吗?在不了解对方身份和处境的情况下,如此唐突的约见,就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

  同时她还被自己的“情感天平”砸蒙了。

  回国的主要目标,难道不应该是看望久未见面的老爸吗?难道不应该约小表哥和左伊他们聚一聚吗?难道不应该想办法验证一下小早的身世吗?

  这些“正确”的事情,差点儿被一个“不正确”的决定,带入非主流的安排里。幸好对方没有回音……

  她隐隐感到一丝羞愧,这些年的饱经世事凡尘喧嚣,终究没能让她成为一个全然理性的铁面人。

  这一点感悟,给了路菲很大的启发。

  本来还在头疼,带什么样的理论回国,这下子豁然开朗。非主流并不是感性的专利,而是经过感性的锤炼和沉淀,主动采取的理性选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